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圆满收官姜昆:相声应是精神层面的“欢乐剂”

(2018-10-11 16:11:44)
 10月2日至9日,《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决赛在央视综艺频道CCTV-3播出,并于10月12日举行颁奖晚会。大赛不仅吸引了诸多相声、小品专业从业人员和各行各业喜剧爱好者的积极参与,经过八场比拼还涌现出大批“包袱儿”和笑料密集、反映百姓故事、聚焦社会热点问题的新作。中国曲协主席、本次大赛评委姜昆大赛间隙接受记者采访时对相声进行了深刻剖析,认为相声没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新时代相声的发展要有“三新”和“三敬”。
《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圆满收官姜昆:相声应是精神层面的“欢乐剂”

相声演员要有“三新”“三敬”
记者:本次大赛从启动到进入决赛,哪类题材或哪类气质的演员最容易吸引您?
姜昆:在《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中,我认为演员首先得有“三新”。第一,气质上得新。相声产生于市民阶层,街巷市井的气息总在我们相声的表演当中存在。侯宝林先生最早提出了“雅俗共赏”,现在随着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水平和知识层次的提高,这些市井气息的东西已经有了很大变化,这个时候就需要新风气、新精神面貌。第二,语言要新。诸如“你别挨骂了、没听说过、呸”等很多类似语言在过去的相声中是存在的,但我们新时代的相声演员一定要在自己的语境上有反映新时代的表达方式。第三,得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新东西。过去,我们表演老太太时,吧唧嘴、没有牙,但其实我们现在的老人家们都很注意保护牙齿,所以这种旧的表演程式应该逐渐消失。其次,相声演员要有“三敬”:对观众有敬爱之情、对舞台有敬畏之感、对艺术有敬业之恭。相声既然是语言的艺术,就应该经过千锤百炼,别当玩儿似的,觉得俩人耍贫嘴只要把人逗乐了就行,这其实是降低了标准。
相声不分“主流”“非主流”
记者:您之前说过相声不应该分“主流”或“非主流”,那您觉得中国相声应该肩负起怎样的时代责任?
姜昆:我从一开始就对主流、非主流这个提法有异议,我和师胜杰老师也交流探讨过这个问题,他明确表态,相声没有主流和非主流的分别。我们不能用这种提法来降低艺术的标准,艺术的标准只能有一个,是不能降低的,所以不能说主流的标准就高,非主流的就可以不高。
记者:现在的相声还能做到针砭时弊吗?相声创作的难点在哪里?
姜昆:说相声要做到针砭时弊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事情,但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现在相声创作中有一个误区就是一窝蜂地去找热点、找不足,看看老百姓对哪些东西不满意,就用相声语言来替群众“撒气”,这样虽满足一时的痛快,但缺乏对生活深刻的挖掘和思考。我认为现在的相声不应该是情绪上的“出气筒”,而应该是精神层面的“欢乐剂”。如今相声创作的难点在于作者没有耐性、不能耐得住长期深入生活的那种艰苦。过去我跟马季老师去深入生活,一去就是好几个月。所以,好的作品一定要静心创作,然后一遍遍拆解、辨析地打磨作品,这是应该下的功夫。
鼓励“公式相声”将文化底蕴转化到演出技巧中
记者:在人人都可以当段子手的网络时代,相声如何在保留原汁原味传统的基础上与今天的受众对接?
姜昆:如今,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很重要,网络段子应该引起我们文艺工作者的重视。我讨厌网上不负责任的胡说,但是我欣赏网友们充满智慧的语言和艺术灵感,所以希望年轻人成为我们传统优秀艺术的传播者。
记者:这次用公式说相声的上海交大李宏烨博士夫妇也入围决赛了,您对这种创新怎么看?
姜昆:现在是一个多元文化组成的社会,专业和业余没有明确的界限。上海交大这对博士夫妇从一开始说喜欢相声,我就表示过支持,而且他们还曾抱着孩子来到我的办公室请教各种问题。他们的作品我几乎都看过,相较于一般的作品,他们的相声在取材、构思上都有过人之处,但他们从热爱相声艺术到熟练地掌握相声艺术,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与此同时,他们两个人的相声还是很特别的现象,尤其需要我们业内人士的支持,鼓励他们将文化底蕴转化到实用的演出技巧之中。
相声的讽刺和歌颂功能并不矛盾
记者:相声的讽刺和歌颂矛盾吗?
姜昆:相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不应该将相声分为讽刺、歌颂两个类别。相声擅长讽刺,但歌颂也不能被偏废,相声艺术的功能应该是多方面的,既有娱乐的功能,也有教化的功能;既有普及知识的功能,也有展示技巧、才艺的功能;既能引发人联想和共鸣,也能让人感到欢愉,光强调讽刺就会走偏,就会影响相声艺术功能的丰富性。
记者:传统曲艺在今天仍有很大市场,不少年轻人也开始喜欢传统曲艺,您怎么看这一现象?
姜昆:感谢大家对相声艺术的热爱。曲艺界有一句老话——你一旦接触曲艺可能就会迷上它,一旦迷上它,你就可能会离不开它,一旦离不开它,你可能这辈子就会忠诚于它。我觉得这句话挺深刻的,传统优秀文化就是有如此大的魅力。                       本报记者  王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