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男儿当自强,让苛刻的英国工头见识什么是中国功夫!

(2015-11-18 08:35:29)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民国总理段祺瑞
   男儿当自强,让苛刻的英国工头见识什么是中国功夫!
(电影《霍元甲》)

   一战期间,“威海卫华工营”被安排在欧洲后方转运粮食和军需。后方的危险性虽然不及前线,可是劳动量很大,更令人无法忍受的是,英国监工和管理人员把中国人当牛当马,在工人们已完成计划中安排的工作后,既不准他们提早散工,也不允许休息。华工但凡提出一点正当要求,还遭到打骂乃至惩罚。

有一名华工以前做过教书先生,大家都称呼他为“先生”。“先生”不仅有正义感,而且擅长中国武术,在他面前,连身材高大,自称精通拳术的洋人都占不得分毫便宜,因此大家都很敬重“先生”。

见受到欺负的工友们个个气愤难平,“先生”告诉众人先不要轻举妄动:“闹尽管闹,可是在没有计划好的情况下,万勿动手,因为英国人显然想打我们一个下马威。”

“威海卫华工营”的营长是个英国军官,名叫李笛亚迪,此人是个贵族出身的大学毕业生,受过短期军训,平时很会摆架子,但实际却非常胆小,遇到情势严重时,会立即改变方向。“先生”摸透了李笛亚迪的性格脾气,就决定从他身上打开缺口。

第二天一早,在“先生”的策划下,华工拒绝接受分派的工作,同时齐声高喊:“吃不饱,做不动,要减少工作。”李笛亚迪先是不以为然,答复说:“英国食品营养好,肚子没装满也不致缺乏营养,而且英国工头也是一样吃法。”

 

男儿当自强,让苛刻的英国工头见识什么是中国功夫!
(华工在欧战前线修理工事)


工友们早就料到他会如此敷衍,马上质问道:“我们也做英国工头那样的轻微劳动,行不行?”

李笛亚迪一看情况不妙,赶紧改口:“不要乱,不要乱,好好上工去,我去同司令部商量再说。”

工人们这才答应开工,但是当他们中午回营时,却发现营房外排列了许多荷枪实弹的英国兵,进营房后,又见到一位工友被华工营的英国大队长以造谣生事为由打得周身青紫。

众人目眦尽裂,发一声喊“大家打”,大队长立即被拖到操场上,起初是拳打脚踢,后来就用他打人的那条棍子,朝他全身乱抽,而且边打边数落他的罪状。洋鬼子吃痛不过,只得磕头求饶,答应永不再犯,工友们这才撂下他去吃午饭。

英国佬素来欺软怕硬,包括李笛亚迪在内,在同伴挨打的时候,全都躲得远远的,不敢露面,直到华工去吃饭,几个英国工头才不声不响地把大队长送去医院。

吃过中饭,工友们有的洗衣,有的下棋,有的整理房间,有的拉胡琴,就是没有一个人肯开工。李笛亚迪把中方翻译叫过去,问华工们准备怎么办。翻译告诉他:“不撤兵、不加口粮,就不开工。”李笛亚迪用可怜巴巴的语调说:“这些事不是我能做主的呀!”

男儿当自强,让苛刻的英国工头见识什么是中国功夫!

(华工在卸货装车)


恰巧此时前线急需运送给养,连同下午耽误的,共需装七十辆车。李笛亚迪急得满头大汗,赶紧又请翻译过来商谈。翻译说:“工人都是讲情讲理的,只要合情合理,事情没有什么难办,错就错在大队长不该打人。”

见事情似乎还有回旋的余地,李笛亚迪提起了精神:“你这个话有把握吗?”翻译说:“我是中国人嘛。中国人把情理二字看得非常重,不讲情理就会拼命,我怎么会不知道呢?”

李笛亚迪答应到司令部去报告。不到半个小时,营外的英国兵果然全都撤走了。李笛亚迪又返回对翻译说:“口粮没有问题,要紧的是今晚装出七十辆车的给养去。”他还说:“司令部怕大家太辛苦,预备派一百个英国兵来帮忙。”

李笛亚迪已经意识到,这场中国人的“骚乱”背后一定有带头人,但他不知道是谁。问翻译,翻译矢口否认:“没有带头人,是大家的公愤。”

其实“先生”就是带头人和工友们的主心骨。在听翻译说完经过后,“先生”说:“该收帆了,我们也该露一手给他们看看。”

“先生”让翻译代表华工答应李笛亚迪的条件,但同时也提出了维护华工遵严的几个条件。李笛亚迪全都应承下来。

当晚,华工们不仅把活干得又快又好,还创造了一些装卸货品的新方法。天还没亮,他们已装齐六十四车,而那一百名英国兵也装了六车,圆满完成任务。

由于任务完成得很漂亮,李笛亚迪也因此受到司令部的嘉奖。他十分高兴,特地把翻译叫过去,对华工们表示了衷心感谢。接到他又去仓库,询问管仓的英国人:“中国工人做得怎样?”

那位管仓员说:“昨晚做得还好。”李笛亚迪当即拉下脸来:“为什么说还好?我的中国工人干得比谁都好。他们昨夜的工作效率,比英兵要高出一倍,你没有算过帐吗?”

英国人对华工的态度从此大变,华工在异国的遭遇也有了很大改善。后来当他们回国时,不少华工还与附近的法国女子结了婚,并带回了中国。

男儿当自强,让苛刻的英国工头见识什么是中国功夫!

(华工在青岛登船赴欧时的情景)


 

赴欧参战的华工中有很多人却没有这么幸运。“威海卫华工营”上过前线,还遭到过德军坦克的冲击,他们虽然在撤退中伤亡不算大,但其它营伤亡不小。据说英国从青岛招募的十万华工,共死了三千人,他们大部分都是在撤退过程中被德军的炮弹给炸死的。


(节选自关河五十州《民国总理段祺瑞》)

实体书《民国总理段祺瑞》现已出版上市。

段祺瑞为什么会决定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