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河山一寸血(930)

标签:
汤恩伯冈村宁次一寸河山一寸血文化 |
分类: 一寸河山一寸血 |
这个绝招,冈村早就准备好了,那就是他在修改作战计划草案时隐藏的特种部队:战车第3师团。
这支重甲兵团其实早就过了黄河,但冈村始终把它隐藏在郑州以北,为的就是等汤集团主力露面。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日军坦克都是分属各师团使用,即使南昌会战时,冈村首次组建战车集团,也只属于偶尔的灵光一现。
后来德国在欧洲发动闪击战,日本派陆军视察团跑去一看,舌头全伸了出来。
太得劲了,跟人家一比,我们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啊。
赶快合并,坦克再也不一辆一辆用了,得聚一堆使,这便是战车师团。
战车第3师团被称为“虎师团”,原先一直驻包头,是准备对苏作战用的。南昌会战时组建的战车集团有135辆坦克,那已经令人咋舌了,战车第3师团拥有的坦克数量则达到225辆,而且坦克的厚重、速度、火力均为以前所不及,一辆坦克可携带70发炮弹,在平原之上几乎没有敌手。
“虎师团”与另一支隐伏的骑兵旅团加入攻击后,突然截断汤集团的后路,战场形势立刻大变。
5月8日,在主力部队陷入四面包围的危急情况下,为免全军覆灭,汤恩伯只得下令突围。
这时的突围却变成了一场谁也料想不到的悲剧兼闹剧。
从1942年到1943年,河南连续两年爆发大灾,这时正好抗日后方在经济上也难以为继,结果导致这么一个穷得透底的省份,不但得不到赈济,反过来还要负担几十万军队的给养,由此弄得赤地千里,哀鸿遍野,军民关系也极度恶化。
河南省政府由此指责汤恩伯是罪魁祸首,甚至把他列为“水灾、旱灾、蝗灾”之后的第四灾,谓之:汤灾。
其实汤恩伯并非军政一把手,那么多军队,汤集团也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说“汤灾”多少有些夸张的成分在里面。
只能说汤恩伯自个把自个的形象给糟践了。
常言说得好,民不患寡而患不均,同是名将,薛岳、张自忠在个人生活上从来都艰苦朴素,老百姓就是再苦再穷,看着气顺,也就不会说什么了,偏偏壮汤在这种民不聊生的情形下还忘不了摆排场,老是拿美国将领的标准来宽容自己,他自己越吃越壮,部下们也上行下效,丧失民心就成了必然。
当汤集团突围时,几乎每个村庄都在向他们开枪,骡马受惊了四处乱蹿,那些抓来的壮丁也乘机脱逃,部队整团整营地损失,汤集团内外交困,几乎临近覆灭边缘。
最值得庆幸的却是日军的封锁线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