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抗日战场(429)

标签:
张学良老蒋东北军两广事变正面抗日战场文化 |
分类: 一寸河山一寸血 |
在福建事变发生后,虽然各诸侯碍于形势发展和切身利益,都未敢公开支持19路军和福建政府,但他们和老蒋“合纵”与反“合纵”的暗斗却始终未有停止,这个时候一直没有表明态度的张学良就成了一块大家争抢的香饽饽。
在诸侯们看来,东北军和他们的处境相同,都是“被压迫者”,反抗老蒋这个“压迫者”是顺理成章的事。
而在老蒋看来,张学良却几乎是唯一一个没有公开表露过反意的诸侯,堪称“拥护中央”的“模范”。闽变一起,更让他感到“张模范”的可贵之处。
大家都排着队欢迎少帅回来,自无不归之理。
张学良刚到上海,马上就有说客登门了。
说客是广东的胡汉民派来的。主题只有一个,就是携起手来共同反蒋。
张学良并不笨,他马上就从中掂出来了自己的份量,因此回答的话也就极具技术含量:我会跟你们两广一起反蒋的,不过现在只有仍与蒋汪敷衍,免遭其猜忌,才能为将来“北方之主动”争取机会。
此时张学良的所谓“反蒋”,倒真是对胡汉民的敷衍之词。
胡汉民们能够“合纵”,是因为他们各有各的稳固地盘,进可攻,退可守,而东北军此时的处境却是虽在北方,但原有地盘已大多丧失,无所依托,一下子从“主军”沦为了“客军”。
显然,张学良此时的生存之道,不是参加“合纵”,而是进行“连横”,即依托老蒋这个“强秦”,重新举着抗日大旗杀回东北老家去。如此,“客军”才有转正成为“主军”的希望和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跟着老蒋做“忠臣”,就成了张学良的必然选择。
蒋张会晤,张学良的第一句话就是:再回国内,我不想再带兵了,给你当侍从室主任吧。
老蒋笑了。
大家知根知底,谁不知道谁啊,这话的前半段是假的,后半段也是假的,但听着就是让人打心眼里感到舒服。
于是鼓励一下:出国前,你没有干好,国民对你不满意,你这次回来后要好好干。
张学良脱口而出:我听你的话,你认为什么活最难,就交给我干吧。
这么有觉悟,是老蒋事前根本没有想到的。
什么活最难,当然是“剿共”。
张学良一口应承下来。
随后,老蒋任命张学良为“鄂豫皖剿共副总司令”,总司令是老蒋,也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张副司令”向东北军下令,除万福麟第53军仍留河北外,其余部队全部南下,进入大别山“剿共”。
曾有过去的部下劝他三思而后行,张学良答复:你主张抗日,可我现在不能抗;你主张不要“剿共”,而我现在不能不剿。
南下其实正是三思后行的结果。
对红军的实力,张学良原本只有耳闻,并未目睹。东北军内部也有这样一种说法:我们打日本不行,打红军没有问题。
的确,这时候的红军在实力上确已今非昔比,面临的困难非常之多。经过大别山的轮番苦斗,红25军被迫长征。
东北军和中央军一起追到了陕北。
从这个时候起,东北军的噩运就开始了。
红军毕竟不是一般的部队,到陕北后,包括中央红军在内的几路红军会合,尽管面临的困难仍有增无减,但他们已无退路,其战略战术和超强士气是东北军无法比拟的。
最惨的一次,东北军整整一个师遭到伏击,从师长、参谋长一直到班排士兵,没几个人跑掉,光被俘就有3000多人。到后来,东北军几乎就成了人家的运输队,红军从中缴获的武器装备,仅轻机枪就可以装备一个师。
一时之间,东北军内怨言四起,觉得与红军这样抵死拼杀,一点都不值:本来想依靠老蒋打回东北老家去的,没想到却被反过来利用了一把。说不定抗战还没开始,东北军就已经在内战中打得一个不剩了。
及时改弦更张,对东北军将士来说几乎是本能反应——“在关内打红军,不如出关打日本,死了也是英雄”。
于是,早在红军东渡黄河,与晋军和中央军杀得难分难解之时,东北军就已与红军达成了秘密停战并互助的协定。
而在当时,主动要求和红军联合,不打内战,一致对外的,其实远非东北军一家,而几乎是所有地方军头的不二之选。
以陕西为地盘的杨虎城不用说了,与张学良那是难兄难弟,到两广事变爆发时,西南的李宗仁、白崇禧,华北的宋哲元、傅作义,都抢着派代表到陕甘宁苏区,要与红军订立抗日协定,这差不多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
张杨与红军合作,只不过是在“合纵”的名单上多添了两个人而已。
老蒋公开场合和红军兵戎相见,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背地里却也早早就与中共地下党建立了联系,进行谈判,意图“不战而屈人之兵”,使的仍是中原大战前后那套“削藩策”。
当然,对于诸侯们而言,这都是权宜之计。等到老蒋摆平两广事变,众人又是一哄而散,没人再敢到黄土高原上来和红军合唱信天游了。
你们都可以散,张杨不能,一个成天想杀回故里,一个志在经略西北,如果不跟红军合作,二者皆看不到任何前途。
对这些情况,老蒋不是不知道。
两广事变发生前后,明有国民党陕西省党部,暗有蓝衣社,都不断有情报上达南京,说东北军和第17路军不是光跟红军联系的问题,而是内部都快“赤化”了。
矛盾激化的时候,陕西省党部甚至冲进东北军军营,从中抓了几个“共党嫌疑犯”。少帅闻讯后大怒,立即派兵对陕西省党部进行反搜查,又将人领了回去。由此,两边结下深怨。
张学良为此向老蒋“请罪”,请后者给以“处分”。
在国民党内,所谓“请罪”、“自求处分”云云,多是做给人看的场面功夫,实际根本不可能。老蒋当时挥挥手就过去了,但心中的不快是免不了的。
其实更不快的是少帅。
因为他发现自己在老蒋心目中的地位已今非昔比,连冯玉祥都排到他前面去了。
如果说笼络冯阎李这些中原大战时的老对手,只是老蒋为了谋局而不得不为之的话,张学良看在眼里却委实不是个滋味。
他怎么可能被排在冯阎李之后呢。
没有东北易帜,国民党的二次北伐能算是成功吗,能统一全国然后自居为“中央”吗?
烽火中东路,就听了你老蒋的话,独自跟苏联作战,最后几乎把黑龙江军的精锐都给打完了,试问地方诸侯谁能做到。
中原大战,又是我,在你最需要援兵的时候,及时出现,并扮演终结者角色,把冯阎赶下了台,由此成全了你,却成了各路诸侯眼中的异类。
长城抗战,如果没有东北军在长城内外苦苦支撑,大家接得上来吗,华北岂止是维持,怕是早就归日本人了,哪轮得着宋哲元这些人上台唱戏。
等到我再次回国,你让我到东就到东,到西就到西。先是到鄂豫皖,在大别山和红25军缠斗,直至迫使后者长征,然后又跟到“苦寒之地”的陕西,和中央红军打。
你说,地方军队里面,谁肯这样给“中央”卖命,只有东北军!
可谁能想到,自己出了这么大的力,结果却被抛得越来越远,位子竟然排到那些中央的“世仇”后面去了。
对内,蒋张之间的关系,虽然表面上仍远胜于一般君臣,其实内心早已生出芥蒂。
对外,更是快到撕破脸的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