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面抗日战场(300)

(2011-04-20 07:39:57)
标签:

武藤

滦河

何应钦

徐庭瑶

正面抗日战场

文化

分类: 一寸河山一寸血

正面抗日战场(300)

     徐庭瑶在南天门前线

 

毫无疑问,关东军要想突破滦河防线,并没有那么难。

不过这时奇迹发生了。

关东军在未受到任何攻击,且胜券在握的情况下,竟然主动撤退了,而且哪里来的往哪里去,又撤到长城沿线去了。

此情此景,不要说商震,连何应钦也摸不着头脑。

武藤这是搞的什么名堂。

其实不是武藤爱搞名堂,如果照他的意思,他是要打到滦河这边来的。

后撤那是别人的意思。

谁?

裕仁天皇。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19日,裕仁接见参谋次长真崎,忽然提出一个问题,关东军的步子是不是迈得也太大了一点,好象捞过界了。

真崎闻言一惊,陛下何出此言?

裕仁笑了,嘿嘿,还瞒我呢,当我深居宫中,什么都不知道是吧。

告诉你,皇帝也是有亲戚,有朋友的。

裕仁单刀直入,我让你们打下一个热河就行了,不要再进关,你们怎么不听话,有人说关东军已经进入中国河北境内了,有没有这回事?

真崎一头汗,知道这事已经穿帮,再也遮掩不住了。

不听天皇的话那就是“抗命”,这个责任他可担不起。

从宫中出来,他赶快给武藤捎话,让后者悠着点,擅自入关的事天皇已经知道了,快撤回去吧。

武藤毕竟不是那些张牙舞爪,不知天多高地多厚的少壮派军人,一听天皇都发话了,自然也不敢坚持,于是就向入关部队下达了撤军命令。

但这次主动叫停并没有能够维持太长时间。

两天后,也就是421日清晨,日军再次炮击南天门。

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真的是川原旅团发动地面进攻的前奏。

当时包括徐庭瑶等高级将领在内,都认为此次攻击是日军对此前第17军大规模夜袭战的报复。

事情还得往回说。

正当411日冷口频频告急的时候,何应钦除了加紧往滦河调兵,准备在那里重建防线外,也在同一时间向徐庭瑶下达了一道命令。

这是一道作战命令,但有两个特点。

一是出击部队不要多(“酌派一旅以下”),二是不要走正面(“由古北口两侧向敌袭击”)。

用意跟武藤下令古北口炮击一样,属于战术性牵制,所以规模都不大。区别只在于武藤是为了掩护其滦东作战,而何应钦则是要想方设法减轻包括冷口在内的滦东守军压力。

有一种观点,认为当时关东军为进行滦东作战,几乎所有主力都扑到了长城一线,其热河后防极其空虚,赤峰仅一个骑兵旅团驻守,如能组织力量抄袭其后方,断其归路,轻者可减滦东之围,重者可以给他们来了反包围,化被动为主动。

这的确是一个转守为攻的奇着。但问题是,奇着必须有奇将来下,而何应钦并非适当人选。

一个人的性格如何,有时候也决定着他的思维和行动到底能够走多远。

人说曾国藩善于用兵。其实他打了一辈子仗,对自己的评价是很悲观也很实事求是的:“行军本非余所长”。

说高深点,是他有大智但缺奇谋,说实在点,就是还不够坏,脑子里圣人书读多了,有些僵化,缺乏一点必要的发散性思维(“兵贵奇而余太平,兵贵诈而余太直”)。

何应钦虽然是正规军校的高材生,黄埔军校总教头,讲起理论来一套又一套,但论急智奇谋,却还远不如他教过的一些学生。

何氏用兵,敦厚有余,谋奇不足,这也是长城战后一些论者对其垢病所在。

当然,在当时的民国将领中,何应钦已经算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要不然老蒋不会对他如此倚重。只不过此才非彼才,那是人才的才,而不是奇才的才,属于名将的初级阶段。后面这个荣誉称号,要等若干年,薛岳这些人冒出来的时候才能真正名至实归。

何应钦指挥作战之谨慎,跟老蒋一直崇敬的曾国藩倒真的相差不多,明明有两个师可用(关麟征师整补后做预备队),真正愿意拿出来投入进攻的却只有一个旅都不到,实际上还是以守为主。

不过进攻的方式有些特别。

即使不说,我们也知道,这就是29军常用的绕攻。

自从宋哲元在喜峰口和罗文峪打出名气后,原先并不怎么让大家看重的这种打法一夜之间身价倍增,几乎要成为一切战术之神了。作为受正规战教育出来的何应钦、黄绍竑们虽然表面上还装得很不以为然,但运筹谋划时却已经不知不觉在朝那个方向走了。

在何应钦的命令中,除了没明说你们得晚上悄悄地干,基本就是29军那里搬来的完整套路。

但这种打法在南天门前线其实早就试验过了。

作为中央军中“技术流”的鼻祖,前线总指挥徐庭瑶当然是有两下子的。

利用滦东战役前的那段相对平静期,他一口气做了三件事:修公路,架电线,固工事。看似平常,实际上他的这种作战思路在当时来讲是很有些前卫的。

修公路,是要保证“物流”畅通。长城抗战始终,虽然制空权一直掌握在日军手中,但前线军需供应从未中断,大量军火弹药和粮秣物资,通过包括汽车在内的各种运输工具,源源不断地从平津运往密云,并通过这个中转站发往最前线。

架电线,是要保证“信息流”快捷。据白崇禧回忆,当时虽有无线电台,但很重,得四个人抬,往往部队到了,电台还没到。更差劲是大多属长波无线,信号很差,极易误事(连先前的川原旅团都出过故障),这当然是电话通讯无法比拟的。

固工事,那就更重要了。别的不说,杜聿明在南关前设置的防线,可不就是被川原的那800发炮弹轰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