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面抗日战场(105)

(2011-04-16 08:42:50)
标签:

财经

孙科

旧上海

陈铭枢

正面抗日战场

文化

分类: 正面抗日战场1

正面抗日战场(105)
           旧上海发行的公共债券

 

孙科当政后,因为一天到晚烦钱的事,也算是半个专家了。据他本人说,南京政府的收入本来每年可以达到45个亿,听起来还不错,但问题是政府还有历年积累下来的巨额债务,而去掉债务,每年实际上能用的钱只有1个亿,也就是说每个月1000万都不到,但另一方面,政府的开销却不小,每月仅军费一项,就超过千万,此外还有七七八八的费用,全部加起来总得超过2000万。

照此说法,即使湖北、山东、福建等地方一个子不少地把税交上来,缺口还有一半。

怎么办?很简单:借。

前面借了后面还,后面还了然后借。如此循环往复,通过这样的办法来驱动政府机器的正常运转。

看看好象很简单,但其实里面学问不小。

宋子文为什么会被称为财神爷?倒不是说他本人可以点石成金,而是指他能够借到钱,债主之一便是上海金融界。

黄汉梁也想学宋子文,可就是想不像。他本人以前倒的确在金融界呆过,可却只是小银行的小经理,跟上海滩的那些金融巨鳄并无什么交情。

人家手里是有钱,但既非偷亦非抢,跟你也不熟,凭什么就一定要借给你?于是乎,黄汉梁虽然多方奔走,但收效甚微,本来想弄1000万的,结果一半都没到,只借到300万。

这哪够啊,连军费都应付不了。

孙科只得把陈铭枢找来,两人又埋着头一阵商量。陈铭枢提议说,不管他了,这些为富不仁的家伙,既然他们不肯再借,我们就不还,也就是说,可以暂时停止每个月对公债的还本付息,为此可以挪出内债基金3400万元。

手中一下子有了3400万,那不啻是救了孙科半条命。

孙科听了当然很是动心。可还没等他正式实施这个提议,国内金融界就闻风而动了。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13日,“公债风潮”爆发。

金融界集体向政府表示抗议,并不惜发出威胁:如果政府不守信用,竟敢到期不付债务本息,那对不起,我们就拿着你的债券,直接去接收债券的抵押单位——国家和地方的税收机关。

你们不是不想还钱吗,我们就拿税收做抵!

当然了,那什么政府还要再借钱之类的话,以后就再也不用跟我们提了。

经此“风潮”冲击,本来就弱不禁风的孙科内阁差点没立马崩溃掉。黄汉梁当天就提出辞职,孙科则连辞都没辞,丢下文武百官,一个人从南京跑到上海去了。

本来他这个政府可能就要到此为止了,关键时候,一个人站了出来,又把他拉了回去。

这个人就是担任行政院副院长的陈铭枢。

他跟在孙科屁股后面,一路追到上海,见面后苦口婆心,劝孙科重新回去主持内阁。

孙科可怜巴巴地对他说:财政上实在没有办法可想了,你说那个黄汉梁都辞职了,下面连财政部长都找不到,我真的干不下去啊。

懦夫,难道这点点困难就把你给吓倒了吗?真后悔白跟了你这么个人!

当然,这话不是陈铭枢说的,是我替他说的,因为我怀疑他当时心里就这么想着的。

陈铭枢当时其实是这样说的:我既被你拉入了政府,就愿意替你受苦。这个财政部长如果实在没人当,我来当!

听了陈铭枢这番义薄云天的话语,孙科大受感动,随即便和他一起回到了南京。

陈铭枢一个军人出身,虽然能搞搞政治,但财政部毕竟关系着另外一门学问,连有点金融工作经验的黄汉梁都不能胜任,他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陈铭枢的办法是,既然用软的一套跟你们这些商人说不通,那我来硬的,就不信政府搞你们不过(“操刀必割”)。

孙科本人不知道轻重,他的那些文武百官可知道。这是在大上海,万国租界都在这里,神经敏感着呢,哪是能够任性乱来的地方。

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有份量的人物都反对陈铭枢的做法,一时之间,陈铭枢也不敢再坚持出掌财政部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