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川遂宁左家坝唐氏宗祠溯寻渊源(续三)

(2010-08-21 17:33:13)
标签:

宗祠

祠堂

世系

中州

唐氏

遂宁

文化

作者:汉唐晟世

分类: 中华唐氏通谱编撰资料

                   四川遂宁左家坝唐氏宗祠

                    溯寻渊源(续三)                     

                                                                         作者:唐靖宇

  五、唐氏字辈:

     字辈又称字派,又称“派系诗”“家族范字”用以表明同宗亲家族世系血缘秩序的命名字辈序列,在群族而居,安土重迁大环境下,是传统家族的重心,由此而衍生出来的道德价值观,长幼有序,孝悌仁爱的道德观念,有效的维护血缘关系,履行人人在血缘等级关系中被确认的权利和义务。

字辈是中国传统几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古人一种特别礼制,它一直延续到现在。典型的姓名以“姓+字辈+名”的形式构成。姓是祖先传承,名中的第一字是家族辈份的象征,要按字辈谱所定,通常名中的第二字则按父母意愿自由选取。

   字辈谱为同宗族人共有,大家皆按谱取名,一辈一字世次分明传承下去。即使家族分迁,散居各地年代久远,支派浩繁,世系庞杂,只要按字辈取名,也能确保同宗血脉一气贯通,世系中井然而不紊乱。(今取名,有姓有名无字辈、单名居多,建议取名时一定按辈份,待24字辈用完后,让后人重新编制字辈谱)

字辈,辈份、字行由来已久,完善于明代,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天下后,后宫嫔妃无数,子孙繁多,为了防止子孙们在取名时的混乱,明确各代的辈份和彼此间的亲疏关系,便拟定了二十个字,如东宫: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谊、逢、吉;师、道、善、用、晟。燕府:“高、瞻、祁、见、佑;原、载、翊、常、由;兹、和、怡、佰、仲;简、靖、迪、先、猷”。上行下效,这种做法很快就在民间流传开来,由此成为各地家族的一个传统。唐氏在“文”字辈以上就是以“世、守、以、礼、邦、天、君”排列,而在世字辈以前还有,因我唐氏采用字行很早应该在宋朝就开始修谱建祠叙世了。当时社会风尚,注重理学。如宋廷皇族开始有家族范字——宋太祖子孙系统: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宋太宗子孙系统:汝、崇、允、友、不、善;仲、宗、元、士、必、良。赵廷美子孙系统:承、德、公、彦、次、若;克、时、夫、叔、嗣、之。民间也开始注重世系,明清以后达高峰,我们唐氏有“河南中州祖籍族谱祠堂碑志”“湖广菜花墟祠堂世系碑文”即是明证。

   谱载:“康熙乙亥,各房往哲会议,以涣萃二卦冢辞首句之意建庙于蔡花墟之地······”。乙亥年即1695年,即康熙三十四年,“往哲”即前代圣贤,此处指各房有文化、有知识、有学问、有才能的人。“冢辞”冢应为彖,六十四卦之卦辞,又称“彖辞”,也称“彖佳”,以之断一卦之凶吉。此时唐氏先人已对《周易》很有研究,并能运用。利用《周易》中彖佳的思想理念,确定了唐氏续订班次即:“乾、纲、克、振;坤、纪、自、扬;施、仁、敷、教;治、化、安、康;培、补、运、会;太、平、发、祥”共二十四字,这好象是一幅极为美好的图画,天上雷鸣电闪,及时雨倾盆如注,阳光雨露滋润哺育着人间万物,郁郁葱葱,大地上风和日丽,人们向往并渴望当朝的统治者刚毅正直,抚育万民、抚育四海、施行仁政、广敷教化、国家太平、社会稳定,百姓和睦相处,社会一派欣欣向荣。唐氏族人繁荣昌盛,太平发祥,千秋万载吉祥安康!已将“天、地、人,精、气、神”,阴阳五行一气贯通。

唐氏(中州)字辈为:“世、守、以、礼、邦、天、君”

  计开六房(湖广)原订班次:

君萬公长子文蒼达房班次:“文、再、仕、才;仲、正、礼、必;国、时、一、昌;绍、述、永、彰”

君萬公次子文法昇房班次:“文、汝、志、宗、祖;六世系单名;思、凤、彦、学、赴;世、仕、绍、登、隆”

君萬公三子文酉宝房班次:“文、汝、志、宗、祖;六世系单名;文、成、德、胜、大;有、仕、永、登、隆”

君萬公四子文库六子房班次:“文、汝、志、才、祖;六世系单名;信、相、天、万、大;正、仕、永、述、隆”

君萬公五子文通玉房乏嗣。

君萬公六子文吉丑房班次:“文、再、仕、才;仲、正、礼、必;国、时、一、昌;绍、述、永、彰”

  计开三房(遂宁左家坝祠堂)新订班次:“乾、纲、克、振;坤、纪、自、扬;施、仁、敷、教;治、化、安、康;培、补、运、会;太、平、发、祥”

六、唐氏左家坝祠堂

    唐氏左家坝祠堂建祠历史悠久,川内外闻名,影响甚远。它是唐氏族人处理族内事务办公之地,族人的活动中心。每年清明会有成百上千人参加(当年祠堂只许唐氏当家的男人到会)开席数十桌,连续两三天(称流水席)。族内人心所向,很有凝聚力。可惜唐氏宗祠250余年处理族内事务资料无法找到了。唐氏祠堂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3年),因康熙六年第一次下诏,两湖、两广、闽黔移民于四川,康熙三十三年又第二次诏,川外各省大肆移民迁四川,我武岗菜花墟唐氏宗祠唐氏是在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以后陆续来川的,先九十七祖于雍正壬午年冬兴会,雍正壬寅、癸卯年间建祠于邑西任家河,当然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就能办到的事。后来迁至邑西左家坝,入祠祖增加到一百零八人,此以后规定再不许添加。

祠堂建修地址、规模及山水有《祠堂图说》为叙,阅后便一目了然,祠堂建在风水之地,山灵水秀,地势十分独特。可见祠堂虽不是金碧辉煌,但也气势恢宏,依山傍水,茂林修竹,风景宜人,美不胜收。凡到过祠堂的人都说:“见林木丛茂,栋宇辉煌,遂欣欣喜幸”。

   据同治三年(1864)至同治八年(1869)唐氏族谱记载,唐氏宗祠族首为:“丑房、永美、宝房曲江名让隆(兼任总族长),昇房隆治。”同治八年修谱由三位族首主持。民国四年(1915)至民国九年(1920)宗祠的族首为:丑房万森名乾万(兼任总族长),宝房敬之名克寅,昇房品三名纲寅。民国八年修谱由三位族首督修。根据民国八年谱首卷,可以统计出历届族首(每届任期五年)

乾赴:<名钦明>    1875------1880年;

乾瑞:<名瑞祥>    1880------1890年;

乾源:<名鉴臣>    1890------1910年;

纲昇:<名旸谷>    1910------1915年;

纲恂:<名诚斋>    1915------1916年;

乾萬:<名萬森>    1916-------1919年;

  唐氏宗祠延续到解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废止。岁月流逝,世裔言传,而今对左家坝祠堂印象很深,在遂宁,在川内乃至全国各省市,凡遇着姓“唐”的都以“家门”为亲,若遇是左家坝祠堂的后裔,那更觉是一家亲人,十分亲切友好,叙说起左家坝祠堂往事而滔滔不绝,深感万分高兴与自豪!

唐氏宗祠修谱情况:

遂宁唐氏一修谱的时间大约在雍正末期,九十七祖兴会时,很可能是简单地清理,建立了谱本,还有可能是手写本。(因时间不长,人口不多,记录也较为简便)

二修谱时间为同治八年,(1869年),由让隆、永美、隆治主持。(同治八年唐氏族谱至今还没找全,有珍藏者应献出来为续谱用。)

三修谱的时间为民国八年(1919),由召南主笔,三房族首督修。

四修谱就是当今,要依靠唐氏族人齐心协力,重在参与,有智出智,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组织有序地进行,争取早日完成。

又有原谱谱序说:“我族宗谱距兹凡经四修。”这个四修有可能是指河南中州一次,湖广蔡花墟二次,入川来九十七祖兴会建祠,第三次,同治八年第四次,故称之为“距兹凡经四修”。民国八年就该是第五修,现在应该是第六修了。

 

                                           先祖迁徙

 

早期的唐氏,主要分布于魏、楚、晋、秦,如战国时魏有唐雎;楚有唐昧。西汉时,唐雎之孙唐厉徙居沛国(今江苏沛县);东汉时唐翔在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定居;晋代唐熙定居凉州(今甘肃武威),其子唐辉又徙居晋昌(今山西定襄县西北);南朝齐时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称帝,国号吴。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唐氏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唐朝时有河南固始唐氏移居福建。宋代有晋昌唐氏随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宁都,后迁广东潮阳、大埔,又有迁梅州及广西者。清代,闽、粤唐氏有的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有"航运业大王"之称的印尼华人唐裕。

虞、夏、商、周世居:   山西翼州      <今山西翼城>

                          

秦汉以后:   河南中州      <世椿公以上数代>

               

唐宋以还:   流寓江西      <长乐公以上数代>

                

明至清初:   湖广宝庆武岗  <君萬公后裔,居260年左右>

               

康熙中后期:    四川遂宁     <先九十七祖兴会,后加入十一祖,108祖建祠任家河,后迁左家坝,至今300余年>

                           

嘉庆年间:    陕西汉中     <陕西汉中廖家坝等地>

河南中州建有唐氏宗祠

湖南武岗蔡花墟建有唐氏宗祠

遂宁左家坝<原建任家河>建有宗祠,距今有300余年,解放后(1949年)唐氏宗祠停止一切家族活动,祠堂房屋逐年消毁。

遂宁唐氏在康熙中后期先后来源于湖广武岗唐氏,而武岗唐氏又来源于江西吉安府泰和唐氏,泰和唐氏又来源于河南中州(今河南洛阳一带),中州唐氏又来源于山西翼州,即今山西翼城县。在清嘉庆年间,遂宁唐氏又陆续迁移陕西,特别是汉中最多。遂宁唐氏在近代还迁移到云南、贵州、广西及川内江油、内江、中江、大足、蓬溪、广汉、青川等地。具体迁居人、地请看“汉唐晟世”的QQ空间,或“汉唐晟世新浪博客”。

唐氏迁徙顺序:

山西翼城→河南中州安通乡桂花沟→江西吉安府泰和县(明永乐年间1410年以后)→湖南宝庆府武岗州紫阳乡居270余年,康熙中后期→遂宁(包括现在潼南一部分)(四川省川北道潼川州)→嘉庆年间迁陕西汉中府廖家坝等地。

                                                                             【汉唐晟世-新浪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