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翻成白话文:“孟子见到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人家说,‘这个人,远远望上去,不像一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了看,也没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谦谦君子和铮铮汉子是应具备的两种人格特质.谦谦君子的圆润和谦和和气量,铮铮汉子的傲然和胆识和承担都让人心生敬佩.
古诗云: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滚滚红尘,人事繁杂,做苍鹰尽览,也留一只眼睛观世,看住贪婪,分享人生,润物无声.把握好度,投其所好,推已及人.一念间,妙乎于心.
为人处世,一味地以我为主,我行我素,看似有个性,其实伤人心,失其底线,女子失其清芳,男子失其挺拔.其果是失其品味,降低其品,望之没有气象,看之没有让人敬畏的地方.
摘录:
孟子,(前372——前289)比孔子晚179年。名轲,字子舆,山东邹县人。孟子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中庸的作者)。
孟子的突出贡献在于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具体充实了“仁义“、 “仁政’ 的内容,并从”性善“学说,提倡回归人的善的本性,而实现社会的仁义与仁政。
孟子的仁义与仁政的背景,是战争不断民不聊生,所谓“民有饥色,野有饿殍”,而王公贵族则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他力图调和阶级矛盾,俨然似救世主。所以被当时评为迂阔。
仁义,就是仁爱和正义。仁是内心,义是仁的表现。爱人,就决不做损人之事,爱国,就决不做背弃国家的事。所以“义”比生命更重要。他提出舍生取义,提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此之为大丈夫。孟子高举批判大旗,旗帜鲜明的反对不仁不义之事不仁不义之财不仁不义之战,反对一切无耻不义之人。
仁义首先是执政者要仁义,这就是实行仁政。孟子大声疾呼的就是仁政。仁政就是孟子的“王道”,就是养民、教民,总起来就是保民而王。养民的第一要务是使民有恒产。第二是省刑罚,薄税敛。教民就是让百姓受仁义礼智信的教化。养民教民是孟子仁政的两个基本点。
孟子的仁政,充分体现民本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为“得其民,斯得天下”。民心向背是最根本的政治。
人之初,性本善。孟子为了说明道德规范起源,提出性善论的深刻思想。性善,就是讲人都有良知良能,不可丧失。“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仁义礼智,就是向善。人不向善,就是“自暴”、“自弃”、“自贼”。向善,一要“尽心”,认知做人的基本道理,充实良知。二要“养气”,就是注重修养。孟子讲“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就是提升境界。
由于时代不同,孟子的思想言论要比孔子激烈得多,性格刚烈得多。尤其对君王大臣,他绝无孔子那样恭顺。“说大人则藐之,无视其巍巍然”。他在君王面前始终傲然不逊,因为在孟子看来,只有拥有正义的人才高贵,而那些不义而富贵者是鄙下的。他说:“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他直接开销齐宣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君如腹心;君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鄙薄浅薄的梁襄王,“望之而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其所畏也。”
孟子敢于批,善于批,他是古今最杰出的政治批评家。他批评自以为是的梁惠王是“五十
步笑百步”。是一丘之貉一路货。他批评齐王“独乐乐,不如与众乐”。
孟子的理论说到底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秩序。在“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和谐”之中,强调“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以及“亲其亲,长其长”的等级
观念。
与孔子谆谆教诲的坐而论道的风貌大不相同,孟子“好辩”,好论战。他说他好辩是“不得已也”。与孔子温良恭俭让的内向性格不同,孟子外向张扬。他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孟子雄辩,锐气逼人,但不乏幽默,其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寓言。如揠苗助长、弈秋、攘鸡、齐人有一妻一妾、五十步笑百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