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魏文华因病医治无效,在津逝世,享年81岁。魏文华1937年生于曲艺世家,幼年即随父母演出。她1947年拜师张文斌,学演《六口人儿》等传统段子;1952年拜师武魁海,学演的段子有《八扇屏》《富贵图》《暗八扇》等;1965年拜师关学曾学习北京琴书,学演的曲目有《包状元招亲》《杨八姐游春》《鞭打芦花》《洗油澡》等。魏文华的嗓音条件优越,表演风格独特,台风大气潇洒、节目不落俗套,为女相声演员开一代新风,她的《学评戏》《黄梅戏》《学梆子》《学大鼓》《黄鹤楼》及《对坐数来宝》等节目久演不衰,深受观众喜爱。

惊闻魏文华先生逝世噩耗,天津广播电视台文艺广播(FM104.6)《每日相声》节目特别制作播出了“魏文华先生纪念专辑”,天津广播电视台文艺频道《相声大会》也将于本周六(8月11日)21:10播出魏文华先生纪念专辑,共收录她生前在《相声大会》录制的5段完整相声作品,其中有与王文林合说的《捉放曹》、与冯阳合说的《学评戏》、与张尧合说的《洋药方》、与刘涛合说的《杂学唱》,以及与弟弟魏文亮合说的《黄鹤楼》。天津广播电视台文艺频道《鱼龙百戏》制片人宋东,天津广播电视台文艺频道《相声大会》主编刘佳,天津广播电视台文艺广播戏曲曲艺部主任、高级编辑、《每日相声》《相声大会》领办人梁文逸在整理魏文华先生的影音资料的间隙,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讲述了魏文华先生多年来与广播电视的不解之缘,为大家还原了一个一生奉献相声事业、热爱生活、不忘传承、提携新人的老艺术家形象。
“花样奶奶”爱生活、爱舞台
“我们娘俩见面聊天的‘暗号’是‘宋导,我这回做头发花了25块钱!’然后老太太可爱地一笑。魏老是那种一上台就立刻生龙活虎的人,说话幽默,大家喜爱她、尊重她是因为她身上有股劲头,无论对家人、观众、学生、朋友还是晚辈,总让人感受到温暖和乐观。”宋东在听到魏老去世的消息时,连夜写了一篇回忆文章悼念。
梁文逸说:“我认识魏文华先生大约20多年了,最初的印象是为保留一批经典节目,在天津音像馆录制传统相声,魏先生穿着一身优雅的旗袍走上舞台,摇曳生姿。后来和魏老师熟悉了,她告诉我,那件旗袍是天津时调表演艺术家王毓宝送给她的,为了让她录像上镜漂亮,给观众留下美好的形象。”
在刘佳眼中,魏文华是位慈爱的奶奶、有一颗少女心的可爱老太太,“我们都称她‘花样奶奶’,因为她特别慈爱而且经历太丰富了,她说相声、教书、唱北京琴书,她心态年轻、生活多姿多彩。每次录制前见面,她都乐呵呵地问我,‘你看我这发型怎么样?为了这次上台,我新烫的头发’‘我新做了一件衣服,翠绿色的……’魏奶奶对上台特别上心”。
不但要给观众留下美好的外在形象,魏文华先生对节目内容也丝毫不马虎。梁文逸回忆起2007年冬天,北方五省市在石家庄录制2008年春晚特别节目——曲艺晚会时的情景,“魏文华先生一到石家庄,被众多同行、弟子围绕,但她丝毫没有浮躁,她把搭档王斌请到房间,扎扎实实地对起了活(排练节目),尽管这段《杂学唱》是她表演了几十年的拿手节目,但她也一点不含糊,认认真真、从头到尾排演了好几遍,直到顺顺当当,能够保证演出质量才休息。次日演出果然非常红火,魏老师表演沉稳、学唱有味道,不仅令同台的演员佩服,也令来自各地的主持人们由衷仰慕,很多人私下找到魏老师向她学唱”。

愣闯到后台拜师关学曾
很多人知道魏文华是相声演员,但很少有人知道,魏文华还学过北京琴书,是一位优秀的北京琴书演员。据梁文逸介绍,今年3月,魏文华最后一次参加天津文艺广播《相声大会》录制时,讲述了她1965年拜师关学曾的往事。“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舆论说女演员不适合说相声,很多女相声演员改行进了工厂,魏文华压力很大。她想,自己的母亲魏墨香是天津时调演员,自己又有嗓子,要不就改唱大鼓?丈夫刘文亨建议她学北京琴书。那时候她在天津自学,已经正式唱了北京琴书,这时候正巧关学曾来天津演出,她就直接‘闯’到后台拜访关先生,把自己不能说相声、改唱北京琴书的情况一说,关先生说:‘你唱几句我听听。’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魏文华就唱了起来,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关先生一听‘是味儿’,就点头了:‘我收你了!’这就是他们爷儿俩的一段缘分。”2010年6月14日非遗专场在中国大戏院举行,魏文华唱《鞭打芦花》返《长寿村》,梁文逸前去录制,并在当年的《曲苑大观》播出。
姐弟俩成“最佳搭档”
采访中,刘佳翻开魏文华先生的自传书《艺文芳华:魏文华的故事》,开篇就是2016年初冬在天津老城厢广东会馆录制《相声大会》的一幕幕,“那次录制后,我们就开始酝酿《最佳女搭档》那期选题了”。刘佳说,魏老师多次参与《相声大会》的录制,但和弟弟魏文亮一直没有在节目中同台过,于是他们就策划起姐弟俩的这次“牵手”。“2017年我们找到魏文亮先生,他希望多复排传统作品,魏文亮先生的夫人刘婉华女士提出了给魏家姐弟组‘最佳搭档’的创意。”据刘佳介绍,这期《最佳女搭档》节目中,魏文华和弟弟魏文亮表演的是《黄鹤楼》。“去年12月录制前,魏奶奶说他们多年没使这个活了,姐俩儿得好好对一对词儿。其实魏奶奶这是谦虚、严谨,这些传统活都在他们心里呢”。从儿时牵手上台,到不久前的最后一次搭档,姐弟俩凭借精湛的技艺赢得满堂欢笑,这一路走来竟有七十余载。《最佳女搭档》这期节目首播是在今年3月,如今,欢乐犹在,斯人已去。
提携新人 亲身示范
在宋东的记忆里,魏文华对于节目录制邀约从未犹豫过半分,“她总说自己没什么本事,唯一能做的就是传承曲艺事业,哪个学生、晚辈需要帮忙了,只要体力跟得上,她二话不说绝对挺身而出,一些公益的活动通知她晚了都不行,只要是曲艺的事她一定尽己所能、不遗余力”。今年5月,魏文华最后一次录制《鱼龙百戏》“人才计划”升级赛仍旧是为了选人才,当时本报记者作为媒体评审也在场。“其实这个节目不一定非要魏老助演,但她得知可以帮到学生,就义务上阵,坚持要来。因为节目是全新的,她需要背大段的台词,加上现场多次走台、重录,天气很热又很辛苦,她都坚持了下来。不管什么演出,她随时随地‘溜活’,保持思路清晰,特别敬业”。
在提携后辈上,魏文华尽心尽力,毫无保留,并留下数部佳作,其中包括与冯阳合作的《学评戏》、与张尧合作的《洋药方》等。回忆起与魏文华的这次合作,青年相声演员冯阳坦言被老艺术家对相声事业的执著所感动,“接到天津广播电视台文艺频道《相声大会》节目邀约,我就和魏先生商量,咱娘俩说一段《学评戏》怎么样,老太太立刻就答应了”。因为许久没有演出过这部作品,两个人就在一起反复打磨,一字一句地对词。冯阳说:“这个节目按照原来传统的演法是逗哏演员既要介绍剧情又要唱,但是魏先生为了突出我,就把介绍剧情的部分交给我了,她只负责唱。”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相声大会》录制当天,节目获得了满堂彩,不仅受到了观众欢迎,就连坐在台下的知名相声演员何云伟在演出后也跑到后台向魏先生请教。冯阳回忆说,“云伟跟老太太说‘刚才您演的这段《学评戏》有些地方我不太明白,您能给我说说吗?’就这样,魏先生又单独给何云伟讲了起来。她对我们后辈相声演员一直都是倾囊相授,不管谁去请教问题,她都会耐心解答”。
支持公益从不推脱
宋东说,魏文华不仅身体力行传承曲艺事业,更对台下的公益活动来者不拒。“2015年,津门首家戏曲曲艺公益平台老魏茶舍成立,所有活动魏老逢请必到,从不计报酬,一直在强调‘我能出的力你们就一定告诉我,别嫌我岁数大’。”宋东说,魏文华在曲艺沙龙中多次分享弘扬传统文化的经历,希望让年轻人能欣赏到真正的传统文化艺术,在传统文化精品中汲取营养。去年9月30日,和平相声俱乐部成立时,魏文华也到场支持,因为她看重的是公益,是为老百姓免费说相声、送欢笑。
2016年10月,本报联手天津广电网络、老魏茶舍共同发起拍摄公益画册《师徒情深话传承》活动,为曲艺表演艺术家和他们的弟子留下珍贵的图片资料。当时魏文华先生二话不说,不但带徒弟李蕾参加活动,还提出了不少建议。在拍摄现场,她给化妆师讲段子、给徒弟搭配服饰出主意、给工作人员现场“砸挂”“抖包袱儿”……只要有她在,周围一定是热热闹闹、欢声笑语。
采访最后,宋东感慨地表示自己记不清和魏文华合过多少影,以前魏文华爱开玩笑说自己存在感不强,别人提起她总爱称呼她是“刘文亨的爱人、魏文亮的姐姐”,“其实魏老在大家心中地位很高,只不过她自己很谦虚,为人谦和,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对艺术的执著、对后辈的提携留在了荧屏上、电波中,看在观众眼里、记在我们心中,值得我们大家终身学习”。
本报记者 王新
赵晓颖
(转载需注明摘自《天津广播电视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