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面抗日战场(483)

(2011-07-28 06:10:50)
标签:

宋哲元

丰台

老蒋

正面抗日战场

文化

分类: 一寸河山一寸血

正面抗日战场(483)
        日本随军画家绘制的七七事变作品

 

 

说到底,一个萝卜一个坑。桥本松井之流又不是石原,用不着去为日本的全国性战略负责,更加犯不着去“小不忍”。他们要“立功”就得在中国人身上“立”,所以哪怕是脸上贴着“稳健”的标签,骨子里却还想着“强硬”二字。

如此,他们怎么肯轻易地善罢甘休呢。口头协议云云,一方面是为了敷衍上面的指令,另一方面是要拖延时间,以等待援兵的到来。 

果然,秦德纯很快得到各方报告,从天津等地开来的日本天津驻屯军已陆续到达丰台,丰台至卢沟桥中间的大井村也被日军完全占领。

兴师须有名,这回他们的“名”却是要“主动落实协定”。

“秦松协定”上说了,双方要撤回原防。照我们的理解,“原防”就是原来的防区,大家应该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日军该回丰台的回丰台,该回天津的回天津,而因战移防城内的29军则可从城上回到城下,继续驻守永定河东岸。

可是日本人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要29军从东岸撤出,似乎这个“原防”应该是他们的。

日军不仅没有撤回丰台,反而还更进一步,又添援兵,又占大井,这个消息让庐山的老蒋甚为紧张。

事情绝不像宋哲元描述的那样易于解决,必须做好应付万一的准备。

他给宋哲元发去专电,要后者拿出点“决死决战之决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出来,不要再麻痹大意了。

如果先前给秦德纯的电报算是第一道金牌的话,现在直接发到宋哲元手里的电报就是第二道牌牌了。

不是说不让你和日本人谈判,也不是说不能有一点退让,但是要提防此辈使用“奸狡之惯技”,尤其要以“不丧失丝毫主权”为原则,否则,是要被人家牵着鼻子走的。

这时孙连仲26路军的两个师已抵保定,老蒋要求宋哲元即刻移驻保定,就近指挥孙连仲等各部队。

有道是,“保定府美景盖世无双”,那里有的是驴肉火烧,一边吃着驴肉,一边指挥打鬼子,岂不是很带劲儿。

可是宋哲元没动,不是驴肉火烧不好吃,而是说他对老蒋派孙连仲来做帮手有点意见:这兄弟还不如我们29军能打呢,上来了又能顶什么用。

孙连仲的部队虽说是地方化的中央军,但论其战斗力,在国民党部队中却也居于中上水平,他都不行,你说谁行?

要是胡宗南还差不离。

在当时老蒋的嫡系部队中,胡宗南的确可算是精锐了。这宋哲元的眼光也真够毒的。

那再把胡宗南派过来给你?

不料宋哲元又是连连摆手。

算了,说说而已,何必一下子把动静搞得这么大呢。29军若论步骑军还能跟日军对付,就是没空军,要是能派几架飞机过来就好了。

这话说了等于白说。其时的河北乃至平津境内,压根就没有中方可掌握的军用飞机场,即算空军来了,又如何飞法?

其实这都不是理由。宋哲元不过是在借故推托,他还是认为,自家的事自家解决,重要的是不能“引狼入室”,让你进来把我的地盘夺去。

按照他的想法,援军应该从东面的津浦路上来,怎么从西面的平汉路过来呢,是不是要像中原大战时那样,抄我的后路啊。

不过孙连仲来都来了,又都是老西北军里出来的,也不可能让人家马上打道回府,宋哲元就让秦德纯出面给了个说法。

鉴于现在“形势已趋和缓”,为免兴师动众,反而扩大事端,因此北上各部队,还是“在原防集结待命”为好。

如果我以后有什么需要,再来相烦各位吧,谢谢。

宋哲元想的很好,几句话一说,你们大家应该都听出味儿来了,最好能知情识趣地给我自动离开。

可自古道:请神容易送神难。援军的“神头”何应钦开腔了。

获悉宋哲元不在保定或北平备战,却跑到天津去了,这位军政部长着实大吃一惊。

宋哲元认为周围和平鸽飞扬,华北将重现往昔宁静,何应钦见到的却是卢沟桥情况“日趋严重”,天津城“遍布日军”,危机四伏,华北成了一个即将爆炸的火药桶。

当年宋哲元为了在华北称雄,不惜软硬兼施,把何应钦赶走,如今当对方也处于危险境地时,这位堪称君子的军政部长并没有计较过往,而是以大局为重,捐弃前嫌,赶快插上鸡毛信,发了一份“特急电”过来。

我得到情报,老兄你的处境已是“万分危险”,赶快秘密离开天津,到保定去主持军事吧。

宋哲元收到信后,把鸡毛一拔,然后复电一封。

我可不是来玩的。你也知道,29军主力均在平津附近,此地为军事要冲所在,我到天津就是做军事部署的。

部长大人你别急,等这边准备得有了头绪,我马上就去保定。

发完电报,宋哲元却仍旧打算继续做他的“和平天使”,既未做什么“军事部署”,也没有离开天津一步。

第二天,又有人追过来了。

老蒋亲发电文,而且也是“特急电”。

宋哲元滞留在天津迟迟不走,想干什么,老蒋和何应钦心里都很清楚,但限于各自的身份和地位不同,何应钦不可能直接点破,而老蒋就没有这样的顾虑了。

宋哲元以为,靠一个“秦松协定”,就能“完美”地解决“卢沟桥事件”,老蒋却不是这么想的。

依据国研所等机构送来的情报,以及老蒋自己这么多年来与日本政府打交道的经验,他判断事情决不会如此简单,而“卢案”(指“七七事变”)也必不可能得到这样轻松的解决。

宋哲元说,协定上白纸黑字,日军要撤离卢沟桥。但老蒋说你不能光看日本人给你的“承诺”,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不是没事做,要跑到卢沟桥来跟你搞联欢活动,而是志在造成“第二冀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