阳密说《阴符经》
(2016-07-05 15:12:27)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个人日志 |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推而变化顺矣。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尽乎象矣。
(---阳密乃固说:《阴符经》出自何人之手?有的说是黄帝,黄帝一百多岁被黄龙接走,白日升天,有的说是姜太公,太公80多岁而领兵打仗,据说活了139岁,但不管是谁,《阴符经》在东方文化中的地位都举足轻重,这是不容置疑的。能读懂的也鲜有其人,我把玩数年,不能说有所得,愿将所想所悟与同仁共商。
先解题目,传统文化诸如《内经》《道德经》等,都是强调阳主阴从,或者说贵阳贱阴的,为什么本篇却以阴符名之,难道是重阴?其实此阴阳非彼阴阳,这里的阴有隐藏之意,符有符号、标记之意,加在一起“阴符'之意就是讲隐藏在现象后面的天地之间的普遍规律,此其一也;其二,从修炼上说,道教炼丹有“进阳火,退阴符”之说,阴是指向下向内或者退后,符是指火候的把握,所以阴符是指向下向内的火候,这也暗示阴退比阳进更重要,因为人体以降为顺,阳气以固密为根;其三,阴可以指光阴,时机,所以阴符是指时机,整个阴符经其实都在讲时机的重要性,道教讲“自古传法不传火”,法可以传,但火候非其人勿传,所以火候,时机很重要。)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阳密乃固说:这是阴符经的总纲,其实也是整个东方文化,包括易经、道德经等的总纲。1.以现代之信息论参照,万物均有质、能、息,而人亦然,人有精、气、神,亦相当于质、能、息,其中精相当于质,气相当于能,神相当于息;2.形源于阴阳,形有精气,人体精为阴,气为阳,神即信息,来自虚空,太极层次,凌驾于阴阳之上,所以精气神有层次的不同,故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所以神是太极层次,精气乃阴阳两仪;3."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不过是告诉大家天道乃宇宙之间的普遍规律,只要了解天道,把握天道,并按天道为之,则一切事物,一句话就讲完了,所以说这是阴符经的总纲。)
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阳密乃固说:五贼即五行,为什么?后面有解释。“天有五贼,见之者昌”,这里的“见”,并不是看见的意思,而是掌握它并利用它的意思。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指五贼本来就按自己的固有规律运行在天地之间的,而人要得到它的助力只能是顺应它,并与之发生感应,因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是不会主动去感应你,帮助你的,但它的运行一直都在,亘古不变,这就是“天之无恩而大恩生”。但为什么又说五贼在心呢?天之五行与人体之五行要发生联系必然有一个联系的通道或者桥梁,或者能动性,这个通道或者能动性只能从我们人身上找,从文字上说,五脏之中只有心字没有肉月旁,肝、脾、肺、肾都有,这表明古人早就知道心不单是五脏之一,更主要的还是沟通人体与天地的桥梁,或者说是人体悟道的桥梁,《内经》所谓“心主神明”也是这个意思,所以“五贼在心”是说我们利不利用天之五行盗取天机其实是把握在我们自己心中的,我们去顺应天地五行的过程,就是强化自身五行的过程,也就是盗取天机的过程,所以五行即五贼,这个认识非常厉害。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是讲只要宇宙的五行被我们所掌握,所运用,真实的把握在我们手中,就可以利用它对我们的身体进行千变万化的改造,身体就会起质的变化,可想而知,这种改变当然是多角度的,既有功能的升华,例如神通等,也有生命的升华,例如延寿等,这里讲到了“宇宙”,是强调功能的强大,你想连宇宙都把握在我们手中,这种做法是多么的强大,身体起一点变化还不容易吗?)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性,人也”。指天之性由人性所决定。人是万物之灵长,无数的人性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地球上人性的合力,从全息论的角度看,天地也是有生命的,而天地的性,其实是由人性的合力所决定的,所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己心”,人性淳朴,天地就安宁,人性迷乱,天地就反复;
“人心,机也”。而机巧就在人心,人心安宁,则天地就安宁,人心思变,则天地就真的会变化,这也是我们要总体提高人类道德水平的原因。什么是“机”?机就是事物发生的那个引信,那个触发点,就像手枪的扳机。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进一步而言,确立天道是否安宁的决定性因素其实是由人心所决定的,这里把人性的因素提得很高。所以圣人首先确立天道,以便于人性有一个标准去遵从它)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这一段就具体讲天地与人性发生改变所对应的变故:天发杀机,连星宿都会转移位置;地发杀机,万物受制,而龙蛇先感其威而示警;这些还不是最厉害的,如果人发杀机,天地就会反复无常而生变故,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频频,原因就如同上一段所言,是天地感应了人性之善恶所造成的。如果天人合发,那么一切就会毁灭,天地重新洗牌,重新组建新的秩序纪律,成为新纪元的基础,而留下来的,一定是人性得到升华的新新人类,因为只有这样,天地才不再反复。)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先讲天道,再讲人道,这一句是讲人性与天道不同的地方,人性有其主观能动性的一面,而修道必须将人性中的主观能动性给藏匿起来,弃其巧,发挥其拙的一面,也就是说要让识神退位,让元神主事,因为人一旦发挥其能动性,就将淹没其道性,所以老子讲要大巧若拙,所谓道性,就是不要机巧和思虑,只要顺天势而为即可,所以这句话是针对人性而讲的。)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1.何为三要?以现代信息论参照,万物均有质、能、息,而人亦然,人有精、气、神亦相当于质能息,其中精相当于质,气相当于能,神相当于息;2.形源于阴阳,形有精气,人体精为阴,气为阳,神即信息,来自虚空,太极层次,凌驾于阴阳之上,所以精气神有层次的不同,曰“易有太极,是分两仪”,所以神是太极层次,精气乃阴阳两仪;3.人的九个窍位会在生活中耗散人体的精气神这三个要素,正是因为九窍会耗散掉人体三要,所以这里直接称之为九窍之邪,而修行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动与静的和谐统一,完美配合来降低九窍对精气神的耗散。什么是九窍?头部有七窍加上前后阴,共九窍,所以九窍不能完全关闭,因为它们尽管是耗散精气神的通道,但同时也是排邪的通道,也是沟通天地的主要通道,所谓“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但如何把握它们,则是我们主观能动所决定的。“可以动静”,是讲九窍要做到该开则开,该闭则闭,动静相宜。)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阳密乃固说:“火生于木,祸发必克”,从养生来说,心火生于肝木,心火过重,代表心神产生的欲望过重,欲望过重就像心中有火在炙烧一样,就会过分的消耗肝木,而肝藏魂,肝木受损,魂就会无所依无所据,魂都不归位了,灾祸自然来临,所以要抑制我们的欲望,做到无欲无求,平平淡淡才是真。从医学的观点来说,五行以元气的运行为法,五行不过是元气运行过程中的五种方式,其中火生于木,就好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木是少阳,是星星之火,没有多少能量,但是一旦发展成燎原之火,则能量无穷,火的宣通力量是克制病患的主要力量,只要肝木源源不断的去生心火,那么即使身体有祸患来临,也必定能够克制住它。
“奸生于国,时动必溃”,这就相当于一个国家一样,奸臣当道,但只要国家正气强盛,那么奸臣只要一行动就必定溃败。所以,“知之修练,谓之圣人”,只要知道正确的修炼方法,一方面修炼好自己,使心火旺盛,正气强大,另一方面修炼好国家,就不怕外界的入侵,能够做到这两点的人就可以称之为圣人。)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阳密乃固说:有些版本将这句作为第二篇的起始,我认为从文理上还讲得过去,但也有版本胡诌什么神仙抱一演道章等等却是画蛇添足,完全没有读懂才会为之的。这一句与上篇的开篇一样,也是一个总纲,说白了,我们人生一世,并不是自己在养护自己,也不是自己走向灭亡,而是上天在养护我们,也是上天在使我们逐步走向灭亡,我们养护自己是通过顺应天道实现的,所以叫做天生天杀,这是其一;其二,上篇讲“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这篇讲“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其实意义上有承上启下的意思,正因为我们是天在生养着我们,最后也是天在毁灭我们,所以,我们只要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努力去顺应天道就足够了,就可以长久了。)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阳密乃固说:天地是万物的盗取对象,万物是人的盗取对象,而人,也是万物的盗取对象。这个修炼过道家气功的就比较好理解,道家气功里面就有采阴补阳、采日精月华、采树木精气等等方式,世间精灵的修炼也与此类似。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这里用了一个“盗”字,而上篇用了一个“贼”字,盗是动词,贼是名词,所以谁去盗?还是五贼去盗去实施,五贼是盗的主体,所以说五贼就是五行,也就是说人之内五行可以从天地万物处盗取我们需要的东西,万物也可以从天地和人身上盗取他们需要的东西,但是天地是不需要从人身上或者万物身上去盗取什么东西的,因为天地比万物强大太多了,高级太多了,这样盗来盗去,就达成了平衡,大家都适宜了,天地人三才就安定了。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阳密乃固说:“故曰:食其时,百骸理”,这里的食字,不应该单纯指吃,而是一个比较形象的描述,或者说叫“食气”,讲我们的内五行去盗食天地的外五行,如果时机把握得很恰当,就可以使我们的身体百骸得到调理。注意这里讲到了一个时机的问题,所以,阴符很重要,阴也可以指光阴,符指的是火候标记,连起来就是什么时间用什么火候,五行对应四季,这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了,顺气一日可分为四时,也能耳熟能详,所以,时机很重要。
“动其机,万化安”,一个时,一个机,加在一起就是时机,当然,这个“机”,应该还包括心机,因为“五贼在心,施行于天”,也因为“人心,机也”,其实地球上的人都生活在大气中,都在进行着气的修炼,沟通着不同层次和强度的气物质,只不过主动练功与被动练功的区别就在于被动练功没有练功意识,所以效果打折,而主动练功有练功的意识,心机就已经启动,潜能得以发挥,所以说,时机一到,心机一动,天人一合,就可以使百骸得到很好的调理,身体的变化都是朝好的方向发展。)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阳密乃固说:这是作者的一句感慨,这句话与道德经所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意义一样,对于神奇的事物,我们知道它很神奇,我们感叹,希望自己也拥有这样的神奇功能,却不知道世间最大的神奇就在最不神奇的地方,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在我们天天都能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岁月的寒来暑往、太阳的东升西降之中。。。第二种解释:人们只知道盗取天机很神妙莫测而以为神奇,却不知道盗取天机就在岁月的寒来暑往、太阳的东升西降之中,并不神秘,这才是盗取天机最神奇的地方。)
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阳密乃固说:“日月有数,大小有定”。这是接着上面来讲的,是讲我们天地日月的运行,大月小月,常年润年都有自己的定数,“圣功生焉,神明出焉”。是告诉大家,我们天地间最伟大的功能,最不可思议的神明,也就是盗机,就缘于这有其定数,有其固有规律的日月运行中。所以这一句依然是承接上一句“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当然,这一句也暗示,真正的道家修仙法会更严谨,不是一般养生学所遵从的四季调神就可以为之的,但原理没有不同。)
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阳密乃固说:我们盗取天地阴阳的时机与方法,天底下的人没有多少能看得见的,没有多少能知道的,君子得到这个,就一定会亲身实践,而小人得到这个,反而会轻贱性命。为什么小人得之轻命,是天命不可违吗?是因果使然吗?不是,是小人不够重视,反而会觉得修道时日有多,来日方长,以致丢了性命,所以说要急下手,莫延迟。)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
(---阳密乃固说,这是文章的第三篇,从这一篇开始,主要讲了关于修炼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眼睛看不见的人就特别善于利用耳朵的听觉,而耳朵听不见的人就特别善于利用眼睛去观察,这就是我们人的天性。
“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既然我们人有这种天性,所以联系到我们修炼的过程中,就要尽可能地避免外界的干扰,只要一心一意地做一件事,就可以达到十倍的效果。而从时间上说,对某种事物反反复复、不分昼夜地用功,去思考、去分析,就可以达到平常一万倍的效果,这里的十、三、万,只是泛指而已。所以对于修行这件事,一是心态上要端正,要杜绝一切干扰,一是时间上要保证,就这样。)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心生于物,死于物”。我们内心的每一次触动都是缘于对外物的感知,这是心生,我们内心的平静波澜不惊也是缘于对外物的无睹,这是心死,所以世间万物都有缘起,而心性缘起于物。
“机在目”。而心灵平静与否的触发因素都是在于我们的感知。按佛经的说法就是缘于眼耳鼻舌身意,缘于色身香味触法,所以这里的目,不单指眼睛所看到的,还包括所有的感知。阴符经讲这个的目的是要我们放空心灵,做到心死神活,而要做到这些的手段在于对“机在目”的把握,这就是古人修道为什么要闭关的原因,闭关以后,不与外界接触,心无外物,就可以心死神活。)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这句与道德经所言“大道无亲,常与善人”意思一样,天地按自己的规律运行,并不会因为你向善还是向恶而有不同的恩宠,但是,就在这日月有数,大小有定的运行中,最大的恩德也就在其中了,因为我们可以利用这天地的运行规律去盗取我们所需,去强化我们的阴阳气机,这不是大恩又是什么?
“迅雷烈风,莫不蠢然”。例如地发迅雷,天发烈风,这莫不是自然而然的现象,但是,君子就可以利用它去修炼,因此说天之无恩而大恩生。)
至乐性余,至静性廉。
(---生活中或者修炼中,我们快乐到极致,则我们的心性就会强大到有余,什么叫心性强大到有余?就是说心性的能动效应会随心所欲,想什么是什么,当然这里的乐应该是平常心加欢喜心,是从善如流的心境中体现出来的乐,是善中乐,而不是乐极生悲的那种忘乎所以的乐;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清静到极致,则我们的心性就可以得到清廉,所以乐和静就是我们修行的形式,通过这样的形式实际上修炼的是我们的心性,所以是性功的修炼,通过了性最终得以了命。另一种解释,极致的快乐产生于心性的知足常乐,极致的清静产生于心性的无私廉洁。)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天地是极其自私的,他亿万年来一直只按其固有规律运行,哪怕地球上某一刻自然灾害频频,他也不会有所改变,所以老子说“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圣人效仿天地,所以“圣人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和圣人都是极其自私的,但是我们一旦对其利用起来,又是极其公正的,因为他的运行一直就在那里,不会因为你的善恶或者他的怜悯而改变。
“禽之制在气”。那么我们究竟要怎样才能利用它或者说得到他的帮助呢?擒制他的关键就在于大气。禽通擒,是动词,气是指天地之大气,大气细化就是阴阳,阴阳细化就是五行,五行运用起来就是五贼,具体而言,这个“禽之制在气”是否可以解释宝瓶气修练原理呢,人体与天地有很多的交流通道,但是最直接的通道莫过于一呼一吸,而不同的节气呼吸的气是不一样的,比如春天呼吸的是木气,夏天呼吸的是火气,依此类推,而强化这种气机的交换也是盗取天机的过程。)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阳密乃固说,这句话出现在阴符经里面,是告诉我们世间万物无非是一个个的循环而已,西方文明的数字百千万亿,一直是累加的,东方文化很重视循环的观念,于是制定十天干,十二地支,两而两之是六十甲子,完了又从头再来,年月日时都是这样,这就是东方文化的观念,万物都不离这个循环,既然这样,那生死也就不离这个循环,所以说,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这是从天地普遍规律来证实生死循环的存在,承认天地间循环往复的大规律就必然要承认生死循环。)
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恩生于害,害生于恩”。理解这句话,我们先来举个例子,例如夏天来了,天气酷热,有人给你装个空调,这是对你有恩是不是,但是同时也害了你,因为从此你就不能“顺四时而适寒暑”了,同理,天地到了夏天,天气酷热,人畜难耐,但“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是不会顾及你的感受的对不对?看起来是对万物有害,但是大恩也就在其中,因为只有四季分明才更能利于修炼,对万物的生命也更好,所以说恩与害都是相对的,这就是恩生于害,害生于恩的道理。)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这个从字面上解释就是愚蠢的人以懂得天地之准则为智慧,我却一遵循时令、洞悉外物为智慧。其实天文地理也很重要,《内经》说“故治不晓天之纪,不晓地之理,则灾害至矣”,这里的意思是说光知道天地文理还不行,必须要根据天地文理,再按时机、外物的变化去开启盗机,去有所行动才行。)
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期其圣,我以不期其圣。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有的人以指出圣人的愚蠢来显示自己的高明,我从来不这样;有的人期待圣人的出现来解决问题,我也从来不这样,凡事要靠自己。所以说,愚圣或者期圣都好比将自己沉入水中,扑入火堆一样,是自取灭亡。)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
(---阳密乃固说:这个静字,不是安静的意思,而是永恒不坏,始终如一是意思,所以这里的解释是大自然的天道循环永恒不坏,长久运行而亘古不变,所以天地万物就可以在这天道之中生生不息。)
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阳密乃固说:这个浸字用得好,这里的浸,是指浸润,就像水浸润到物体内部,从而对它产生影响一样,天地大道的阴阳循环也会浸润到人类和万物的内部而对他们产生影响,所以《道德经》才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实实在在的感应;这里的胜,是胜出,是主宰的意思,所以连起来就是天地之间的大道运行不止,周流不息,并且对周边的事物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产生作用,因为天地之道就是最大的阴阳,所以阴阳就是一切事物的主宰,高一级的阴阳对低一级的事物产生着作用,这样一层一层的阴阳感化,推磨振荡,于是世间变化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
(---所以说圣人知道天地之间的大道自然而然,永恒存在,不可违背,因而根据这个道理,制定出永恒不变的方法来指导人们的实践,这个方法就可以弥补律历也不能长期吻合的问题。那这套方法是什么?其实就是阴阳八卦,易经那一套东西,这就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至静之道。)
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这一段就是对易经的赞美了。天地之间,万千景象,都是从大道处很神奇地派生出来的,八卦甲子,隐藏了世间所有变化的神机,它就是世间变化的一个符号。所以说阴阳相磨,八卦相胜的这一套方法,天理昭昭,明明白白地显示出了它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