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抗日战场(499)
标签:
汤恩伯刘汝明杉山元平津正面抗日战场文化 |
分类: 一寸河山一寸血 |
说到底,在当时那种大气候之下,国内无论哪个政治派别,要想立住脚的话,都是要扛抗战这杆旗的,要不然,你就等着砸牌子吧。
国防会议当天,刘湘就赶到南京,几天之后,龙云也急急忙忙地跑了过来。
会议开始后,在讨论和战问题时,阎锡山第一个发言,极力主战。第二个发言人就是刘湘,他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不仅极力主战,还报出了具体的数据。
一旦抗战,四川可出兵30万,壮丁500万,并供给若干万担粮食。
当着大家伙的面,刘湘滔滔不绝地讲了一个多小时,把众人都给震住了,连旁听的孙科都偷偷写纸条,说没想到四川人这么会讲话。
会议结果,凡发言者,一致主战。
日本方面则杀气腾腾。
在这之前,为什么杉山元还觉得有点争不过石原,为什么所谓的强硬派和稳健派看上去还能够势均力敌,不是说大家真的被石原老师的宏阔远见所震慑了,而是他们对能不能在短期内全取平津乃至华北尚无百分百的把握。
可是实践证明,从香月奉旨出发,到平津沦陷,连一个月都不到,这使强硬派的尾巴一下子就翘上了天。
如今的杉山元乐得牙都快碎了,他再也不屑于与那个叫做石原的小年轻去白费口舌。
军人就得有个军人的样,看看这家伙,一天到晚没个正形,就喜欢靠一张嘴得不得。怎么样,支那有你说得那么难打吗,平津还不是轻轻松松就被我们给拿下了。
平津一战,使石原身上“民族英雄”和“唯一战略家”的光环大为褪色,后者关于“陷入中国泥潭”的预言在军部也几乎沦为了一则笑谈。
中国军队有什么呢,我们还没花太多力气,他脚下的地就在抖,他身边的水就在流,最后他也必将一无所有。
在日本国内,从关东军到参谋本部,从普通军人到议会政客,从一般国民到皇室成员,都被“胜利的光茫”搞得晕头转向,完全不知西东了。
在临时议会上,一下子通过了军部提出的 33 个提案。这些提案里面,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都有,反正一个目标,都是奔着侵华战争去的。
作为元首的裕仁当仁不让,自己给自己戴了顶帽子,呼为“海陆军大元帅”,并建立了统帅部。
这标志着此时的日本国内已进入了战时体制,战争机器隆隆开动。
平津之后,香月继续进攻绥察两省,不过在此之前,他首先要经过南口。
8月11日,南口战役打响。守南口者,为汤恩伯。
汤恩伯,浙江人,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8期。
民国年间,“军事学东洋”潮得很,犹如现在的考托福雅思,拿着陆士文凭回来的,不说走路个个鼻孔朝着天,起码衣着得光鲜,有个海龟的样。
汤恩伯却怎么也看不出他是什么海龟,也许叫他土鳖都是客气的。这位仁兄是个黑脸大汉,天气热的时候,两只裤脚,一只包着鞋根,一只卷到膝盖,活脱脱一个老农的形象。只有穿上军装,别人才会知道他是当兵的,而他又是一个邋遢兵,军帽、皮带、军服的颜色竟然还可以从灰到黄分出几个档次,那就表示,有的是刚刚洗过,有的已经好久没洗了,属于生人勿近类型。
兄弟是个粗人!
把汤恩伯往士兵堆里一扔,根本就看不出他是个官,而汤恩伯也确实经常把自己给扔到兵堆里去。他闲下来不是正襟危坐地坐在大帐里,而是会主动去找基层的兵吹牛,特别喜欢找号兵,因为号兵对下面的事情知道的多,也能吹,大家其乐融融,有什么说什么,时间长了,老汤遂有“与士卒同甘苦”的美名。
汤恩伯原先驻防绥远,接到命令后,他便率自己的第13军火速往南口赶,可是在张家口却被刘汝明给拦住了。
刘汝明不肯让他去接防南口:这是我的地盘,说不能过就不能过。
这一天是7月25日,第二天北平就发生了“广安门事件”,华北有如一个即将爆炸的火药桶,可是南口近在咫尺,你却不得其门而入。
汤恩伯急得有如热锅上的蚂蚁,恨不能给刘汝明跪下磕头,可是那个土霸王却始终不肯松口。
老汤一路上考虑的都是敌情战术问题,他当时不仅准备接防南口,还有进入华北援助第29军的计划。
可偏偏在这节骨眼上,让自己人给挡了道,而且无论如何都过不去。
战场之上,时间是耽搁不起的,几天之后,平津便双双失守。
汤恩伯捶胸顿足,痛心之至,然而这些内幕又不能跟部属们多讲,那些拼命三郎几乎个个性如烈火,眼瞅着哥几个都是去为国效命,又不是夺人地盘,你给来这一套,立马拎着斧头去找刘汝明算帐都有可能,那样事情就闹大了。
只有自己闷在心里,平时那么爱说话的人现在也哑巴了,即使亲近的人问起,老汤也什么都不说,只是含着眼泪,黯然神伤。
打又打不得,过又不能过,后来总算找到了办法,却还不是通过正规途径,而是托人情,找关系,走后门的结果——刘汝明的老长官是冯玉祥,开了这个后门,刘汝明才答应放行,就这样,老汤以堂堂中央军中将军长的身份,还不得不一路赔尽小心,惟恐刘汝明又忽然变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