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面抗日战场(492)

(2011-08-01 19:09:46)
标签:

宋哲元

北平

吉星文

冯治安

正面抗日战场

文化

分类: 一寸河山一寸血

正面抗日战场(492)
          返回北平的宋哲元(中)似乎让人很难看懂

 

 

 

宋哲元到北平,不为别的,就是督战。

看到眼前高大的古城墙,这位华北诸侯不能不动真情。

北平必守,华北必守,29军的尊严和价值也必守。

打马进城,城内气氛异常紧张。

在冯治安的调度下,连日来官兵一直严阵以待,各个城门一律紧紧关闭,而城里的各个要道上则都建了防御工事,一看就知道是打巷战用的。

这是干什么,没有必要嘛。

宋哲元一声令下,工事拆除,城门大开。

那边有人来报,各方面为支援华北抗战,陆陆续续寄来了很多捐款,问如何处置。

宋哲元又一挥手,通电谢绝,不要。

到达北平的第二天,他又发表了一个书面谈话,表示打仗那事还远得很哩,我们需要的是和平,才不想和日本人打来杀去呢。

你问我“卢沟桥事件”如何处理,那是国家大事,自然“静听国家解决”。

给人的印象,就好象他又稀里糊涂地在做“和平梦”了。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你只要看看当时的局势就知道了,720日,已离开香月的“限期”足有一天,字都没签,日本人会善罢甘休吗?

宋哲元决不至于如此迟钝,否则他也就不会逃出天津了。更何况作战命令早已下达,冯治安在北平城里枕戈以待,接受的就是宋哲元的命令。

只有一种解释,这一切是宋哲元苦心而为之。

摆出一副悠闲的姿态,把大门打开,弹弹古琴,说说笑话,浑不把门外的百万大军当回事,《三国演义》里面的诸葛孔明早就这么干了。

没有办法,谁让你前面的戏没演好呢。孔明是因为误信马谡,失了街亭,宋哲元则是该修的国防工事一点没动,临时连份完整的军事计划都拿不出来。

这时候你再去搬钢筋水泥,哪里还来得及,惟有先镇住军心,安住民心,才是最重要的。

宋哲元采用的是内紧外松之策,此举一方面可以缓解北平军民的紧张情绪,另一方面亦可用障眼法,使对手摸不清自己的真实意图。

当时日军一个机械化旅团早已在北平正面虎视眈眈,但宋哲元并不认为这是最大的威胁。

他虽然大开北平城门,却不表明没有做好防守准备,而且29军在城外北苑还有一个阮玄武独立旅,这支部队编制完整,武器装备和战斗力都很强,不然也不会被作为“品”字阵的最北屏障了。

日军有再强的兵力,如果从北往南攻,29军还可以凭险节节防守,并能争取到时间等待后续援军协防,这个宋哲元不怕。

他真正担心的是什么呢?

还是自己的身后一侧。

因此,在使用空城计的同时,宋哲元即发布命令,让冯治安第37师一部向西苑集结,准备向保定撤退,而位于八宝山的保安队则负责殿后。

命令下了,样子摆的也很好,但宋哲元的真实用意并不在撤,而在欲走还留,甚至加固这一带兵力的屯集,以便随时对卢沟城桥进行支援。

毕竟是曾经的老西北军“五虎上将”,云长翼德一流的人物,哪里是谁在下巴上粘绺胡子,就能跑上去凑数的。

720日下午,丰台日军忽然对宛平发动进攻。

大家正在谈“和平”,没有宋哲元的签字,不还有“香月细目”在吗,怎么又开打了?

他们说自己不得不打,相当于自卫反击,因为是宛平的中国军队主动先朝他们开枪的。

立此“功”者,又是那个天津特务机关的机关长茂川秀。

这孙子早几天就派了几个人去卢沟桥。

几个烂人当然不敢直接跟29军面对面干仗,事实上,他们就是去干点下三滥的活的。

跑到两军阵前,叭叭地打几记黑枪。

还没动静?

那就放鞭炮,“机关枪”都上了,你们总不该无动于衷了吧。

宛平城外枪炮声大作。

此时担负城桥守备之责的,是金振中的上司吉星文。

吉星文是吉鸿昌的远房侄子。吉鸿昌在老西北军中混出了头,衣锦回乡时,把个小吉星文的眼睛看得闪闪发亮。

大丈夫当如是也,马上跟在叔叔屁股后面就参了军。

到了“七七事变”爆发前,已升为团长的吉星文才三十岁不到,称得上是年少得志,风光无二。不过枪响时,他本人并不在卢沟桥,而是正在南京中央军校高级班受训,学习怎么对付日本人的坦克和装甲车。

等他闻迅赶回华北,到卢沟桥接替受伤住院的金振中时,战场上最激烈的一段已经过去了。

那为什么说到卢沟桥,吉星文总是被摆在最前面呢?

原因只能归结于他的运气太好。上任的时候,正巧上海《新闻报》的记者来采访,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位“粗眉大眼,身材高大”的军事主官,遂以为卢沟桥前后战事都系其一人指挥。

当然,吉星文也并非浪得虚名。

他亲自上城墙督战,指挥守军连续击退日军发起的进攻,虽然受伤,却仍不肯轻下火线。

这场攻守,从当天下午一直持续到第二天,身为团长的吉星文头部三处受伤,在采访记者的笔下,他的脑袋“裹着几层厚厚的纱布,两眼因连续失眠而发红”。

但是,他“绝无倦容”,而宛平城也依然挺立不倒。

当年,吉星文的叔叔吉鸿昌素有“吉大胆”之称,在抗日同盟军时代,曾露着胳膊猛砍伪蒙军(“袒臂冲杀”),侄子算是把乃叔这股悍勇精神和报国之志给继承下来了。

卢沟桥这里一打,香月马上就觉得不对劲了,按照“秦松协定”,卢沟桥驻扎的应该是保安队,可你看看对方这实力,哪是什么保安队,分明是29军的正规军嘛。

他马上派松井来找秦德纯,说你们为什么不遵守“秦松协定”。

其实一开始就拿“秦松协定”当废纸的,就是他们自己,不过日本人的思维,向来是怪人,而从不责己。

现在需要宋哲元决策的是,要不要按照“协定”,让吉星文团撤出宛平城,移向永定河西岸。

宋哲元说:撤!

冯治安是比较坚决的“主战派”,他不同意撤。

为什么要撤呢,事情是日本人挑起的,卢沟桥那里也是他们先开的枪,怎么反而变成了我们的不是。

宋哲元皱起了眉头,你怎么就拎不清呢,现在早已不是讨论谁先开枪的时候了。

这是命令,照准执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