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津美术馆、天津市城市规划学会、天津美术家协会、天津美术学院主办,天津市城市规划学会公共艺术委员会、天津美术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承办的“中国·天津市首届公共艺术大展”正在天津美术馆一楼展厅展出,展览的主题为“公共艺术唤起天津”,展出作品100余件,涵盖实验建筑、环境景观、装置与动态艺术、公共雕塑、公共壁画、新媒体艺术、乡村建设等类型,全方位深度探讨未来城市创新话题。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公共艺术成为一座城市在文化上的映射与表征,越来越紧密地联结并引领着未来城市发展脉络。活动总策展人、天津美协副主席景育民表示:“作为参与天津公共文化建设的大军,我们希望秉承‘领域、跨媒介、跨学科’的理念,突破领域、学科、类型之间的壁垒与束缚,重新构建一个共同的新语境、新标准,发出天津声音,表达天津态度。尽管我们刚刚起步,但是我们已经启航。”天津美术馆馆长马驰则表示,本次展览是天津美术馆本年度压力最大、构思最久、实施起来最复杂的一个展览,希望在城市建设中起到一定文化上的推动作用。

“中国·天津市首届公共艺术大展”以艺术与公众的对话,艺术与城市的对话,艺术与历史、当下与未来的对话为体系,力求全面激活天津城市厚积的文脉基因,实验性重组文化艺术资源,打破城市空间的场域界限,实现全城文化联动,并将学术关注视角引入社区、公众生活、乡村文化建设等当下热题,由点及面,实现“实体空间”转化升级为“文化场域”的公共性整体建构。
在展览的乡村建设板块中,观众可以看到满满一面墙、形状各异的石头,它们都来自西井峪村。“西井峪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发起人李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西井峪计划源于乡愁的情怀、乡建的初心,“西井峪村是天津市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庄因石而建,因石而兴。做这样一个三年计划,就是播下一颗种子,让它生根发芽,希望让老百姓找回乡村文化自信,改变传统村落保护观念,改变乡村产业单一粗犷的发展方式。城市源于乡村,每个乡村都是我们的故乡,我们希望更多人参与到乡村建设中”。
据悉,“中国·天津市首届公共艺术大展”将持续至10月15日,展览期间还有学术研讨会、系列讲座和“启航未来——公共雕塑体验工坊”等系列活动,让广大市民参与到公共艺术的欣赏与创作中,拉近市民与公共艺术、城市文化的距离。
本报记者 李新蕊 文/摄
(转载需注明摘自《天津广播电视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