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抓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提高教学效率的建议
(2019-02-12 19:31:53)
通过调研,我觉得要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一、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
实现以“自主、合作、探究” 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课为具体目标,有了新型的教与学方式,再加上正确教育思想观念的指导和相关教学资源的支持,才有可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最终目标。
二、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基本内容。所谓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指能够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的教学环境——即能支持下述新型教与学方式的教学环境。
三、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要深刻认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具体内容,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系统上述四个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也就是: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要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教学内容要由只是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例如学科专题网站、资源库、案例、光盘等)相配合;教学媒体要由只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转变为既是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
要想将上述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即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地位、作用的改变)真正落到实处,只有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并实施相关的教学模式才有可能;为此,应在不同学科中采用能实现课堂教学结构变革要求的创新“教学模式”,例如:数学学科的“教学模式” 能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变革要求的“教学模式”,若是从教学过程所包含的教学环节来划分,可看作是由五个环节组成的“教师主导下的探究”模式,其主要实施要领是:
第一创设情境:教师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当前学习主题上来。
第二启发思考:教师提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并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新授知识的体现,也可以是用于拓展、迁移当前所学知识。
第三自主(或小组)探究:由学生运用认知工具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或小组)探究,不同的学科所用认知工具类型也不相同;探究内容可以是新授知识,也可以是拓展、迁移的知识。
第四协作交流:在小组之间或在全班范围进行协作交流;协作交流内容可以是新授知识,也可以是拓展、迁移的知识。
第五总结提高:在个人总结和小组总结基础上,教师加以补充与升华;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浅层认知达到深层认知。
仔细分析上述创新教学模式,不难看出,尽管实施的具体环节、操作方式有所不同,但都非常关注并力图实现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地位与作用的改变,也就是要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事实上,这种能达到基础教育质量大幅提升目标,也就是能够让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出“革命性影响”的“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就是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的指引下,通过根本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来实现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