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5天的天津春晚录制工作完成,目前正在紧张地后期制作中。一台晚会,如果把台前的光鲜亮丽比作饺子皮,那么幕后的用心设计就是营养丰富的饺子馅儿,连皮带馅儿构成了看点十足、风味独特的春节大餐。和以往不同的是,2019天津春晚不仅将传统节目发挥到极致,还加入了机械臂、人工智能等全新元素,围绕“加油,中国年”构建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家有中国年”文艺大餐。

老人不老 新人不丧
“做了很多年春晚,我一直在观察自己生活的这个城市,我的家庭就是上有老下有小这么一个情况,和大部分中国家庭一样,我可以体会到每个年龄段人群的不易,不管是帮我照顾小孩的父母一辈,还是已经进入幼儿园参与到社会生活中的孩子,包括经常加班的我和老公,大家各有各的使命,都在一路奔波、努力着,唯一相同的就是不管多累,回到家就像到了一个充电站,可以汲取力量,获得温暖”。提起今年的天津春晚,导演说她最希望传递给大家的就是一句“加油”!“正因此,我们这台晚会的歌舞类节目主题阳光而积极,语言类节目场景或人物设定为一家人,力求把老百姓日常的家庭生活呈现得有趣、温暖、饱含精气神儿”。

一波三折
不会通信工程的编导不是好编舞
今年的天津春晚完成了从点到面的艺术化创新,首次将应用于工业的机械臂搬到舞台,将工业艺术化,实现了几乎不可能的舞台走位。“天津是智能化城市,科技就在我们身边,为了呈现给观众一个与时俱进、活力四射的观感,我们首次调用了机械臂,完成了理想和现实的对接”。之所以如此形容是因为从机械臂自重、拉力、受力范围等角度分析,结合录制现场梅地亚剧院的实际情况,理论上是不可能找到合适机器的。“第一个门槛就是器材缺货,反复沟通、联系才从全国调来四台几乎脱销了的一款适合梅地亚剧院的机械臂装置,紧接着就面临第二个门槛,它吊起的屏幕必须是14.5公斤以下,符合条件的只有电视液晶屏,但屏幕过软,甩起来有纹路,只能从机械的角度进行再创作精细设置最佳力度;第三个门槛则是机械臂和屏幕的输出信号不同导致的无法视觉同步难关。”导演表示,这三步下来才最终奠定了本场晚会的最大亮点,“大家都开玩笑地调侃说编舞干的是机械臂的活,编导干的是通信工程的活,机械臂工程师干的是编舞的活”。
说出改变 唱出活力
回首过去的一年,被提及最多的关键词就是“改变”,“今年我们将摇滚、流行、美声混在一起,通过李光、高天鹤的倾情演绎,把一首流行曲加上摇滚元素用相当快的节拍速度输出,听起来非常有激情。”与此同时,招牌小品节目“时代系列”这次也迎来了“绿色时代”,魏文亮带队将一年来天津的变化细细说给大家听,“今年小品还有一大亮点是请来了笑星郭冬临,以好人郭子的形象展现了时代楷模张黎明的事迹,把主旋律的内容做得更贴合大众审美,非常有看点”。
针对前几年收视热点和观众反馈,导演组发现台下互动环节非常受欢迎,“如何让互动更有针对性,将观众心声以真实有料又高度概括的方式传递出来”成为了晚会亮点——“锦鲤之家”的设置缘由。“这是一个京津冀沪的组合,小品中老当家的是天津非常有地方特色和人气的相声演员刘俊杰;饰演夫人的是河北省的李玉梅(赵丽蓉的徒弟),极具舞台表现力;这个家里的‘儿子’是北漂在外的王萌,天津人;‘女婿’和‘老丈人’是地道的北京人李寅飞和刘洪沂。每一个人都代表不同的观众群和不同的层次,让他们聚在一起,让他们对晚会节目、主持人、氛围做一个全新的读解。”记者在录制现场看到,几乎所有的节目都会通过“锦鲤之家”来跟观众产生互动,录制现场看到的脚本是导演组修改后的第八个版本。
不管是歌曲、戏曲、小品还是相声,几乎所有的节目都是天津春晚节目组为观众特别定制的,“希望在大年初二,为大家呈现出一台洋溢着天津味儿、天津趣的文艺营养大餐”。
本报记者 赵晓颖
(转载需注明摘自《天津广播电视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