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季节的树叶叶片饱满、脉络鲜明,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再次走进刘俊杰家的小院,好像推开了时光机,回到6年前的那次专访,墙上的老布谷鸟钟清了清嗓,刚坐下来,就被眼前的一架钢琴拉回了现实,“你们上次来没有这个,是我儿子录音用的,他现在迷这个!”放下热气腾腾的水杯,刘俊杰打开了话匣。屋里很静,仿佛能听见绿植呼吸的声音,几十年从艺之路一笔带过,被更多提及的反而是对当下相声创作的思考和对儿子从艺之路的评价,“我们爷俩现都是相声的人了,相声传承就是文化传承,对它,我们必须忠贞”!

文化自信源于内在积累
作为文哏大师苏文茂先生的徒弟,刘俊杰一直在业内有着很高的口碑和人气,尤其是他在相声创作方面的贡献,每演每新,虽新必火。从1995年至今,无论是央视春晚还是天视春晚,刘俊杰总是会带着自己的原创作品登台,为观众带上满满一大堆笑料儿。《戏迷》《证明的证明》《躲不开》《服不服》《这是怎么了》等相声作品……取材于现实,针砭时弊,每一个段子从创作初始到表演结束都凝结着刘俊杰对相声的初心,以及那份唤起正能量、发扬文化自信的担当。
“前段时间我关注了个节目叫《中国正在说》,内容太震撼了,很多被忽略的我们的传统文化再次被拉回到人们的视野,我就赶紧转发给徒弟们,让年轻人都去看节目、做功课,不光是重温中国传统,更希望让大家树立这种相声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使命感”。说刘俊杰是“文艺青年”一点都不夸张,他屋里的书架、写字台前到处摆满了书,不仅如此,《平“语”近人》《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诗词大会》等风格的节目也是他的心头所爱,“我母亲是小学老师,我小的时候她就教导我每天至少读50页书,什么内容都行,后来增加到100页,再后来不强制,我也养成习惯了,久而久之,我越发在演出和创作中发现读书的好处。后来儿子也跟我说,读书真的太有益了,不仅是和别人更有谈资了,而且整个人的谈吐、气质、涵养、见识也不一样了,这是文化积淀的呈现。作为相声演员,站在台上表演节目影响大众,你必须传播正能量,必须唤起真知,让别人因为你变得好一些、更好一些,这才是演员的责任”。

家有“小鲜肉”初长成
对时代要有冷静的洞察力,对文化要有深深的敬畏心,这是刘俊杰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儿子的希冀。今年在天津艺术职业学院曲艺系(原北方曲校)读二年级的儿子刘芃曾是天津一中的高材生,不仅成绩好,爱好也很广泛,是枚不爱多言却很内秀的“小鲜肉”。提起儿子的才艺,刘俊杰掏出手机放了一段刘芃的音乐伴奏录音,一时间,屋内植物也屏住了呼吸,足足2分钟,行云流水的旋律溢满小屋。“我们都没想到他对钢琴那么喜爱,没人逼他,自己就考到了9级”,刘俊杰言语中满满的爱和骄傲。
对此,刘芃腼腆地表示,父亲其实在他心中很威严,“他不是那种特别严苛的人,但他在工作上特别严谨,对细节把控、对作品的思考总是下很大功夫,特别让我敬佩”。刘芃说,父亲为了帮自己原创作品,常常熬夜构思、反复修改,就为呈现给观众一个禁得起推敲的本子,这种对事认真执着的态度也深深感染着刘芃。不管是课上苦练基本功,还是业余爱好弹钢琴,不论是关起门来自己研究钢琴曲谱,还是走到户外和朋友们游泳打球,刘芃总是干什么像什么,时常露出别人不曾看到的一面,让人惊呼:“原来你做这个也这么拿手!”
父子联手做公益
参与公益事业,对刘俊杰来说是家常便饭,慰问、助残、帮扶,每次任务来了,他都第一时间伏案创作,拿出最接地气、最能给予当地百姓信心的作品,“其实我写讽刺题材比较多,面对舆论热点、社会现象,我比较敢说,可能有些话听起来刺耳,但如果真的能作为一个窗口为百姓呼吁到更多福利和实惠,就彰显了相声这门艺术的价值”。
12月1日“相得益彰
声动津门”公益助残相声大会将在中国大戏院举办。此番演出,刘俊杰将偕儿子刘芃为大家表演精彩的原创作品,用爷俩儿的话来说,公益无小事,“我们生活的社会群体很广大,有太多需要帮助的人,如果我们能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帮到别人,哪怕唤起更多人的思考,也是一件非常温暖的事。相声要注重文化传承,相声人也要有自己的使命担当,12月1日,咱们中国大戏院见!”
本报记者
赵晓颖
(转载需注明摘自《天津广播电视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