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视刚刚落下帷幕的《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上,天津观众惊喜地在点评专家席位上看到了熟悉的面孔——著名天津籍相声表演艺术家魏文亮。舞台上的魏老慈祥和蔼、精神抖擞、底气十足,点评起选手来专业又不失幽默,甚至自带“萌”点,令人心服口服。回到天津后,年近八旬的魏老又积极投身到即将于12月1日举办的助残相声公益演出中,接受采访时魏老说:“我从6岁开始说相声,说了七十多年了,我这辈子就只有一个事儿——相声!”

亮相《中国首届相声小品大赛》成唯一点评专家
“鉴于您的专业水平和业界影响力,特聘请您担任《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决赛点评专家”,经过几轮“面试”,天津籍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魏文亮成了央视《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唯一的相声点评专家。魏老开玩笑说:“在点评席上,我‘C位’出道了。”
《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上,魏文亮不仅分享了自己多年来的表演经验,对优秀的选手也给予肯定,不足之处也会指出来。当被问及如何做到温和又不失水准的点评时,魏文亮表示:“参加相声决赛的作品是从四百多件中选出来的,这24组选手经过了不少磨炼才站到舞台上、站到观众面前,特别不容易。所以点评的时候我经常鼓励他们,不足的地方也提出来,让他们在艺术上更上一层楼。”节目之外,不但选手们对这位老艺术家心服口服,就连姜昆、冯巩也对老先生大加赞赏,赵炎更是竖起大拇指:“魏老师,您可给我们相声演员争光了!”
作为全国知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魏文亮为人谦和,没有一点架子,相声大师马三立曾给魏文亮题字“艺精人和”,并表示“因为凡是到我这来的人,甭管是不是说相声的,只要一提魏文亮,没有一个说他不好的”。台北曲艺团来天津看望马三立时,马三立见到魏文亮的台湾徒弟朱德刚就跟他说,“德刚,你拜魏文亮为师就对了,你不仅要跟他学艺,也要学德”。作为相声演员,魏文亮一直活跃在艺术的舞台上,把欢笑带给广大的观众朋友。作为授业恩师,魏文亮的徒弟遍布全国,甚至远及美国,传承、发展着相声这门传统艺术。

嘱托新人不忘传承、苦练技艺
看过《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的观众都知道,节目中魏文亮不仅点评专业,说起过去相声界的名人轶事更是引人入胜,让大家听得津津有味,这也源于他入行早、饱经历练。“我6岁时穿着小花褂、踩着小板凳登台说相声,一说就是一辈子。这七十多年里,周德山、尹寿山、武魁海、师世元等四辈相声艺人给我量过活。”魏文亮回忆说,小时候因为家里穷,为挣钱,他才进了相声门。
在《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的舞台上,魏文亮还讲起自己幼年学艺经历,嘱托新人苦练相声基本功、传承技艺。这段讲述不但感动了诸多参赛选手,也令主持人董卿潸然泪下。“我的启蒙恩师是张文斌,以前跟师傅学相声真是不分寒暑、没有年节,除了演出就是练活。我记得有一年大年三十,因为初一有演出,师傅教我新活,背词的时候我听见外面有小孩儿放鞭炮。那时候最盼望过年,因为能吃上一顿饺子、放个鞭炮,尤其是六七岁的孩子,玩心还很重。听着别人放炮,我心里直痒痒,偷偷找了个借口溜出去看别人放炮,结果被师傅逮个正着。师傅当时就急了,狠狠地拧了我嘴巴子,拧完他也心疼得直掉泪儿,跟我说‘孩子,过年正是咱们挣钱的时候,人家放完炮能回家吃饭,你去哪吃饭啊。咱们得在这时候练好功、练好新段子,年一过咱就得演出啊。’”听着虽然心酸,但正是这种“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苦练,造就了魏文亮扎实的相声基本功,被独具慧眼的相声大家武魁海相中,于1952年收为徒弟。

相声讲究创新,更讲究情义
在《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的舞台上,魏文亮作为点评专家,一直鼓励选手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说起创新,魏老当属相声创新“第一人”。
大家耳熟能详的魏文亮的代表作有《百花盛开》《要条件儿》《爱与美》等,可能很多年轻人不知道还有一个交响乐版的《卖布头》。魏老回忆起三十多年前这个传统与西洋的“嫁接”,眼中仍闪着“光”:“1984年,有一天牛万里给我打电话,说有个艺术上的想法,然后我就骑着自行车去他家了。到那以后,他告诉我想用交响乐来给我的相声伴奏,我一听这是好事。”不过,这次创新选择的不是相声中的“柳活儿”,而是中国传统相声的代表作《卖布头》。“《卖布头》是学小买卖的吆喝声,大部分人都是‘说’‘学’,我跟着节奏把吆喝声唱出来,味儿就出来”,说着,魏老打着拍子唱了起来:“您瞧瞧这块儿布,您看看这个色,可没有包边没有褶儿,没有一个窟窿眼儿……”听起来既有歌曲的美感,又不失相声的幽默。这个交响乐伴奏的《卖布头》在天津大礼堂首演时,一炮而红,特别惊艳。“现在有些年轻人说《卖布头》又拍桌子又喊,我说‘孩子,咱们是说相声,不是喊相声’,好多人一听都乐了”。
说了七十多年相声,让魏文亮深感自豪的是,这辈子他几乎没有中断过热爱的相声事业。“你知道我跟孟祥光是怎么‘搭伙’的吗?”魏文亮说,“上世纪七十年代组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因都对相声执著,我和孟祥光一拍即合成了搭档,他不但捧哏好,还会创作。”他们创作的相声《百花盛开》融合了评剧、河北梆子、二人转、皮影戏、豫剧、花腔女高音、新疆舞等十多种艺术形式,颇有创意,在全国电台播放后广受欢迎。提及老搭档孟祥光,魏文亮特别感慨:“我们合作了近二十年,一捧一逗、一写一修,脾气相投、配合也默契。后来老孟病倒在床上,心里还是放不下相声。我跟他说,‘你踏实养病,等好了咱哥俩接着说相声’。可惜,没有等到那一天……”
做公益,一直冲锋在最前线
在相声界,魏文亮热心公益是出了名的。让魏文亮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两次参加中央慰问团赴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演出。第一次是1965年赴云贵川慰问战斗在一线的铁道兵,历时近半年、走过万里长征三分之一的路程,魏文亮也被授予“五好战士”的称号。第二次则是1979年赴广西慰问解放军边防部队。“有位战士肚子被炮弹打穿,裹满了纱布,他想听相声,但医生担心他一笑伤口裂开,不让我们说,最后禁不住战士央求,医生让我们说一段不招笑的相声,最后我俩说的《反正话》,尽量不抖包袱,见小战士一直忍着笑,我俩倒哭了。”魏文亮回忆起这段往事,眼里泛着泪光:“还有一位小战士听我们说相声没听够,还想再听,我就答应他等我们慰问完别的部队回来,再给他说一段。没想到,等我们回来找他时,他却牺牲了……我跟孟祥光采了野花编成小花圈放到他坟前,对着刻有‘永垂不朽’和他名字的木牌说了一段《好连长》,我们第一次这样说相声,希望他能听见……”
除了在国内,魏文亮的公益脚步还迈出国门,到澳大利亚、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讲座、慈善募捐,致力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当年,在美国演出后,他将演出所得全部捐给了天津儿童福利院,而且他还是首位将慈善事业做到澳大利亚的中国艺术家。
12月1日,由天津市残疾人联合会、天津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主办,天津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本报联合承办的“相得益彰
声动津门”助残相声专场公益演出将在中国大戏院上演,一听说要为残疾人献爱心、送温暖,魏文亮表示绝对不能落下他,还要给观众们一个“惊喜”。到底是何惊喜?答案将在演出时揭晓。
本报记者 李新蕊 王新
(转载需注明摘自《天津广播电视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