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在志怪小说史上的成就
(2011-04-21 18:08:10)
标签:
文化 |
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与当时社会宗教迷信和玄学风气以及佛教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志怪小说对后代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唐代传奇,首先是在志怪的基础上,加以繁衍扩展,形成着意虚构而又怪诞离奇的长篇,而后再转向人间生活。而且,在整个文学史上,志怪小说始终没有消失。其中最有价值的一文,乃是有意识地利用志怪形式,在幻奇的故事中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生情感的作品,蒲松龄《聊斋志异》可以作为代表。
一、《聊斋志异》的简单介绍
《聊斋志异》,清代文言文短篇小说集,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时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指在聊斋中记述奇异的故事。学史上,它是一部著名短篇小说集。全书共491篇,内容十分广泛,多谈狐、仙、鬼、妖,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
《聊斋志异》的传记体性质,决定它在结构上常常是以一个中心人物为主,故事随着这个人物的活动逐步展开,并通过他串连一些次要人物;而在情节描写上,则分别轻重,用多种多样的笔法,加以组织和交代,从而收到了主次分明、脉络贯通、叙次周密、结构谨严的结果。
《聊斋志异》语言精炼,词汇丰富,句法更多变化。作者既创造性地运用古代文学语言,又适当吸收和提炼当代口语方言。在单行奇句中,间用骈词俪语,典雅工丽而又生动活泼,极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多数小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和孤愤。因此我们不能只是看《聊斋志异》奇异有趣的故事,当作一本消愁解闷的书来读,而应该深入地去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和恨,悲愤和喜悦,以及产生这些思想感情的现实生活和深刻的历史内容。
二、《聊斋志异》的特点
《聊斋志异》创作的最大特点就是奇幻。《聊斋》塑造最多也是最有特色的是狐鬼精魅形象,蒲松龄之所以热衷于谈狐说鬼,并以此相伴终生,除了文学传统、审美情趣等原因,无非看中狐鬼善于变幻和不受拘束这个特点,可以用来抒发自己的孤愤,寄托自己的幻想。
而《聊斋志异》艺术特点和它的创作方法密不可分。《聊斋志异》大多数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作品。它们一方面把非现实事物组织到现实社会生活中来,又极力把花妖狐魅人格化,把幽冥世界社会化,通过人鬼相杂、幽明相间的生活画面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矛盾;一方面充分利用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所提供的超现实力量,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理想的人物和生活境界,并给好人以美好的结果,给恶人以应得的惩罚。这种特点构成了作品想象丰富奇特,故事变幻莫测,境界神异迷人的风格。这是作者继承了六朝志怪和唐宋传奇以来,以狐鬼幽冥等超现实事物反映现实、表现理想的传统,并加以创造性的发展的结果。
《聊斋志异》在艺术上兼采众体之长,不仅继承了魏晋志怪和唐人传奇的优秀传统,而且还从史传文学、白话小说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小说所已经达到和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
(一)作者有意将幻异境界与现实社会联结在一起,以寄托自己的孤愤和理想,使作品既驰骋天外,充满浓郁的浪漫气息;又立足现实,蕴含有深厚的生活内容。幻想性与真实性的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构成了《聊斋志异》的突出特点。
(二)大量的非现实性艺术形象的塑造成功,是《聊斋志异》的主要艺术成就。这些形象塑造的基本方式是:以他们作为“人”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为核心,巧妙地融合进他们作为“物”的自然属性或幻想属性,使之成为一种人性和物性复合统一的艺术形象。这样,这些花妖狐魅既多具人情,和易可亲,使人忘其为异类;又蕴含着他们本体的固有气质和超现实的神异性,让人觉得可望而不可即,大大增强了形象的美感。
(三)《聊斋志异》的情节离奇曲折,幻诞诡谲,但在作品提供的特定情境之内,却又顺理成章,是按照某种固有的逻辑必然出现的。其情节的内在逻辑,主要包括人物性格逻辑和幻想逻辑,二者往往蕴含在同一个情节系列中,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构成了作品幻中有真、真中有幻的艺术特色。
(四)《聊斋志异》采用的是优美、典雅、精炼、传神的文言,又做到了文言体式与生活神髓的高度统一,因此形成一种既典雅工丽又清新活泼的语言风格。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作品的叙述、描写语言,都在文言形式中蕴含着强烈的生活气息,极富描摹力和表现力,大大增强了文言小说的小说性和趣味性。
三、《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上。这些人物既属于一定的社会阶层,有其社会本质,又都有鲜明的个性。例如天真烂漫,肆意言笑,不受任何礼教约束的婴宁。而《婴宁》这篇作品也是《聊斋志异》中的代表作。
(一) 塑造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
此篇作品叙述了狐女婴宁与王子服真诚相爱并结为美满姻缘的故事。婴宁是狐母所生,鬼母所养,从小生活在远离尘寰的环境中,丝毫没有受到封建礼教、世俗人情的污染,在她身上寄寓了作者的人生理想,表现了作者对于归真返朴的纯真人性的向往;而婴宁一旦进入现实社会,天真烂漫的理想性格也随之消失,这种悲剧性结局正是严酷的现实造成的,从而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礼法对妇女健康天性的压抑和窒息。
(二)以这篇小说的艺术特点表现《聊斋志异》的成就
这篇小说把人物放在艺术构思的核心地位,成功地塑造出一个崭新的女性形象。婴宁这一形象的构成比较复杂,从整体上说,她是人的社会性和狐的神异性的复合;单从她作为人的方面来看,其个性也具有复合性。作者着力刻划的是婴宁纯真得近乎痴憨的性格特点,和隐藏着的虑事缜密而又具有深沉情感的婴宁形象。其两重性格的水乳交融,相映成趣,增强了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
(三)用环境烘托人物性格
这篇作品的环境描写不仅画面鲜明,而且造成一种氛围、境界,更好地烘托出人物的性格。婴宁居住环境的幽静雅洁、自然无华,经过作者的层层点染,一一跃然纸上,又与她嗜花爱笑、天真无邪的性格相互映衬,浑然一体。这样的描写既具有象征与寄托意义,又使作品带有强烈的诗化倾向。
四、《聊斋志异》将我国古代小说推向了顶峰
蒲松龄是杰出的写意小说家,他融合了我国传统的文言小说与诗歌的艺术精神,建构了用传奇写“意”以创造与诗画意境同构但又具有小说特质的意境的艺术模式,《聊斋志异》中的写意小说超越了前代小说“局部性”地创造意境的水平,通篇“整体性”地创造了意境,将我国古代的写意小说推向了顶峰。
《聊斋志异》具有鲜明的宏大与洗练相结合、浪漫与质朴相统一、喜剧性与严肃性相交融的艺术风格。《聊斋志异》揭露了封建统治制度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毒害,歌颂了争取真挚的爱情生活和反对封建礼教的斗争精神。同时,继承了魏晋志怪小说、唐宋传奇的引人、优美、想象奇特。《聊斋志异》在史传叙事模式运用、文体形态继承、人物角色选择和叙事意图实现等方面比前代小说有了新的突破,反映了我国古代小说评点理论发展高峰时期文言小说在叙事艺术上取得的最高成就。
参考文献:
[1]尚继武. 论《聊斋志异》的叙事艺术创新[J].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03)
[2] 杨小莉. 浅谈《聊斋志异》的艺术风格[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04)
[3] 刘烈茂《幻象世界的独特创造-一论(聊斋志异>的奇幻和构思》[J] 中山大学学报1994,(03).
[4] 蔡梅娟. 《聊斋志异》在中国小说美学史上的特殊意义[J].
蒲松龄研究, 2002, (02) .
[5] 周先慎. 论《聊斋志异》的意境创造[J].
蒲松龄研究, 1995, (Z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