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溥仪凤城紫禁城正面抗日战场北京政变文化 |
分类: 正面抗日战场1 |
当然,有时候也转过复辟的念头,可惜他并不是主角。
民国六年(1917年),张勋率领五千辫子军进京,赶走了空头总统黎元洪,把溥仪推了上去。
那时候溥仪的确小小激动了那么一下下,可惜这只是昙花一现,仅仅12天后,他又回到了无情的现实之中。
人们告诉他,张勋只是一个无能的丑角,而他只不过是被这个丑角利用的对象。
什么时候了,还在做皇帝梦,你给我下来吧。
溥仪只好又恋恋不舍地把头上的皇冠取了下来。
就这么混着吧。到这个样子,溥仪也打算认命了。
比起很多被关大牢、砍脑袋的末代皇帝来(典型例子是法国的老外皇帝路易十六),这真的应该算是不错了。不仅保住了脑袋,还保住了帝号,保住了紫禁城,已经是够有面子了,你还想怎么着,还能怎么着?
落毛的凤凰只要比鸡还强那么一点,也行。
可令溥仪没想到的是,就他这只落毛的皇帝,竟然也有人惦记。
谁啊?
西北军大帅冯玉祥。
在发动北京政变后,老冯架起大炮,把溥仪赶出了紫禁城。
对驱逐溥仪这件事,历来争论很大。
其实,你就是用死老虎来形容这位过气小皇帝都是抬举他了。以溥仪的性格和能力,与老虎这个称谓简直有天地之别。
到民国时候,要说他还有什么价值,基本上就是被人利用的价值,而他本人,则无兵无将也无权,在国民心中也谈不上有什么影响力(极个别的几个遗老遗少除外),是无论如何翻不了天的。
你说这样一个人,对革命究竟还有多大的威胁?
再说,你不给皇帝发工资,不给他地方住,甚至要消灭他的肉体,革命就成功了?
法国倒是马上把皇帝砍了,但也没能马上就建成真正的共和,而英国保留了王室,人家现代政治还搞得有模有样。
在这件事上,我个人一直很赞同那位辫子学究的名言——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就在当时,在文化界名头很响的胡适也提出过异议,当然,他没有从革命能不能成功上来进行论证,而是从他的留学背景出发,认为此举不符合英美流行的契约原则。
因为辛亥革命时,对溥仪下台是有约定的(《清帝退位优待条件》),那就是,你只要下台,我就给你好处,至少让你有体面和温饱,除了拥有帝号,还不让你渴着饿着冻着。
缩小了看,这就是一个合同。胡适认为,不管这个合同当初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订立的,但既然是双方真实意愿的表示,而且是合法文件,那现在合同双方都应该遵守这一合同,而不能说变就变。更何况,这还是民国政府和前皇帝的合同,堪称天下第一合同。如果这样一份合同都能撒毁,那还有什么合同能使人相信。
然而天下第一合同就这样当着天下人的面给撒毁了,还赢得了一片叫好声。
末代皇帝溥仪灰头土脸地离开了京城。这一年,他20岁。
原先在皇宫里,毕竟与外界接触很少,又丰衣足食,要说愁,也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等到出了宫,他才体会到,一个下了台的皇帝,真比一只过街老鼠好不了多少。
到天津港,原计划是准备飘洋出海的,可没有一个国家愿意让他以“大清皇帝”的身份登陆,都怕在外交或国际上惹麻烦。
就这样,暂栖变成了长住。
国民政府不给生活费,溥仪和他那一班人马又什么都不会(会了也不肯干),只好吃上了老本,也就是变卖从故宫里偷偷带出来的古董。
不管怎样,皇帝的架子还是不能丢的,这是一个面子问题。
在溥仪那个小圈子里,“宣统皇帝”开口闭口还是“朕”怎样怎样,而那些皇妃太监、遗老遗少也照旧要对这位小皇帝三拜九叩。甚至连他们住的地方都挂着“清室驻津办事处”的牌子,反正我的地盘我做主,就跟小朋友过家家一样。
这时候溥仪忽然听到了一个足以令他抓狂的消息。
PS:打个广告,《正面抗日战场》第一册实体书已经上市,新华书店、当当、卓越均有销售。
当当: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930476&ref=search-1-pub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