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面抗日战场(287)

(2011-04-08 09:48:36)
标签:

罗文峪

喜峰口

刘汝明

长城

正面抗日战场

文化

分类: 一寸河山一寸血

就在喜峰口的服部旅团陷于困境的时候,早川支队悄悄离开了承德。

脚步是够轻了,奈何人家已经知道你的鬼心思了,所以再轻也没用。

316,天还没亮透,作为先锋的三宅骑兵联队就拍马赶到了罗文峪关口前的三岔口。

进入这些地方,大都为山路,马是不能骑的,只能下来,牵着走。

在长城战役中,日军就充分利用骑兵马快的特点抢山头,夺城池,占先机,比如喜峰口的老婆山高地就是这样落入敌手的。

不过罗文峪这里又有所不同,因为守军是29军。这些大刀客平时睡觉都竖着两耳朵,还能让你占了这个便宜?

三岔口很快就响起了枪声。

当然不是日军打的,而是潜伏哨们起了作用。

罗文峪守将轩继瀛早就提前做了准备。他专门在部队里挑了些干练的,换件衣服,到三岔口附近去扮农民,这叫潜伏移动哨,俟日军一靠近便报警。

西北军里面的人,基本都是苦出身,客串个农民角色那是连妆都不用化的。

在山路上,日军骑兵根本发挥不出任何优势,因为他们一只手要牵着东洋马(跑掉的话岂不是做不成骑兵了),另一只手也不知道究竟是该拿刀还是拿枪,现在又暴露了身份,犹如本来想偷偷摸摸在人家室内行窃的贼头,忽然发现房间里灯火通明,那场面别提有多尴尬了。

更糟的是,他们想退还退不出去,因为正好进入三宅口守军的射程范围,所以这迎面第一板斧就被砍了个稀里哗啦。

遵化城的祁光远这时早已赶到,轩继瀛和他一商量,把人马分成两拨,一拨分守罗文峪旁边的山楂峪,一拨由祁光远亲自率领,从侧面绕到日军背后。

看来,29军是真正在喜峰口尝到了甜头,无论什么时候都知道走曲线绕行的好处了。

三宅骑兵联队在山下刚刚把马拴好,喘了口气,正准备再攻三岔口,忽听得背后枪声大作,竟然是中国军队包围过来了。

攻守方立刻转换。日军骑兵这才意识到,对手原来早有准备,心里不由暗暗叫苦。

一路上,骑兵联队打马挥鞭,把后面的步兵抛得远远的,本意是要独揽首功的。那时候对于他们来说,步兵走得越慢越好,等他们上来,没准自己的太阳旗都已经插在长城上了。现在则只好一边咬牙死扛,一边念叨着,希望后面的步兵再跑快点,赶紧过来给他救急。

可是倒霉系天定,半点不由人。步兵们还真的优哉游哉,在三宅联队苦撑整整5个小时后,大部队才姗姗来迟。这时候,可怜的骑兵们都快虚脱了。

看到自己的骑兵受了欺负,步兵自然火透,呀呀叫着就杀了过来。日军人多势众,加上三岔口工事简易,29军只能且战且退,进入长城内进行防守。

到这时候为止,罗文峪正面争夺战才算真正开始。

骑兵不能成事,就要看炮兵的了。这次日军带来了数十门野山炮,一家伙都推上来,朝着城墙狂轰滥炸。

大炮这玩意,一个重要用途就是音响视觉效果特别好。若是平常人,光听听声音两腿就得抖个不停,更别说猛烈炮火对城防的破坏了(“砖石横飞,摧残无遗”),你要没点意志力根本扛不过去。

29军官兵一来本性顽强,二来事前就知道守住罗文峪关乎全军身家性命(“为形势上所必守”),所以不管受多少损失,都不肯稍有退却。

围绕被打得残破不堪的长城,双方你争我夺,各不相让,战斗一度达到沸点,29军“牺牲之惨”,甚至“比喜峰口战役有过之无不及”。一眨眼的工夫,700多人倒在了长城上。

照这么打下去,这一团一营就得全部报销掉了,罗文峪自然也只能付于敌手。

真的快撑不住了,幸好后援来了。

危急时刻,被授予罗文峪一战总指挥的刘汝明亲赴火线。

宋哲元在部署罗文峪防守时,不停地调兵,能抽的都给抽过来了,但他始终没有忽略一点。

兵固然重要,将更是关键。

守罗文峪,他挑中了刘汝明。

29军领导集体的八兄弟之中,要论彼此之长,进攻要数张自忠,防守当属刘汝明,一矛一盾,相得益彰。

刘汝明在西北军中被称为“呆子”,其实一点不呆,还很有心计。他能跻身“西北五虎”,就是因为打仗很“滑头”,其指挥作战不以进攻称雄,而以善守著称,是个任何时候都知道怎么保本的主。

这个特点,狂飙突进、乘胜追击、形势大好时,你看不出有什么独到之处,没准还会不屑地来一句,不就是会死守在窝里,外加逃跑时腿脚利索了一点吗?

瞧不起是吧,等到你老本折个净光,欲哭无泪时,就会明白个中之妙了。

人生在世,不可能永远顺利。打仗也是如此。

就象下棋一样,遇上倒霉的时候,手上能多剩一门炮,一匹马,哪怕是一个卒都是好的,还有机会翻本不是。

而且我告诉你,要做到这一点,不比进攻容易,甚至更难。

刘汝明早年间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趴在长城里面挡住了直奉联军的进攻。等到实在守不住了,大家都往后跑,他又跑得最快,这哥们跑路时,比谁的脑子都好使,他把什么辎重车辆和笨重物品一古脑全扔了,腾出骡马,由士兵轮流骑着跑。

你两条腿,当然比不上人家六条腿(四条马腿加两条人腿),速度是你的三倍还不止。

结果到了集结地一看,刘汝明最早报到,人员也流失得最少。

仗打到后面,别人都是越打越少,他虽然也没多出来,但从未伤过元气。结果等到大家都筋疲力尽的时候,他就带着手下这批骑着骡马的兵,成功地化解了杨虎城西安之围,这就是保本的好处,眼瞅着翻本了不是。

打完仗,冯玉祥发给刘汝明一大奖状,表扬他“孤军当南口之险,走马解西安之围”。

显然,这能耐,又要在长城上复制一次了。

在这里,有一个大家可能会忽略的细节。那就是刘汝明除自己的部队外,还有其它非直属部队供其调遣。

我们看到,在关东军中,指挥官调动或指挥非直属部队是不成问题的。比如服部就可以指挥与其没有隶属关系的三宅骑兵联队,而后者也无条件地听从他的征调。

然而这在中国军队中却是个很大的问题。好象谁的兵就是谁下的崽,别人是动也动不得的。不光地方军如此,中央军有时也差不多,而好些事坏就坏在这上面。

当年的29军内部在这方面基本做到了令旗举到哪里,部队杀往哪里,宋哲元一个电话打到下面的师长旅长甚至连长那里,立刻就OK

抱团致胜,试问天下谁敌手?

接下来,就看刘呆子的表现了。

在这一生死存亡时刻,被宋哲元寄予厚望的刘汝明能不负所托吗?

效果立竿成影。

 

正面抗日战场(287)

    刘汝明曾孤军当南口之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