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抗日战场(554)

标签:
胡宗南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正面抗日战场文化 |
分类: 一寸河山一寸血 |
因个矮而差点被黄埔军校拒之门外的胡宗南(右)却是“天子第一门生”
成功背后当然是无数的艰辛和付出。
民国记者范长江以一部《中国的西北角》名世,他在西北进行采访时,曾专程登门拜访过当时已大名鼎鼎的胡宗南。
采访时节正逢大冬天,屋外寒风呼啸,气温冷到极至。范长江本以为这样一位名人,一定会锦衣大氅,风度翩翩地安坐于司令部内。
未料这个司令部连民房都不是,只是座山里的破庙。胡宗南就住在破庙里,而那座小庙确实破得可以,凛冽的西北风不断从窗户刮进来。
一走进去,屋子里别说火炉,连热坑都没有。
身为中央军高级将领的胡宗南,身上还穿着单衣单裤,从脸到手,浑身都是冻出来的疮伤。
范长江眼里的这位师长,不喜谈论什么是人生之类空滔的话题,津津乐道的始终是他的部队。让范记者感到格外惊异的是,他竟然对自己的部下了如指掌,乃至“某个中士如何,某个下士又如何”都能如数家珍。
此情此景,令见多识广的记者都感到有些吃惊。
之后,范长江又深入军营,采访了很多士兵,发现胡宗南并非虚夸。即使在普通士兵眼里,他的形象也接近完美:爱兵如子,艰苦朴素,有时对自己的要求苛刻到近乎自虐。
在大西北时,胡宗南还只是师长,而且他性格沉静,不喜主动与人接近,因此了解他的人并不多,但他的第1师那时就已名震大江南北。
中原大战,如狼似虎的西北军最怕的就是第1师,只要听到对面来的是第1师,便马上躲开这个硬茬,转而去捏其它软柿子了。
在版权得不到应有保护的年月,这个著名商标很快就被冒用,连张治中和卫立煌在打仗时都嚷嚷自己是第1师的。西北军还挺纳闷,怎么这个第1师会无处不在,真是见了鬼了。以后便形成一个规律,第1师现身在哪里,哪里便会立即成为中央军作战的主战场,第1师也因此被称为“天下第一师”。
胡宗南为人低调,他的第1师实际上早就具备升格为军的条件,军政部也通过了,但他迟迟都没有升。
军政部长何应钦一个劲地催促,说你要再不升编制,我就不发饷了,另外下面那些旅团长由于无法升迁,也有了情绪,胡宗南这才同意将师升为军。
但是胡宗南的第1军并非德械部队,装备也很一般,官兵使用的大多还是汉阳造或杂牌枪支。
所谓“第一”,说的是精神第一。
为了攻破胡宗南的防线,松井组织了重炮轰击,炮火最猛时,每秒钟就会有五六发炮弹在守军阵地上爆炸。
战事如此惨烈,第1军却始终一步不退,且一兵未逃。
其中有一个营已被日军三面围攻,快吃不消了,胡宗南赶紧再调一个营上去增援。
增援的那个营拔腿狂奔,却远远地望见一队鬼子已举着旗出现在了守军阵地的前方。
营长心里一个隔蹬,心想坏了,阵地要完。
这时突然阵地上响起一阵枪声,日军撤了。
等到营长冲进阵地,发现战壕里到处都是尸体,一个营已全部打光,只剩下一个还能拿枪的山西兵。
刚才打枪的就是这个老兵,周围的同伴都已战死,但他从没想到过要逃跑或后退,那种决死的气势把本来笃笃定定的对手都给吓跑了。
在杨行保卫战中,第1军的伤亡是惊人的,仅以主力第1师为例,旅长2个,伤了3个,团长4个,折了5个。
你可能会感到奇怪,怎么倒的人比实际职位还多呢,答案很简单:多出来的就是增补上来的,最后增补上来的也挂了。
在固守一个星期之后,第1军营以下官兵伤亡率已高达百分之八十,连长除位置不固定的通信连长外,整个都换掉了,中间补充兵员更达四次之多,也就是胡宗南带来上海的老兵所剩无几。
眼瞅着越打越少,胡宗南仍旧一声不吭,不诉一句苦,只咬牙独自硬挺。
反而是上级知道实情后,赶紧打电话通知胡宗南,让其换防休整。
胡宗南这才告诉对方,再不换防,明天我也要拿枪上火线顶缺去了。
第1军初到上海时,尚有4万之众,然而到淞沪会战临近结束时,仅剩区区1200人而已。报人张季鸾由此发出感叹,说第1军向为精锐之师,想不到牺牲如此之惨,直叫人泫然泪下。
战场之上,胡宗南看似心如钢铁,但当他启程返回西北时,看着身边硕果仅存的这一千多个官兵,也不禁悲从中来。
天下第一军,就这样永远消失在了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