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位?还是原位?——以被动结构为例对生成句法学逻辑结构的考察(7)
(2012-12-25 14:47:48)
标签:
生成句法学移位批评杂谈 |
分类: 语言探索 |
3. 生成语法的逻辑结构
通过对移位问题的反思,我们不得不回到一个基础但又极为重要的问题上来,那就是生成语法或普遍语法的逻辑结构——移位解释不了英语现象,更解释不了普遍的语言现象。应该说各种语言现象都是普遍语法所允许的,都是逻辑形式在具体语言中的显现。
逻辑是人类思维的法则,是思维加工的内在机制。在古希腊,作为“逻辑”的logic和作为“本原”的logos是同源词,而logos来源于logo,意思是人类的舌头。logo转喻人类言说之所由的重要器官。这意味着,作为语言的logo与logos和logic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我们可以将这种联系归结为语言是蕴含宇宙之理(即道或逻各斯)和人类思维规律(即逻辑)的产物。
逻辑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式,是先在的。逻辑就其本质而言是离散的,非此即彼;没有人会接受一种思维本身的含混性和矛盾性。我们每一个人接触的世界是有限的,但是我们的语言却可以无限地嵌入、无限地添加,而这正是逻辑递归性的体现。此外,我们自下而上,从混沌到秩序,从有限到无限,这就是逻辑的层级性。简言之,逻辑具有离散性、递归性和层级性这三大特征,作为逻辑的产物,语言,也具有这三个特征。
从逻辑上说,构成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项(NP)和谓项(VP),这是人类所有语言都具有的,也是表达一个命题必不可缺少的成分。基于此,普遍语法中所隐含的人类语言的基本逻辑结构可以表述为(19):
NP |
N |
Det |
VP |
V |
NP |
图(19)表明,在逻辑上句子由NP和VP这两项构成,其中NP由N和Det[1]构成,VP由V和NP构成,这便是一个以句子S为最大投射节点、以二项为基本单元的层级体系的逻辑模板,也可表示为[S[NP[VP[V[NP]]]]]。这一模板可以通过名词化而成为NP节点,嵌入另一个NP中,由此形成离散无限性的递归机制。(赵彦春,2009)这一机制正是普遍语法的内在根据和原则。(19)也可以具体表述为(20):
F+ |
NP+ |
VP+ |
NP |
V(head) |
Adjuncts |
Complement |
N(head) |
VP |
Det |
Adjuncts |
NP |
Complement |
NP和VP构成一个未经调变的基本模板F,+表示附加语的附加过程,附加语(Adjunct)可以加在NP、VP、AP、F等之上。
Inflection[2]对其进行调变,可进一步得到(21):
…[CP [C [IP [I [NP [VP[V [NP] ] ] ] ] ] ] ]…
由于在不具身的逻辑上成分无所谓先后,只是在具体语言上才表现为特定的语序,因此(21)也可以改写为(22):
… [ [ [ [ [ [ [ [NP] V] VP] NP] I] IP] C] CP]…
(21)和(22)实际上也表明不同语言中的不同语序,如(21)可以是SVO语言,如汉语,而(22)可以是OVS语言,如威尔士语。
从生成语法的基本逻辑结构出发,反观被动结构,我们可以看出主动和被动属于语义表达层面,主动句和被动句是两个不同的句子;过去分词在形态运作层面上完成,归于词库;在句法上过去分词构成AP,是VP(be)的附加语。因此语言的逻辑模板本身并不体现主动或被动。
4. 新的理论思考——取消移位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移位操作是不经济的,也不是所有语言中都存在的。现有的移位理论充满了矛盾,并存在理论冗余和无法解释的问题,而且移位的动因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大部分都是站不住脚的。而且从语言的基本逻辑结构出发,语言的逻辑模板也并不体现主动或被动,因此我们质疑移位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或者有没有一种比移位更为简单经济的方法来解释句子的生成。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提出取消移位,句子是基础生成的这样一种观点。
在对被动句的结构分析过程中,Chomsky也曾提出过一种基础生成观,即词汇分析法(lexical analysis),(温宾利,2002:191)但最终因为在习语的问题上无法解决而最终放弃。
(23)a. the dead woman
(24)a. The woman was dead.
b. The woman was murdered.
对于( 24a)、(24b)两个句子, Chomsky认为,过去分词murdered和dead具有同样的句法分布,在(24a)中the woman处于主语位置,由形容词dead分派题元角色。可对(24b)作同样的分析,把killed视为形容词,由其分派题元角色,因此,在(24b)中,名词短语the woman不是通过移位来到主语位置的,而是本身就处于该位置,这就是“被动句的词汇分析(lexical analysis)”,也就是说该句子是基础生成的。但是这种词汇分析说在解释习语的问题时遇到了困难:
(25)John took full advantage of her innocence.
(26)Full advantage was taken of her innocence.
要得到习语的意义,必须假定在D-S层面上先存在动词短语take full advantage,然后其中的名词短语full advantage经过移位成为句子的主语,但是词汇分析说显然无法解释(26)的习语意义。
词汇分析说也不能给例外授格提供有效的证据,如:
(27)I expect [IP John to win the match].
(28)John is expected [IP to win the match].
词汇分析说无法解释为什么处于主句主语位置的John所承担的题元角色是不定式分句的动词分派的。正是由于这些没法解释的语言现象,Chomsky放弃而来词汇分析法,转而提出了NP移位。
对于例句(24a)、(24b)、(27)、(28),我们认为主动句和被动句只体现为话题(topic)的转换,并不存在必然的结构转换关系。被动句中的主语基础生成于主语的位置,并不是从动词的内论元处移位过来的。killed 和expected都以词汇的形式存在于词库中,它们和murder以及expect在构词上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它们并没有完全继承murder和expect的次语类特征。结合前面的分析,动词的外题元角色是外在于动词短语的,它和动词短语在句子生成过程中的关系是一种组合关系。因此,根据基础生成观,上面(24)和(28)的句法结构可重新分析为:
(29)The woman [vp was][adjunct murdered]
(30)John [vp is] [adjunct expected [adjunct to win the match]]
另外对于习语的分析,Chomsky走入了一个误区,“take full advantage”并非一个习语。我们对比一下以下两个句子:
(31)He
kicked the
bucket.
(32)The bucket was
kicked by
him.
桶被他踢了。/*他死了。
综上所述,格理论,题元理论, VP嵌套等理论在解决名词短语(NP)移位的时候都不能达到科学的统一性,解释的充分性。而用基础生成却能解释以上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并且使整个系统更加简洁。
5. 结语
对客体对象的最简单性研究是科学研究的理论追求。随着对内在性语言的运算推导过程和表现形式的经济性研究的深入,生成语言学发展到了最简方案。Chomsky认为人类语言是一个“完美的系统”,其“最优化的设计”能够满足与人类语言功能相关的认知系统施加的条件。因此,语言学家的任务就是试图建立一个高度经济简洁、取消冗余的理论来描述这个完美的系统。然而,当我们审视移位理论时,我们发现,移位理论在修改和发展的过程中,以逐渐达到了理论最简,但却并未达到实体最简。究其原因,仍是受到了形式与意义的缠绕,历时和共时的混淆,并使得整个理论系统术语繁多,理论冗余。我们遵循奥卡姆剃刀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提出取消移位,句子是基础生成的这样一种观点。这种观点不仅解决了移位理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实现了理论最简,也实现了句法最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