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面抗日战场——我的家在松花江上(80)

(2010-09-25 16:04:48)
标签:

施肇基

日本

国联

“九一八”事变

调查团

文化

分类: 正面抗日战场1

 

在关东军猛攻三间房,即将进入齐齐哈尔市之前,芳泽向国联提出,日本赞成派遣调查团赴东北调查。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意外的表态。

向东北派遣调查团进行实地调查,本来是中国代表施肇基在向国联提出申诉的时候,就首先提出来的。但当时日本极力排斥国联介入,主张中日双方直接交涉,因此对派国联调查团的事坚决反对,中国的这一提议便被暂时搁置起来。

现在日本答应的这么爽快,不禁令国联喜出望外,连那些本来已准备好讲稿痛骂芳泽一顿的代表们也连连叫好。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日本觉悟了,服软了,东北事件的处理将一片光明。

只有一个人例外。他甚至感到有些不痛快。

谁?

中国代表施肇基。

同样一件事,你今天答应和明天答应,效果可能大不一样,这就叫做时机。

的确,当初中国是很希望国联派调查团去东北的,但时过境迁,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日本一再出尔反尔,已经受到了国际舆论的一致遣责。随着国联确定的期限已过,它的压力越来越大,晚撤一天就要多挨一天的骂,晚撤两天就要多挨两天的骂,吊在那里很不好受,在国际外交上可以说已被逼到了绝境。

施肇基相信,只要再坚持一下,即使日本还是不肯撤军,国联也会被迫使出经济制裁等手段。

但是芳泽的表态一下子转移了国联的注意力。

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以退为进的好棋,既缓减了在国际上受到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外交主动权重新又回到了日本人手中。

果然,在调查团的具体使命上,芳泽开始做起了文章。

他要求以国际盟约第11条为原则,即调查团要重点调查中国排外、抵制洋货、国际条约的履行状况等问题,而对撤兵问题却置之不理。

凭心而论,如果要进行此类调查,“中国排外、抵制洋货”这些问题都存在。只不过,它们大多发生在“九一八”事变以后,是中国民众激于国土沦丧所做出的必然反应。

比如,“九一八”事变后,由于中国民间的抵制日货运动,日本的对华贸易额已由原来的每月2500万日元骤降为每月400万日元,一下子降了九成。

日本政府的目的,在于用这种本末倒置的办法,来影响调查团的调查结果,从而误导国联作出的相应判断。

施肇基的反应多快,他怎么能够同意。

他转而提出,适用于调查团的并不是第11条,而是第15条,即调查的主要目的和范围跟“排外”、“抵制洋货”毫不搭界,而是应直奔“九一八”事变和东三省这一主题。

事情本来就很简单,吃了我的你要吐出来,欠了我的你要还回来,咱就事论事,扯那么多犊子干什么。

关键时候,国联显示出了它和稀泥的精神。

既然你们两家都不肯让,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那我就给你们来个折中,调查团照派,但不讲明是按国际盟约的哪条原则派的。

话说到这个份上,施肇基反而为难了。

归根结底,他身后并没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和军队可以给他撑腰。打是肯定不行的,只能依靠国联。

现在日本让步了,国联折中了,各国解劝了,你还要怎么着?还能怎么着?

无奈之下,施肇基只得代表中国政府对国联的方案表示同意。

民国二十年(1931年)11月26日,国联通过议决案,决定派遣5名中立国观察员组成调查团,到中国东北进行调查。

这一回合,中日在外交上打成了一个平手。

中国没有能够实现让日本尽早撤军的目的,而日本也面临着国联直接干涉和插手东北事务的风险。

身心俱疲的中国代表施肇基回到了住处,他知道,接下来他还是不能休息,因为还有很多棘手的事等待着他去处理和应付。

他根本没想到,等待他的还有另一场厄运。

 

正面抗日战场——我的家在松花江上(80)

施肇基(前排左三)外交经验极其丰富,这是他在白宫前与各国外交官的合影

 

PS:打个广告,《正面抗日战场》第一册实体书已经上市,新华书店、当当、卓越均有销售。

重走正面抗日战场(11):凤城邓司令

当当: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930476&ref=search-1-pub

卓越: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ref=sr_1_1?_encoding=UTF8&s=books&qid=1284947868&asin=B003ZK5BSI&sr=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