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正面抗日战场(2)

标签:
正面抗日战场柳条湖石原莞尔文化 |
分类: 重走正面抗日战场 |
重走正面抗日战场(2):想起了石原莞尔
在柳条湖铁路,对着摄像机讲“九一八”日军为何敢以105人的守备队攻击北大营时,我不由想起了一个人,那个叫做石原莞尔的日本军人。
我在写正面抗日战场的时候,肯定是带有民族情绪的,也不否认其中有“春秋笔法”,但看法并不等于偏见,事实上,我对敌国中的那些谋略之士,一些真正有头脑的人还是始终予以关注的。
石原就是这样一个有头脑的人。他才华横溢,被称为日本的“唯一战略家”,在日本军政两界的声望曾一度达到过顶峰。可以说,没有他,就不会有“柳条湖事件”,也不会有“九一八”,中国的抗战有可能会呈现出另外一种面目。
我看到过一张石原的照片,那是年轻时候的石原,如果我们从第三者的眼光来看,那时的他实在是一个英姿勃发,充满朝气的青年军官。在日本陆军大学时,他的成绩总是排在前列,可是又由于性格方面的原因,毕业后并不受到重用,但是一个“九一八”改变了人们对他的印象。
日本发动“九一八”,后来是成功了,所以现在看看好象无所谓,似乎是轻而易举的一件事。可是当年是被日本人视为奇迹的,因为力量实在太悬殊了。仅北大营,就有东北军主力1万多人,他们的装备是连关东军主力都不及的,而石原有什么,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关东军参谋,能召集到肯跟着参加行动的也不过几百人,还是类似于铁路警察一样的守备队。
后来关东军蜂拥而上,作为关东军司令官的本庄繁下达进攻命令,那不过是看到前面冒险成功的跟风操作而已。
看似冒险,其实石原在这之前已经花了两年时间做准备。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另外一个日本人——土肥原。后者曾想在天津也搞一个“九一八”,却只想用两天时间,结果自然失败了,有头脑跟没头脑就是不一样。
石原是日本人,他的所作所为自然也都是从本国立场出发,在这一点上,他与很多日本军人几乎没有任何不同,但他的思考深度,又超越了普通“日本愤青”的视野。
他不是为发动“九一八”而 发动“九一八”,为打东北而打东北,这一切只是他棋盘中的一颗必要棋子而已。
石原的谋略本来是对的。他已看出,美国是未来世界的霸主,日本要想真正出头,就要和美国争霸,否则就得做小弟。可是要争霸,日本没有这个实力,因为缺乏战略纵深,又没有资源,这些都是打仗时要命的东西。
所以他一定要夺取东北。
按照他的计划,拿下东北后就可以结束了,日本没有必要再进入关内对中国发动进一步的侵略,而是要好好地利用好东北这个资源,等翅膀长硬后,再跟美苏较真。为此,石原后来甚至提出可以放弃在中国的很多特权,借此稳定与中国的关系,以便腾出手来进行备战。
但这只是他一厢情愿的想法。因为他的“九一八”壮举剌激了后面那些少壮派军人,那些人没有石原这样的头脑,却个个都想到中国去“立功”,最后弄得事情不可收拾,到“七七事变”爆发,石原的计划完全被打乱了。
全面抗战爆发时,石原说,中日战争会把我们拖垮拖死的。没有人相信。在日本人眼里,这个曾经发动“九一八”的“民族英雄”已经廉颇老矣,黯然失色,不再能称其为英雄了。
石原被转入预备役,退伍了。
他再次被人们注意,是日本陷入中国泥潭不能自拔之时,这时候日本人才发现,石原讲的也许是对的。
石原是一个悲剧,他身后的那个民族同样很悲剧。它曾经吸收了我们传统文化中很多好的东西,直到现在,还能在这个国度找到一些汉文化的痕迹。可是学了那么多,唯独没有学好中国的一句古语。
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的,石原再聪明,他也没有能超越出这个局限,而这才是所有日本式悲剧的真正根源。
明天我要讲的就是东北军的北大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