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军事 |
分类: 其它书籍选摘 |
要说老练,还得说是僧格林沁。他的固守不出,不是毫无作为,而是出于既定战略。
僧格林沁已经意识到,太平军的最大特长,在于其流动性和灵活性非常强,一旦动起来,你跟在后面是玩不过的,只有把它围堵在一个固定地方,才会有战而胜之的机会和希望。
来到天津附近后,僧格林沁没有像胜保那样急于求战,而是埋首建造营垒,尽可能堵死太平军向外突围的每一条通道。与此同时,他一直派出探马对太平军的动静进行侦察。探马回来报告,称不时有太平军化妆成难民、乞丐甚至是官军,偷偷地潜出木城,而且这些人随身都有一只小布袋,里面装的是做干粮的面饼,看样子“急思他窜”,是想借机突围了。
僧格林沁看出了林凤祥和李开芳用兵的真实用意。他们坚守木城并无长远打算,只是为了让进攻一方露出破绽,从而找到“伺隙方出”的机会罢了。也就是说,在等不到天京援兵的情况下,木城内的太平军随时可能进行全军突围。
高手对阵,输赢不在谁的气势大,样子凶,而在于谁露出的破绽多,谁的破绽多谁必输!
太平军“诡谲异常”,让僧格林沁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你不攻,我也不攻,你不急,我也不急。
僧格林沁不急,皇帝急。咸丰原先只想能保住京师就不错了,如今则有了消灭北伐军的念头——夜长梦多啊,说不定这帮人什么时候再杀到京城呢?
再看派出去的两员将,胜保虽说吃了败仗,但总在卖力气进攻,这僧格林沁像个木桩一样地往那里一竖,迟迟没有动静,算怎么一回事?咸丰连发上谕,催促僧格林沁尽快启动,得到的回复总是:“时候还没到,现在进攻没有效果。”
虽然僧格林沁没有发动进攻,但事实上,他每天都在忙,忙于建营,其战术可归结为八个字“步步为营,密集靠拢”。
在营盘逼近太平军阵地后,他仍旧不肯硬攻,而是在木城对面搭起土山,修筑炮台,用大炮进行反复轰击,使得太平军轻易不敢出营。僧格林沁给胜保送去密函,原样传授了自己的打法秘诀。胜保原先对僧格林沁还不以为然,吃了亏后不得不心悦诚服,老老实实地照着做。
如此一南一北,包围圈一天天紧缩,胜保开始在距离木城仅一里远的地方建造营垒和炮台。林凤祥和李开芳对此都很紧张,白天因为有炮火威胁,他们只能一边晚上派人对胜保的工事进行破坏,一边在土城外扩建自己的防御营垒。
太平军的举动,恰如其分地显示出步步为营战术的极端重要性,胜保如获至宝,当然不肯相让。于是晚上双方常常大打出手,打完了再各回各家,争分夺妙地抢着修筑工事。
太平军要对官军进行夜袭,自然不会点火把,而胜保为了不暴露目标,也不让军队点火,大家都是摸着黑打斗,犹如京剧中的《三岔口》。有时打完了,因为搞不清方向,双方还弄错位置,闹出了我给你修营寨,你给我筑炮台这样的大笑话。
胜保的新炮台终于建成了,炮弹可以直接打进木城,太平军因此被炸死了很多人,连林凤祥也险些中炮,军中的广西老兄弟们虽然久历战阵,然而也心胆俱寒。
(节选自关河五十州《晚清帝国风云》)
实体书《晚清帝国风云》已出版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