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赵彦春
赵彦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229
  • 关注人气:1,9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言学批判(44)

(2011-07-12 07:57:52)
标签:

语言

生成语法

乔姆斯基

杂谈

分类: 语言探索

                  语言学批判(44)

4.6.3.5 原则系统

 

生成语法的研究重心于80年代初从规则系统转到原则系统(参见Chomsky 1982),这是TG理论的重大历史转折。原则系统共有七个子系统,或称七种理论。它们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构成一个制约人类语言的有机体系。

 

1X阶标理论 

语言学批判(44)在普遍语法中,X阶标理论( Theory)主要规定两条规则:

语言学批判(44)28a. X1           Comp

语言学批判(44)      b. X2          Spec.  X1

这里X是个变项,可以用词汇范畴NVAP中任何一项代入。Comp表示补语(complement),Spec.表示指示语(specifier)。根据这两条规则,任何一个短语结构可用树形图表示如下:

语言学批判(44)29)                 X2 

语言学批判(44)          

         Spec.                     X1

语言学批判(44)语言学批判(44)

                                           Comp

 

也就是说,在任何短语中,它的中心成分总是一个零价XX和其补语Comp构成一价X1,而X1加上其指示语Spec.共同构成一个二价X2,而这个X2就是其中心成分X的最大投射。这是普遍语法的内容,各成分或各项的具体表达将由具体语法决定。

 

2)题元理论

题元理论(θ-theory)研究各词项之间的题元关系,即传统语法中用施事、受事、工具等术语表示的概念范畴之间的关系。这类关系在表层结构没有特定的形态标记和结构标记,因而题元理论是在D-结构上产生作用,即在D-结构中确定NP的题元角色。乔姆斯基以动词为中心,认为每一个题元角色都是由动词分配的。题元角色的分配取决于两个因素:1NPD-结构中的位置;2)与之相关的动词的词汇属性。例如,They killed John这个句子,在D-结构中,John处于[NP VP](即VP中的NP)位置,也就是说,它处于接受动词kill分配题元角色的位置;另外,动词kill具有分配给这个[NP VP]一个“受事”角色的功能。Kill的这一特征是由词库决定的,这是kill的词汇属性。这样,在D-结构中就可确定John充当了“受事”的题元角色。

每个命题都有一定数目的题元,例如,上例中kill可以有施事和受事两个题元,在John ran quickly中,动词run只有一个“施事”一个题元。在gave him book中,give有三个题元。不同的动词有不同数目的题元,这是动词的词汇特征,由词库规定,通过X阶标规则在D-结构中体现出来。这些题元关系在D-结构中确定之后就一直保留到S-结构和LF结构,也就是说在D-结构、S-结构和LF结构三个层次中,题元数目必须一致,尽管位置可以转移。如果在题元位置上缺少有语音形式的词,就必须用无语音形式的词,即空范畴来填充。

在题元理论中,有一个“题元准则”(θ-criterion)规定:

30a. 每个主目必须,而且只许,充当一个题元。

      b. 每个题元必须,而且只许,由一个主目充当。

也就是说,在D-结构中每一个NPS必须处于能接受题元角色的位置,而每一个可接受题元角色的位置必须有一个NPS填充。比如,They go John是一个D-结构。在这个结构中,John处于[NP VP]的位置,即处于可接受“受事”角色的位置,而动词go却没有分配“受事”角色的词汇属性,因而无法分配给John“受事”角色,换句话说,JohnD-结构中没有充当题元角色,因而这个D-结构是不合格的。

提出题元准则的目的在于限制转换,以免转换具有过强的生成能力而生成不合格的句子,例如,在They killed John中,就不允许把John移到前面代替They,因为John不能既作受事又作施事。要把John前移,首先必须把They连同施事角色一起移到其他地方,如由by引导的补语位置,得到—killed John by they,这样才可把John前移到原来They的位置,然后再经过其他规则得到John was killed by them

 

3)格理论

在格理论(Case theory)中,“格”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假定名词处于一定的句法关系中,就都有格,格并不一定要通过语音形式表现。为了区别传统的“格”,乔姆斯基建议把case第一个字母大写,写成Case

格理论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格的指派规则(Case assignment rules)和格鉴别式(Case filter)。

下面举例说明格的指派规则。乔姆斯基把英语句子看作由三个部分构成:

语言学批判(44)31)      NP    INFL   VP

INFL代表屈折(inflection)。他再进一步分析INFL

语言学批判(44)语言学批判(44)语言学批判(44)语言学批判(44)32)             Tense

语言学批判(44)     INFL                      AGR

语言学批判(44)语言学批判(44)                   Tense 

AGR代表一致关系(agreement),指人称、性、数等标志。INFL可以有时态和没有时态,分别用[+ Tense][Tense]表示。[+ Tense]具有指派主格的功能,而[Tense]没有指派主格的功能。主格指派规则规定,如果一个NP[+Tense]支配,那么[+Tense]就指派给这个NP[+nominative]特征,限主格特征,如:

33think that he will win.

在这个句子中,主句和小句中的动词都有时态,因而[+Tense]可指派Ihe“主格”特征。因此根据这一规则,英语时态都有一个主格主语,非时态句(如不定式)没有主格主语。

“格鉴别式”是格理论中一条很重要的原则。这条原则规定,每一个有语音形式的NP必须具有格的特征,也就是说必须处于能接受格指派的位置上,否则这样的D-结构就是不合格的,如:

34said [s John to be fool]

35said [s John is fool]

34)小句中的动词是不定式,没有时态,John无从获得格。根据格鉴别式,John有语音形式而没有格,不能成立,因此(34)不合语法。而(35)中的动词有时态,INFL指定主语John为主格。

格理论说明了为什么有时态动词必须有语音形式的词语做主语,而不定式必须以无语音形式的词语作主语。

 

4)管辖理论

管辖理论(Government Theory)主要研究短语中心语与其补语之间的管辖关系。如果中心语管辖其补语,中心语就是管辖成分,而补语就是被管辖成分,而含有管辖成分的最底层SNP就是管辖范畴。那么中心语和补语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时中心语才管辖补语呢?这里需要弄清一个概念:统领(c-command)。

如果有两个范畴XY,当支配(dominateX的上一层次节点也支配Y,并且XY不互相支配,在这种情况下,而且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X统领Y,例如:

36

a.  PP               b.      VP          c.       VP

语言学批判(44)语言学批判(44)语言学批判(44)语言学批判(44)语言学批判(44)语言学批判(44)

            NP                    NP               PP

语言学批判(44)语言学批判(44)语言学批判(44)语言学批判(44)语言学批判(44)语言学批判(44) 

  toward        me           hit         me                      NP

语言学批判(44)语言学批判(44)

                                                      toward       me

在(36a)中,PP是支配P的上一层次节点,并且它也支配NP,而PNP互不支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P统领NP,即toward统领me。(36b)的情况与(a)相同,V统领NP,即hit统领me。在(36c)中,V统领PPP统领NP。此外,支配V的上一层次节点VP同时也支配NP,并且VNP互不支配,因此V也统领NP。由此可见,统领发生在平级节点之间,如(36c)中的VPP之间,或平级节点属下的节点,如(36c)中的VNP之间。一个节点不能统领其上级,也不能统领其直属下级,如(36c)中的PP不能统领VP,也不能统领NP

管辖的定义如下:

如果X统领Y,并且XY直接下属于同一个最大投射,那么X管辖Y

根据这一定义,(36a)中P管辖NP,(36b)中V管辖NP,(36c)中P管辖NP,但是V不管辖NP,因为VNP不直接下属于同一个最大投射。V直接下属于VP最大投射,而NP直接下属于PP最大投射,VNP之间隔了一个层次。

 

5)约束理论

约束理论(Binding Theory)主要是研究语义解释中照应关系的理论。所谓约束,是指一个名词短语与先于它出现的另一个名词短语具有相同的下标指数,即两者的指称相同。如果一个名词短语与先于它出现的名词短语下标指数不同,它就是自由的,两者的指称不同。

乔姆斯基把名词短语分为三类:照应词、代名词和指称词。照应词没有独立的指称,而取决于句中其他词语,即先行词的指称,包括反身代词myselfyourself,相互代词each other等等。代名词即传统语法中的人称代词,如hehim等。指称词就是通常所说的名词短语,如the manJohn等,这类词在任何情况下都有独立的指称。

约束理论为这三类名词短语提出了三条约束原则:

 

1) 约束第一原则:照应词在管辖范畴内受约束,即它的先行词必定在管辖范畴内。

2) 约束第二原则:代名词在管辖范畴内是自由的。

3) 约束第二原则:指称词在任何时候都是自由的。

 

根据这些约束原则,基本上可以解决下面三句中himselfhimBill的指称问题。

37John hurt himself.

38John hurt him.

39John hurt Bill.

这三个句子的S-结构可以大致表示如下:

40)        S1

语言学批判(44)语言学批判(44) 

     COMP         S)   

语言学批判(44)语言学批判(44)语言学批判(44)

     -wh       NP             VP     

语言学批判(44)语言学批判(44)语言学批判(44)语言学批判(44)  

          John               NP

语言学批判(44)语言学批判(44)

                       hurt          himself

                                    him

                                    Bill

从上面树形图可以看到,(NP)受动词V的管辖,V是(NP)的管辖成分,支配这个管辖成分的最底层SNP节点是(S),因此(S)是(NP)的管辖范畴。如果(NP)是照应词himself,那么根据约束第一原则,himself必须与管辖范畴(S)内的NP具有相同的下标,即himself必须与John的下标指数相同,John是它的先行词。如果(NP)是代名词him,根据约束第二原则,him在管辖范畴内必须是自由的,因此John不可能是它的先行词,它必须与John具有不同的下标。如果(NP)是指称Bill,根据约束第三原则,Bill必须与John具有不同的下标,即它们的指称不同。

约束理论内容丰富,范围很广,它不但要解决名词短语的下标问题,而且还要解决语迹等没有语音形式的抽象成分的所指问题。

 

6)界限理论

界限理论(Bounding Theory)研究对转换范围的限制,重点讨论wh-移动的区域范围。比如英语构成疑问句时要把疑问词移动到句首:

语言学批判(44)41[sCOMP [s this book criticizes who]]       [s who [s does this book criticize t]]

语言学批判(44)42[sCOMP [s he is reading [NP the book [s1 that [criticizes who]]]]]

*[s who [s is he reading [NP the book [s1 that [s criticizes t]]]]]

41)中 whot的位置移动到句首,构成合格的疑问句,但(42)中whot的位置移动到句首却是不合法的。原因何在呢?研究结果表明移动是受制约的,是有一定区域限制的。(41)中who的移动指穿越了一个S节点,而(42)中who必须穿越两个S节点和一个NP节点才能到达句首。这里有一个毗邻条件(subjacency condition)阻止了(42)中who的移动。毗邻条件规定:在每一次移动时,一个成分不能穿越两个界限节点。在英语中SNP都是界限节点,是一定区域界限的标志,是不能任意穿越的。(41)的移动没有违反毗邻条件,因而是合法的句子,而(42)违反了这一条件,所以不合法。

 

7)控制理论

控制理论(Control Theory)是为了确定PRO的指称问题,是为解决PRO的语义解释而提出来的。乔姆斯基认为,任何一个不定式短语在深层结构中都是一个句子,都含有逻辑主语,PRO就是用来表示不定式的逻辑主语。PRO没有语音内容,因而最终没有语音表达。

PRO与人称代词一样,可以指本句中的词语,也可以指句外的词语,例如:

43PRO to learn English is difficult.

44John tried [PRO to learn English.]

45John persuaded Mary [PRO to learn English.]

43)中PRO是泛指的,与句中任何NP都不同标;(44)和(45)中的PRO分别指句中的JohnMary,即与JohnMary同标。乔姆斯基认为PRO的指称问题不是约束理论可以解决的,他采用了另一个术语:“控制”。他把可以带不定式短语作为其补语的动词定为控制成分,句中与PRO同标的词语为控制语。PRO可以是泛指的,这时它就没有控制语。PRO也可能不是泛指的,这时在句中就有控制语。根据控制理论,泛指的PRO分布有限,只能充当句子主语的不定式短语内的逻辑主语,即PRO是不定式短语的主语,而不定式短语又是整个句子的主语,如(43)中的PRO。当PRO指本句中词语时,就需根据控制论中的最小距离原则(minimal distance principle)来确定它的控制语,也就是说,控制动词如带有宾语,则其宾语为控制成分,如不带宾语,则其主语为控制成分。如(44)中控制动词try不带宾语,主语John就是控制语,PROJohn同标。(45)中控制动词persuade带有宾语MaryMary 就是控制语,PROMary同标。

有时会有例外的情况,如含有askpromise等动词的句子:

46John asked Bill [what [PRO to do t]]

47John promised Bill [PRO to learn English]

在这两个句子中,控制动词askpromise都带有宾语Bill,而其主语是John。乔姆斯基认为这是ask promise的词汇特征所决定的。在词库中这类动词必须标有[+SC]特征,其中S代表主语(Subject),C代表控制语(controller)。这一特征表示其主语为控制语。

 

4.6.3.6 语障理论

 

1986年,乔姆斯基(Chomsky 1986b)提出了“语障”这一概念。他认为在短语结构中,某些范畴在一定条件下会隔断成分之间的管辖关系,又阻止成分的移动,这类范畴就是语障,例如:

48John met [NP child [cp who read which book ]]

如果把which book移到句首,便得到以下结构;

49*which book did John meet [NP child [cp who read ]]

50)这个结构是不合法的,而且which book与其语迹t之间的照应管辖关系也被隔断了。可见,这样的移动是错误的。原因何在呢?原因就在于cpNP两个范畴阻止了这种移动,并隔断了管辖关系。因此,cpNP就是两个语障。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某一范畴才会成为语障。成为语障的条件非常复杂。不过,语障理论的提出,使原来分属两个原则系统的管辖理论和界限理论得到了初步的统一,同时对其他原则系统和规则系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