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万岁通天帖》

(2015-02-11 16:13:29)
标签:

文化

教育

杂谈

分类: 历代书法经典与精品

 

             关于《万岁通天帖》

 

    《万岁通天帖》又称《王氏门法书》。唐代钩填本王羲之一门书翰。纸本墨迹卷。《石渠宝笈》载:卷高八寸三分,横七尺八寸八分。共十帖:一、《姨母帖》王羲之书,行书;二、《初月帖》王羲之书,草书;三、《癤肿帖》王荟书,草书;四、《翁尊体帖》草书;五、《新月帖》王徽之书,行书;六、《廿九日帖》王献之书,行书;七、《王琰牒》王僧虔书,行书;八、《卿栢酒帖》王慈书,草书;九、《汝比帖》草书;十、《喉痛帖》王志书,草书。唐万岁通天二年(667),武则天向王方庆征集王羲之墨迹,方庆将家藏自十一代祖王导至曾祖王褒等二十八人书共十卷献出,武则天命人全部双钩廓填。此帖即十卷之一,宋时。其中尤以羲之《姨母帖》、《初月帖》、徽之《二日帖》、献之《廿九日帖》、僧虔《太子舍人帖》等为最精。此卷在宋代已残缺不全,并历经二次火灾:明代无锡华中甫真赏斋炎灾;乾隆内府乾清宫大炎。今卷上尚有火焚痕迹。卷后有南宋岳珂、元代张雨、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题跋,俱称其钩摹精到。此帖“笔花满目,奕奕生动;用墨之意,亦一一备具,王氏家风,漏世殆尽”(董其昌语)。原迹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王方庆也是个不争气的人,不知怎么地就把武则天赐还的王羲之《万岁通天帖》真迹给弄丢了。从此,武则天命人临摹的《万岁通天帖》便成了后人唯一能见到,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书法作品了。此帖在流传中曾两次遭遇火灾,但都大难呈祥,几乎没有受到损坏。如果观众在辽博新馆开馆参观时细心观察,就会从该帖上清晰见到烧烤过的痕迹。在作战室里“睡”多年10月底,被香港特别行政区誉为内地首次文化盛会的辽宁省博物馆新馆开馆推介活动,在当地引起了极大轰动。一次宴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民革中央联络部部长郑建邦特别向人民鉴赏家杨仁恺先生敬了一杯酒,以谢杨老在《国宝沉浮录》一书中对郑洞国当年的公正评说,他是郑洞国的孙子。

    原来,1946年,时任国民党东北“剿总”副司令、吉林省主席的郑洞国来到长春。他很喜欢古字画,就邀来跻身北京琉璃厂经营文物字画的靳伯声,请他代为收购。

    1948年10月,郑洞国率部在长春起义时,把装有5件价值极高书画珍品的皮箱,交给了负责接收的解放军部队,珍品中就有《万岁通天帖》。当时说是代管,但事后就无人再提此事了。

    1953年秋,故宫博物院要筹办“绘画馆”,靳伯声将此事告诉了正在征集字画珍品的文物局局长郑振铎。郑振铎立即让徐邦达等人开始追踪,最后终于在沈阳某部队一作战室存放文件的保险柜中,找到了那只皮箱。

    三个很巧合的“10·17”

    当年《万岁通天帖》是溥仪从皇宫中带出来的,后来被郑洞国收藏,再后来又被郑振铎派人找回来的。因此说,《万岁通天帖》与这三个人有很密切的关系。文博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发现,这三个人十分巧合地与“10月17日”有了千丝万缕的关联——

    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1967年10月17日,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61岁。《人民日报》为此刊登了消息。

    1958年10月17日,由北京飞往莫斯科的一架“图—104”客机在苏联的卡纳什地区失事。乘客中有我国前往阿富汗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访问的文化代表团团长郑振铎。

    1948年10月17日,是郑洞国长春部下起义的日子。这次起义,使长春和平解放,加速了整个辽沈战役的进程。

 

    项元汴与《万岁通天帖》

    朱彝尊在六十七岁那年写了《论画和宋中丞十二首》诗,第一首即回忆少年时的往事:

  阿侬旧住韭溪北,

  天籁阁中曾数过。

  记得千金纨扇册,

  童时一日几摩挲。

  在诗下自注道:“项氏家藏千金帖有三:一为唐双钩《万岁通天帖》,一为《淳化阁帖》初拓本,一为唐宋人画,纨扇居多。”

  诗中写到的“天籁阁”即是明代嘉兴有名的收藏家项元汴收藏珍品之楼。项元汴(1525~1590),字子京,号墨林山人等,嘉兴人。工书画,精鉴赏,尤善画竹、梅、兰,富收藏,建“天籁阁”,内多海内秘本及各种书画、雕刻、印章。

  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首次南巡,写有《嘉兴道中杂咏》十二首,第九首专门写到项元汴:

  槜李桥边忆旧贤,

  子京高致渺溪烟。

  收藏流落人间世,

  賸有雕章内府传。

  项氏的藏品大多在清军攻占嘉兴时毁于战火,有的流散民间,有不少印章、书画被收藏在宫中,乾隆熟谙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对项元汴十分熟悉,而且对项的为人也十分赞赏。朱彝尊的祖姑嫁给项元汴大哥项笃寿(字子长)之孙项声国为妻,所以少年时的朱彝尊多次去项家,见过不少珍品,其中就有书法珍品《万岁通天帖》。

  《万岁通天帖》是唐代流传下来的王羲之家族书法的临摹品。唐代帝王从李世民开始,都十分喜爱王羲之的书法。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征集王羲之书法,王羲之后裔王方庆将王羲之、王献之等七位家属的十通书翰进献。武则天十分喜爱,让人用“双钩填廓法”精心临摹后,将真迹归还王方庆,临摹品收藏在内府。此临摹帖人称《万岁通天帖》,又名《唐摹王右军一门书翰》。后来,王氏后人丢失了真品,此临摹帖成为唯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书法珍品(今传《兰亭序》也是临摹品)。宋代时,遭战乱,流散民间,已经残缺。先后有南宋高宗、岳珂、元代张雨、明代文征明、董其昌等名人收藏、题跋于上。后归于项笃寿收藏。朱彝尊在《书万岁通天帖旧事》中写到,项元汴收藏虽然丰富,却也常常失眼,将假当作真,将真当作假。项元汴先收藏到《万岁通天帖》,但他对此品的真假把握不准,以为这是件赝品,心痛出了高价,懊悔不已,“至忧形于色,罢饭不噉”。其兄项笃寿知道弟弟“啬于财”,而他看出是真品,就用原价购买了下来。在清初动乱中,朱彝尊祖姑“避地深村,长物尽失,惟此卷纳诸枕中,乱定依然完好”。朱彝尊也因此而“恒得纵观之”,对此帖十分熟悉。不久,“祖姑没,项氏日贫,嗣子遂售于人,转入势家,过眼云烟,不复再睹矣”。但是在朱彝尊32岁时(顺治十七年)曾写过《万岁通天帖歌赠王舍人作霖》一诗。诗先回顾《万岁通天帖》的历史:

  千金购墨妙,

  摹自万岁通天年。

  自从靖康乱,

  人间始睹真迹传。

  百年以来藏项氏,

  年时记得曾开视。

  接着具体写此帖的书法特点,感慨此帖的流失:

  由来神物难久留,

  昨日之日忽我遒。

  留题已入他人室,

  想象空深异代愁。

  当时朱彝尊在绍兴加入秘密抗清组织,结识了不少绍兴名人。从诗的内容看,王作霖当是王羲之后裔,临摹过祖先王羲之等人的书法,他赠送给朱彝尊一幅书法作品,使朱彝尊仿佛看到了青少年时见识过的《万岁通天帖》字迹:

  王郎生长山阴县,

  弱年通籍金闺彦。

  赠我盈盈尺素书,

  君家胜迹重相见。

  出门澒洞风尘多,

  愿置怀中字不磨。

  《万岁通天帖》后来收藏在清代内府,乾隆时乾清宫失火,险些被火烧掉,留下了火残痕迹。清朝灭亡,被赶下台的末代皇帝溥仪将此帖连同其他大量国宝珍品带到了东北长春。1946年,吉林省主席郑洞国任“剿总”司令期间,收藏了此帖。1948年,郑洞国率部长春起义,将包括《万岁通天帖》在内的五件书画珍品交给解放军。现此帖收藏在辽宁博物馆。《万岁通天帖》的遭遇,可以写一部长篇传奇。(志平)

 

    项元汴(1525—1590),字子京,号墨林,别号墨林山人、墨林居士、香严居士、退密庵主人、退密斋主人、惠泉山樵、墨林嫩叟、鸳鸯湖长、漆园傲吏等,浙江嘉兴人。明国子生,为项忠后裔,为明代著名鉴藏家。

  少即英敏,博雅好古,绝意仕进。当时风雅之士来嘉兴,必访项元汴,名画家文彭、文嘉(文徵明之子)等与项元汴交往尤密。明万历年间,神宗朱翊钧闻其名,特赐玺书征他出来做官,不赴任。

  家资富饶,广收法书名画,所藏法书、名画以及鼎彝玉石,储藏之丰,甲于海内,“极一时之盛”。项元汴曾获一古琴,上刻“天籁”两字,故将其储藏之所取名天籁阁、并镌有天籁阁、项墨林等印,经其所藏历代书画珍品,多以“天籁阁”等诸印记识之,往往满纸满幅。项氏以天籁阁名传后世,阁早已毁。今城区建设街道天籁里即以天籁阁命名。如今被珍藏在故宫博物院的国宝唐李白“上阳台帖”,即经他当年收藏,并加盖“墨林项季子”藏印。在他所收的伊英《秋江独钓图》上,还钤一白文闲章“西楚王孙”,自诩楚霸王后裔也。常见主要印记有“项元汴印”、“子京”、“檇李项氏世家珍玩”、“神品”等。

  精于鉴赏,辨别真赝,析及毫发,当时无人可比。又曾遴选能工巧匠制作各种器具,凡几榻架柜奁盒等,镌以铭识,都极精巧,如同秦汉之物。

  项元汴工绘画,兼擅书法。山水学元代黄公望、倪瓒,尤醉心于倪瓒,笔致疏秀,神合处辄臻胜境。但每绘一画,必自题跋,其辞句之累赘,和钤印不厌多的习惯相类。故有些求画者多出钱三百贿其仆,伺元汴画毕,即刻取去,以防他题识,戏称这笔钱为“免题钱”。

  清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清兵攻破嘉兴府城,其藏品被千夫长汪六水所劫掠,散失殆尽。后有些藏品归于皇宫,现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其他博物馆。

  项氏一门于书画二艺自元汴始,可谓家学渊源。

  项元汴长子项德纯,名穆,号贞元、无称子,以字行。官中书。工书法,于晋唐名家无所不能。与伯父项元淇齐名,有《双美帖》行世。著有《书法雅言》、《元贞子诗草》。

  项元汴三子项德新,字复初、又新。工山水,也善写生。作品流传极少,有人得其片纸,珍如拱璧。

  项德新之子项嘉谟、项徽谟、项圣谟皆以画名。项徽谟之子项奎善山水兼工兰竹,项圣谟之侄项玉笋工写墨兰。由明至清,项氏子孙陆续出现画坛,数目之多惟有同时之文徵明一族可以比拟

 

 

关于《万岁通天帖》

关于《万岁通天帖》

关于《万岁通天帖》

关于《万岁通天帖》

关于《万岁通天帖》

关于《万岁通天帖》

关于《万岁通天帖》

关于《万岁通天帖》

关于《万岁通天帖》

关于《万岁通天帖》

关于《万岁通天帖》

关于《万岁通天帖》

关于《万岁通天帖》

关于《万岁通天帖》

关于《万岁通天帖》

关于《万岁通天帖》

关于《万岁通天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