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抗日战场(285)

标签:
赵登禹喜峰口满洲出征日记夜袭正面抗日战场文化 |
分类: 一寸河山一寸血 |
仅就夜袭战本身,战果似乎并不像后来一些宣传资料中所说的那样辉煌。据战后统计,29军在此役中伤亡也在千人以上,其中营级以下军官死伤竟达50余名。这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表明很多基层战斗单位已无人可以指挥。
事实也正是如此。据史料记载,在喜峰口短短3天的大战中,前敌总指挥赵登禹一直在为无将可用而发愁。以王长海团为例,他的一个主力营在第一天就因营长受伤换了副营长,然后副营长又战死了,再换连长,连长又负伤了……
这个负伤可都不是涂点红花油就行的。你想,连赵登禹自己腿部挨了炮弹片,还坚持在战场上搏命,谁会擦破点皮就退到后面去,那都是实在撑不住才下场的。
结果实在没有办法,赵登禹只得从身边调人,把旅部的少校参谋直接空降过去当营长。
由于喜峰口的这几仗都是标标准准的硬仗,29军一批相当悍勇的骨干均因此战死沙场。新兵易得,一将难求,对这支部队的未来发展,无疑是一个难以挽回的损失。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最主要的目标老婆山还未能如愿拿下,那么,我们能不能据此说,这次大规模夜袭战是失败的呢?
恰恰相反,此次夜袭不仅是成功的,而且其战果大大超出了发起者开始的预想和估计。
夜袭战发动之前,29军在喜峰口的局面非常被动。借助于老婆山的地势和白台子炮兵阵地的火力,服部旅团完全是压着29军在打,气焰极其嚣张。
对于29军而言,如果说松亭山阵地得失尚在其次,那么人员日复一日的巨大损失和信心的溃散,才是最困扰这支非常想在抗战中有所作为的地方新军的。
然而,由萧振瀛拍板,赵登禹直接指挥并亲自出马的这次大规模夜袭,一下子就把龙头扳了过来。服部旅团能用来吓唬人的野战炮和坦克装甲车一夜之间损失殆尽,使其失去了一个最大的火力支撑点,而其步兵力量也遭遇重创,这里面大多数是一刀毙命,连绑个绷带继续上场的机会都没有。
夜袭战后的第二天,日本《朝日新闻》就登出了这样一则众所皆知的评论:“明治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遭受60年来未有之侮辱。”
由于损兵折将,接下来的几天,喜峰口现有的“正宗鬼子”一时间难以再独撑大局,已“呈疲惫之样”的服部不得不派上“二鬼子”——满蒙伪军加盟。
但伪军的战斗力显然与日军相差不小。别说连日军都惧怕的白刃搏杀了,就是大家趴在战壕里对着射击,他们也未必干得过29军,结果到14日,就出现了30多辆装甲车,200余辆大车,满载伤兵和尸体向宽城后方输送的“壮观场面”。这里面除了先前在喜峰口夜袭战中被砍的鬼子,当然也少不了一众伪军的“加盟”。
除了能用于正面对垒的兵力暂时不敷使用,急需援兵外,服部当时还面临着另一个更大的困难。
这个情况在一本名叫《满洲出征日记》的资料中显露无遗。
我们知道,有很多日军官兵的文化素质相对而言是比较高的。《满洲出征日记》的作者石桥便是如此。
这位兄弟是服部旅团的一个下级军官,有每天写日记的习惯,而且文笔着实不错,跟那个著名的东史郎都有得一拼。当然了,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写日记,除了要有雅兴外,也得有时间。石桥的八字很不错,被分配在了预备队,玩命的事不到非常时刻用不着他去,所以时常能得着空趴下来涂涂抹抹。
据他在日记中说,到3月14日这一天,他们竟然没了粮食,连晚饭都吃不上。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前线与后方已经脱节了。
在此之前,不会发生这一问题。为什么,因为那时日军的大队部就建立在老婆山后侧的白台子,后勤供应非常便利。
但在连遭夜袭,特别是11日的那次大规模夜袭后,服部旅团已不敢再把大本营和后方基地放在距离前线如此近的地方。
在哪里呢?在喜峰口外的宽城和都山。
这样一来,断个半天粮就用不着大惊小怪了。同时,由于害怕29军再次发动类似的偷袭行动,截断其后路,日军在进攻时也是瞻前顾后,一步三回头,再也没有了开始时的那种“大军一到,玉石俱焚”的派头。
让服部料想不到的是,这些还仅仅是他表面上需要上为那个可怕的晚上所付出的代价。
仅就夜袭战本身,战果似乎并不像后来一些宣传资料中所说的那样辉煌。据战后统计,29军在此役中伤亡也在千人以上,其中营级以下军官死伤竟达50余名。这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表明很多基层战斗单位已无人可以指挥。
事实也正是如此。据史料记载,在喜峰口短短3天的大战中,前敌总指挥赵登禹一直在为无将可用而发愁。以王长海团为例,他的一个主力营在第一天就因营长受伤换了副营长,然后副营长又战死了,再换连长,连长又负伤了……
这个负伤可都不是涂点红花油就行的。你想,连赵登禹自己腿部挨了炮弹片,还坚持在战场上搏命,谁会擦破点皮就退到后面去,那都是实在撑不住才下场的。
结果实在没有办法,赵登禹只得从身边调人,把旅部的少校参谋直接空降过去当营长。
由于喜峰口的这几仗都是标标准准的硬仗,29军一批相当悍勇的骨干均因此战死沙场。新兵易得,一将难求,对这支部队的未来发展,无疑是一个难以挽回的损失。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最主要的目标老婆山还未能如愿拿下,那么,我们能不能据此说,这次大规模夜袭战是失败的呢?
恰恰相反,此次夜袭不仅是成功的,而且其战果大大超出了发起者开始的预想和估计。
夜袭战发动之前,29军在喜峰口的局面非常被动。借助于老婆山的地势和白台子炮兵阵地的火力,服部旅团完全是压着29军在打,气焰极其嚣张。
对于29军而言,如果说松亭山阵地得失尚在其次,那么人员日复一日的巨大损失和信心的溃散,才是最困扰这支非常想在抗战中有所作为的地方新军的。
然而,由萧振瀛拍板,赵登禹直接指挥并亲自出马的这次大规模夜袭,一下子就把龙头扳了过来。服部旅团能用来吓唬人的野战炮和坦克装甲车一夜之间损失殆尽,使其失去了一个最大的火力支撑点,而其步兵力量也遭遇重创,这里面大多数是一刀毙命,连绑个绷带继续上场的机会都没有。
夜袭战后的第二天,日本《朝日新闻》就登出了这样一则众所皆知的评论:“明治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遭受60年来未有之侮辱。”
由于损兵折将,接下来的几天,喜峰口现有的“正宗鬼子”一时间难以再独撑大局,已“呈疲惫之样”的服部不得不派上“二鬼子”——满蒙伪军加盟。
但伪军的战斗力显然与日军相差不小。别说连日军都惧怕的白刃搏杀了,就是大家趴在战壕里对着射击,他们也未必干得过29军,结果到14日,就出现了30多辆装甲车,200余辆大车,满载伤兵和尸体向宽城后方输送的“壮观场面”。这里面除了先前在喜峰口夜袭战中被砍的鬼子,当然也少不了一众伪军的“加盟”。
除了能用于正面对垒的兵力暂时不敷使用,急需援兵外,服部当时还面临着另一个更大的困难。
这个情况在一本名叫《满洲出征日记》的资料中显露无遗。
我们知道,有很多日军官兵的文化素质相对而言是比较高的。《满洲出征日记》的作者石桥便是如此。
这位兄弟是服部旅团的一个下级军官,有每天写日记的习惯,而且文笔着实不错,跟那个著名的东史郎都有得一拼。当然了,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写日记,除了要有雅兴外,也得有时间。石桥的八字很不错,被分配在了预备队,玩命的事不到非常时刻用不着他去,所以时常能得着空趴下来涂涂抹抹。
据他在日记中说,到3月14日这一天,他们竟然没了粮食,连晚饭都吃不上。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前线与后方已经脱节了。
在此之前,不会发生这一问题。为什么,因为那时日军的大队部就建立在老婆山后侧的白台子,后勤供应非常便利。
但在连遭夜袭,特别是11日的那次大规模夜袭后,服部旅团已不敢再把大本营和后方基地放在距离前线如此近的地方。
在哪里呢?在喜峰口外的宽城和都山。
这样一来,断个半天粮就用不着大惊小怪了。同时,由于害怕29军再次发动类似的偷袭行动,截断其后路,日军在进攻时也是瞻前顾后,一步三回头,再也没有了开始时的那种“大军一到,玉石俱焚”的派头。
让服部料想不到的是,这些还仅仅是他表面上需要上为那个可怕的晚上所付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