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抗日战场——我的家在松花江上(90)

标签:
马占山锦州关东军东北军本庄繁文化 |
分类: 正面抗日战场1 |
“和平”解决“天津事变”后,关东军并没有放弃进攻锦州。
借口,另找。
这次的借口是剿匪。
其实说白了,他们自己就是匪,是东北最大的日匪,不过贼喊捉贼又向来是日本人的长项。
民国二十年(1931年)12月18日,关东军司令部再次完备了进攻锦州的方案,并预定10天后,也就是28日开始行动。
这次本庄繁是准备在锦州下点大本钱的,因为江桥之战给他上了很生动的一课。
东北军可不个个都是孬种。
如果把江桥模式复制到锦州,这位关东军司令官的脸部肌肉就不能不剧烈抖动两下了——
马占山手下才不过几千人,锦州守军却有十几万。
马占山没有什么军备后援,锦州却可以通过陆路和海路源源不断地从关内调来援兵和弹药。
本庄繁当然无法把锦州想像成沈阳。
因为这里毕竟是东北军在东北的最后一块军事重镇,此一战势必鱼死网破,全力以赴。
关键时候,还得靠自己人荒木给罩着。
原先关东军调兵很困难。江桥战役时,本庄繁连发几个加急电报,要求国内增援,但都被政府挡着,愣是一个兵没要到。
现在陆相亲自出手,一切都解决了。
进攻锦州的部队,除参加过江桥战役的第2师团(仙台师团)和混成第39旅团(嘉村旅团)外,又从国内和朝鲜分别增派了两个混成旅团。
空中,则由关东军飞行队大队长长岭龟助大佐(陆大第28期)亲自领衔,率领所属5个中队往来助战。
与江桥之战的添油战术不一样,这次关东军一开场就亮出了宣花板斧,摆出了一支很牛的阵容。
对本庄繁来说,美中不足的一点,是海陆空缺了一个“海”,否则就太完美了。
但海军可不是他能调动得了的。
“九一八”事变时,本庄繁就曾要求驻旅顺口的海军第2遣外舰队帮忙,把舰只集中到渤海湾内的营口附近,以策应关东军的陆上行动。
注意,这里是要求,而不是请求。
当即遭到第2遣外舰队的断然拒绝,理由是另有任务,且未接到军令部相关指令。
下面的话没说。
你本庄繁算个什么东西,竟然对我们海军指手划脚起来了,请问你妈贵姓?
本庄繁碰了一鼻子灰。这次他想通过参谋本部来跟军令部打招呼。
领导对领导,上级对上级,应该好说话一点。
可是本庄繁想错了,军令部的回答同样是——恕难从命。
官方原因是海军必须忠实执行政府关于中国事件不能扩大的有关政策。
私底下的原因就简单多了:老子出了力,让你风光,不干!
黑云压城城欲摧,这次谁都看出日本人不是做做样子,是要对锦州城动真格的了。
在关东军兵发锦州之前,国联理事会又一次通过决议,重申日军必须“从东北占领区撤兵,并恢复到事变前的状态”,同时决定尽快派调查团到当地进行调查。
决议很好,可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美英法见势不好,也赶紧出来拉架,但日本人知道这三家就是玩虚的,根本理都没理。
日本真正担心的其实是苏联。原因显而易见,万一东北军要与日军在锦州决一死战,则东北的大部分后方就会陷入空虚,到时如果老毛子攻上来就悬了。
斯大林老狐狸一个,他才不想过来趟这趟浑水呢。你不是怕我会打你吗,放心,我绝不会动手。
至此,关东军已无后顾之忧。
民国二十年(1931年)12月28日,仙台师团、嘉村旅团、混成第8旅团(村井旅团)率先出发,三路齐进,直逼锦州城下。
东北军第19旅以铁甲车队为掩护,在义勇军的配合下,与关东军(也配备有铁甲列车)打起遭遇战。
当时双方铁甲对铁甲,钢刀对钢刀,虽未取胜,但至少是没让日本人占到什么便宜。
本庄繁为此忧心忡忡,认为如果东北军都照这个样子抵抗,“将会发生事变以来未尝有过的大会战”,仅过一条大凌河就够自己喝一壶了。
此时,锦州的东北军急需政府支援,但节骨眼上,“现政府”却“方针未定”。
那“现政府”在干什么呢?
PS:打个广告,《正面抗日战场》第一册实体书已经上市,新华书店、当当、卓越均有销售。
当当: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930476&ref=search-1-p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