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正面抗日战场(45):死人为活人让路
标签:
冯占海凤城正面抗日战场旧闻t90文化 |
分类: 重走正面抗日战场 |
这两天在写冯占海,偶然翻翻邮箱,却发现了一封新的邮件,是一位认识的网友寄给我的,上面登载着一则新闻,即《抗日名将冯占海将军墓碑疑被推倒》。他问,既然写冯占海,你为什么不对这件事评论一下。
老实说,这已不是新闻,而是旧闻了,前段时间忙着看书写东西,上网时间很少,即使上一会,也无非是更新一下就下来了,新闻栏目更是很少去看。恕我孤陋寡闻,只能看看旧闻,而这样的“旧闻”也不是没有过,之前湖北宜昌不是已经有过类似遭遇了吗,不客气地说,今后还会有,而且很多,走着瞧吧。
我一直说,这个民族的传统道德正在全线倒退,而且快倒退到令人瞪目结舌的地步了,这句话我现在仍然坚持。
如果不是“抗日名将”,不是“将军”,墓碑就能随意推倒了吗?就好象湖北宜昌那一幕,推土机在昔年的墓园横冲直撞,能够为之叫屈的,也只不过说那是当年抗战的将士墓园,仅此而已。
有人告诉我,这叫死人为活人让路。
多么正当的理由,就好象一个家庭,长者含辛茹苦,省吃俭用为自己的儿孙着想,然后这些可爱的儿孙长大后,直接把丰烛残年的老人赶出家门,因为后者已经无用了,必须为年轻人现在的美好生活让路。
这么说来,英雄们当年的牺牲又有什么价值呢,他们要去牺牲,也只不过是希望后人比他们过得更好一些,做人更有尊严一点,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后人其实根本就不顾及他们,乃至于为之留下一块狭小的纪念之地都不高兴。
一切都是实用主义,一切都是金钱至上,在那篇关于冯占海的新闻中,看来看去,只看到某集团,某公司,某高尔夫球场,似乎它们最重要,而什么抗战英雄,都是要靠边站的。
这一路走来,都是如此,真是让人灰心到极点。
即使是写书,也有人对我说,你会写历史,可为什么偏偏要写这些吃力不讨好的内容呢,比如你可以写曾国藩,写他是如何处心积虑,想办法发迹升官的,可以写胡雪岩,写他是如何官商一体,赚钱发大财的。你到书店去转转,这些东西才有人看,现在大家都看这个,也最爱看这个。
但是我要说我有我的历史观,如果硬要被逼着写那些东西,就不如不写,干什么不能活人啊,哪怕是做个打字员也比这个强。
我喜欢历史,特别是清末以来的近代历史,看的资料和书籍恐怕也比一般读者要多,但是我如果写曾国藩和胡雪岩,一定会注意他们好的一面,会写他们在那种“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背景下的挣扎和惶恐,会把他们真实的心路履程都一一记录下来,这才是我写作的一个基本态度,对前辈的一个基本态度。
是的,我尊敬这些先辈,如果你一定要说我是“腐朽的复古主义者”也不是不可以,但我们现在的确是过于“实用”了,有些方面甚至还不如当年那些短视的日本人,现代中国甚至已经到了这样一种程度,即只知道把离自己最近的任何一点可资利用的东西捞过来,然后消耗一空。
我就这么说了,怎么的吧。
对不起各位,无意看到一则“旧闻”,触发了一点感想,所以打断一下,明天继续说冯占海。
这里要说明一点的是,在那本《正面抗日战场》里面,即使是第二册“烽火大地”,限于篇幅,我对冯占海讲得也不多(包括邓铁梅),但那些事其实是很值得一说的。所以这几天,我会把冯占海入关以前的那段事集中说完,之后再说卢沟桥。
PS:打个广告,《正面抗日战场》第一册实体书已经上市,新华书店、当当、卓越均有销售。
当当: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930476&ref=search-1-pub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