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学家——蓝诗玲(Julia Lovell)

(2015-07-29 18:54:13)
标签:

汉学家

蓝诗玲

文化

分类: 学界名流

汉学家——蓝诗玲(Julia Lovell)

    汉学家、翻译家。1975年生。毕业于剑桥大学中文系,获现当代中国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伦敦大学Birkbeck学院。著有《文化资本的政治学:中国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追逐》、《长城》、《鸦片战争》。译作有韩少功《马桥词典》(2003)、欣然《天葬》(2004)、朱文《我爱美元》(2006)、张爱玲《色戒》(2007)、阎连科《为人民服务》(2008)、“鲁迅小说全集”(2009)。

    关于蓝诗玲(Julia Lovell),可能首先要说,她是韩少功《马桥词典》、张爱玲《色戒》、鲁迅小说全集的英译者,目前正在翻译《西游记》。也是一个汉学家。“她是属于内心高贵而外表谦和的知识分子,对外界充满善意,同时保持自己内心的超然,绝不会盲从于突然喧嚣的时尚或事情”——“羞涩”的作家阿乙如此评价“说话偶尔腼腆得脸红”的蓝诗玲。2012年4月伦敦书展上两人有接触。        2011年7月-2012年5月。香港,剑桥。蓝诗玲数度接受湖湘地理访问。

    [南京]  

    “没想到文化冲击会那么严重……最尴尬是菜名不会说,除了‘馒头’”

    南京。对于第一次到中国的英国人蓝诗玲来说,是个“恰到好处”的城市。

    “不算太大,去哪里都可以骑自行车,自由,方便。”更要紧的是,她在英国也习惯骑车。“节奏不太快,较静谧”,对于英国乡村长大的她来讲,也是比较合拍的。“第一次去中国,去一个非常大、节奏又快的地方,比如北京,适应会更困难。”

    1997年,香港回归不久,22岁的蓝诗玲到南京大学做一学期的交换生。

    “没想到文化冲击会那么严重。什么都听不懂,没法讲笑话,没法交朋友。最尴尬是菜名不会说,除了‘馒头’”。

    到新街口买东西——主要是去买书,却常常不知要买什么书,“还没认真学(中国)文学”。在她那时有限的中文储备里,有韩少功和《马桥词典》,南京大学老师的推介。可是要等她回剑桥读研究生,才读了并爱上这书。

    令她终身难忘的是,“一生中,第一次要用中文来写论文”。对于学习中文还不到两年的她来讲,这感受刻骨铭心,“老师帮了我很多忙。”

    蓝诗玲去过几次中山陵。莽莽青山,一级级的台阶,通往高处孙中山的灵柩。回国后她看了许多有关辛亥革命的书。“了解到革命的环境、后果;对于孙中山的理解也比当时好多了,那么对于中山陵的印象也就更深刻了。到哪看一个地方的东西是很重要的。”

    回首起来最意味深长的一件事是:在南京,鸦片战争后中英两国签订《南京条约》的地方,蓝诗玲观看了谢晋导演的《鸦片战争》。这个片子为配合香港回归而拍、“号称有史以来中国制作最昂贵”。“荧幕上,正义英勇的中国人在抵抗阴险狡诈的帝国主义者,在我看来,双方形象都是脸谱化的,而近代中国首次遭遇的屈辱被尽情展现。”与此同时,在南京大学的课堂,历史教授提醒这位英国公民——她的祖国曾有这样极不光彩的过去--为毒品祸害中国。

    她还参观了《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一件件展品,一个个标题,使她感觉到一个民族的委屈和愤怒。

    过去这么些年,这一切,仍使她震惊。“中国因战争承受了巨大创伤”,而此前,她对此一无所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