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河山一寸血(764)

标签:
郑洞国昆仑关之战一寸河山一寸血文化 |
分类: 一寸河山一寸血 |
为了训练第一流的步兵,杜聿明找来了过去的老朋友郑洞国。
郑洞国,湖南石门人,毕业于黄埔第1期。
跟杜聿明一样,郑洞国开始也在关麟征手下做事,而且同样都接受不了关猛“蛮横霸道”的作风。
台儿庄战役时,郑洞国任第2师师长,当时为了攻一座关系不是很大的小村庄,第2师损兵折将。他就向关麟征建议放弃攻击,不料对方不仅听不进去,还说了一大堆难听的话。
关麟征这种丝毫不顾及别人颜面的处事方式,让郑洞国无法接受,自此以后,他只好让参谋长去代接电话,来个耳不听为净。
台儿庄战役结束,第2师有作战能力的官兵,已不足原来的一半,被调回后方休整,说明郑洞国作战时并没有藏着掖着,更没有保存实力的想法。
如同杜聿明之与关麟征,由于性格不同,郑洞国和关麟征相处不融洽是肯定的,郑洞国有这种感觉,关麟征也是。
在关麟征出任第32军团军团长时,原有的战将都得到了提升,郑洞国也因功升职,可是拿到的那张委任状,却让这个老实人有一种明升暗降的感觉——免去师长,任副军长。
副军长和副师长没什么两样,都是有名无实的虚职,而且在关麟征手下当副职,那真是有你不多,没你不少,其尴尬处境可比照当初的杜聿明。
郑洞国就算再好说话也忍不下去了,他愤然请假离开,并应汤恩伯的邀请,去了第31集团军。
汤恩伯对郑洞国很欣赏,但他下面的所有要职也满满当当,一时腾不出位子来,只好让郑洞国先在总部担任参议。
此时正值武汉会战,汤恩伯派郑洞国去第37军督战。第37军军长是郑洞国北伐时代的老上级,两人多年不见,分外亲热,有时谈到深夜,甚至一块抵足而眠。
让郑洞国万万想不到的是,过了些日子,汤恩伯却突然打来电话,表示第37军战绩很差,系军长指挥无方所致,要郑洞国就地接任对方的职务。
直到此时,郑洞国才明白汤恩伯要他督战的用意。他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是在暗算朋友,我决不能这么做。
他当即委婉地拒绝了汤恩伯的任命,由于担心后者会下达正式委任状,他连前方都不敢呆,就找了个借口回来了。那个老上级不知究竟,还一再对郑洞国进行挽留哩。
知道这件事前因后果的人,私下都说郑洞国过“迂”:人家想抢这个职位还来不及呢,你偏偏还要逃。
郑洞国对此却一笑置之,毫不后悔。也许他当时接受了任命才会悔恨,这就是一个老实人的本色和人生信条。
武汉会战后,汤恩伯总算找到空缺,让郑洞国担任第98军军长,然而一个月不到,郑洞国又接到了杜聿明的电报,问他是否愿意到第5军去“屈就”师长。
考虑了整整一夜之后,郑洞国决定向汤恩伯请辞。
汤恩伯将郑洞国叫去谈话,一再问“你真的要去吗”,神情里充满了疑惑不解。
我不过才是集团军司令,你只比我低一级,还有谁比我更重视人才的,何况一个是军长,一个是师长,你怎么肯弃高而就低呢?
作出这个选择,自有郑洞国自己的考虑。
第31集团军原本并不是纯中央军,实际是五湖四海凑一块,都是从别的碗里或锅里拨过来,然后再一点点予以消化的,说句不好听的,其实就是抢人家的饭吃。
这个第98军原属湘军,不但战斗力弱,而且内部成份复杂,一群湖南人并不接受郑洞国这个老乡,反而认为他此行是奉着汤恩伯的命令来“吞并”他们的,因此戒心很大,对郑洞国也十分排斥。
和从前一样,郑洞国做不出那种暗地里挖别人墙角,或者两面三刀的事,因此很是苦恼。
一方面是无法认同汤恩伯的“吸星大法”,另一方面,从台儿庄战役开始,郑洞国对汤恩伯的运动战术就没法适应,认为太“虚”,打仗没有计划性,忽东忽西,不讲章法,一旦仗打起来,自己恐怕无所适从。
不错,汤恩伯很看重自己,也称得上礼贤下士,但汤恩伯作战同关麟征一样独断,他和李宗仁都能吵架,你说还有谁会被他放在眼里?
到第5军就不一样了,那是一个老实人的窝。徐庭瑶是多年的老长官,杜聿明又是好朋友,大家彼此相知,推诚共事,不用勉强自己去做不愿意做的事,而且在一支极具发展潜力的机械化部队里面带兵打仗,未来将不难有一番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