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抗日战场(439)
标签:
张学良渭南老蒋蒋百里正面抗日战场文化 |
分类: 一寸河山一寸血 |
他还不是光这么说说的,连给老婆的遗书都写好了,准备让人带给宋美龄。
从这份遗书上可以看出,蒋宋两口子的感情还真的不错。老蒋在遗书后面特加一语,让宋美龄无论如何不要来陕西,以免遭不测。写完后他怕被没收,又特意让去南京的信使背了两遍。
张学良知道后,干脆连人带遗书都给扣留了。少帅此时已从端纳嘴里了解到,南京城里只有宋美龄等少数人是主和的,其势力远远不及主战派,遗书送过去,再加上一句劝告自己老婆不要来西安的话,那不是给主战的那些家伙送去加快动武步伐的口舌吗?
老蒋本来是准备等死的。
但是有一天他看到张学良“形色苍白”,脸都变了颜色,情知有异。
一问,原来是南京政府发布了讨伐令,飞机轰炸渭南,差一点就要来空袭西安了。
张学良是这么说的:完了,本来这两天就准备送你走的,给中央空军在渭南那里一炸,大家都巨愤怒,看来暂时走不成了。
论心机和算计,张学良毕竟不是老蒋的对手。寥寥几句话,老蒋已经从中听出了极其丰富的信息。
他认为,外面逼得越紧,里面的人才会越安全,如此说来,自己性命应该是保住了。
张学良希望老蒋即使不签字,也能再写封信到南京去,但不是送“遗书”,而是“去函停战”。
可是老蒋铁了心不让一步。
少帅拿这老头子没有办法,吓又吓不住,骗又骗不了,只好去找那些被扣的大员们。
一见面就说:这两天何应钦攻得太急,两军已经打起来了,我们这边还伤了人,我得去前线指挥,这两天没工夫来陪诸位了。
看这些人一个个装痴作呆,眼神空洞,张学良情急之下,只得又跟上一句厉害的:要是姓何的还是不断进攻,我就只好请“蒋先生”和你们一起转移个地方了。
后面这句话甚是吓人,隐含的意思让大员们没一个再敢坐着不动了。
不就是想让我们帮你退兵吗?何必绕这么一个大圈呢。
陈诚实话实话:这事你找我们没用啊,你应该让“委员长”跟何应钦说。
在张学良看来,这句纯属废话,我要能搞定老蒋,还来找你们这帮滑头干什么。
你们得另给我出一个主意出来才行。
关系大伙的生死,蒋百里及时站了出来。
前面提到过“两个半军事家”,居于首位者,即为蒋百里。
民国兵学家,蒋百里诚为第一。这位“中国士官三杰”之一(另两位为蔡锷和张孝准)、保定军校校长,虽然在实际指挥军事时,也没打过什么太让人眼前一亮的漂亮仗,但论起纸上谈兵的战略问题,却实在没几个人能超过他的。
这道理大概跟理论科学家与实验科学家的区别差不多,前者像霍金那样,就算完全瘫痪,坐在轮椅上,只要两只眼睛能眨巴,也一样能捉摸出世界上最高深复杂的物理理论来。
蒋百里原本是在北洋体系中混的,他给袁世凯当过军事参议,做过吴佩孚的总参谋长,甚至也跟过孙传芳。后来蒋唐战争,他又帮着唐生智来反蒋,当然最后还是败了,并因此锒铛入狱。
老蒋那几年正瞪大眼睛四处招贤与能,当下也顾不得蒋百里曾经屡次跟自己做对,很快就将其从牢子里给放出来,并拜之为上卿,咨之以“当世之事”,也就是筹划国防大计。
当时在老蒋周围搞国防框架的,实际就是三个人组成的一个草头班子:蒋百里负责“形而上”,弄第一期国防计划以及考察国外军事这些内容,朱培德则和唐生智等人负责“形而下”,组织整军备战以及督建国防工事。
蒋百里是搞战略的,平时跟老蒋相处的机会也很多,对后者的心思总能揣摸个七不离八。
不是老蒋不想对何应钦喊话,只是他不能跟张学良两个人达成这样的协议,而如果换一个方法,让他的部下,也就是关在这里的大员们对他予以“劝进”,则另当别论。因为只有如此,老蒋才能既有台阶可下,又不致给他未来在国民党内的地位蒙上一层阴影。
蒋百里对张学良说,要不这样吧,你去跟“委员长”讲,我要去看他,他一定会答应的,到时我再借机行事。
张学良对老蒋一讲,后者果然点头同意。
于是,张学良便先陪着蒋百里去面见老蒋。这是老蒋“落难”后与被扣大员们的第一次相见,君臣此时重逢,自然是不胜唏嘘。
蒋百里开门见山,说到了“去函停战”的事。知道老蒋又要做大义凛然状,赶紧提醒他注意一个严重后果——
如果中央军攻得太急,将“促之中变”,西安城里会出现内乱。
蒋百里的这句话,马上击中了老蒋的要害。
是啊,你想过没有。张杨虽然投鼠忌器,一时不能拿你怎样,但外部压力如果大到一定程度,他们极可能控制不住自己的军队,下面的官兵万一被逼急了,可不会像他们的长官那样客气。
看到老蒋的脸色有所缓和,蒋百里又不失时机地递上话来。
我们都晓得“委员长”是不怕牺牲的,可是我们得想想,倘若战端扩大,老百姓就倒霉了,西北就遭殃了,国家就又分裂了,为大局计,还是彼此留一点回旋余地为好。
后面这些话入情入理,即维护了老蒋的面子,又给他指出了另一个更严重后果:一场内战将会因此全面爆发。
面子有了,脑子也清醒了,接下来就是做具体技术分析。
蒋百里的意思,是请老蒋写封信给何应钦,告诉对方,自己不久就可以回南京了,让中央军不要再急着发动进攻,至少得先把飞机轰炸给停掉。
老蒋老谋深算,摇了摇头,很难做到。
信我可以写,但南京那边会相信吗?毕竟我现在人还没放出来。
再说了,究竟停战几天呢,或者说,可以在几天之内放我回京。如果是两三天问题当然不大,但张杨的要求是得七天,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缓兵之计,何应钦又岂能识不破,而这样的要求,我也肯定不能提。
老蒋要人家两三天内就放他走人,张杨又不答应。蒋百里只好劝他:处于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总得派一个人到南京去传递消息才好。
老蒋仍然摇头。
又卡在那里了。
躲在屋外的张学良非常着急,此时也顾不得隐身了,直接跑进房间告诉老蒋:前线正在冲突,如果中央军继续进攻,我们只好“向后退却”了。
这话吓住过部分大员们,却吓不住老蒋。
老头子犹如高僧坐禅,始终“置若罔闻”。
无可奈何之下,张学良作出了让步,同意老蒋按停止轰炸三天的口吻,给何应钦写信,并由蒋鼎文负责带至南京。
端纳闻讯,立即致电南京,告知这一消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