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津市文明办、市教委、团市委、市妇联、市关工委、天津广播电视台等联合主办,天津市文广局、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支持,天津海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天津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等协办的天津市第三届“少儿学国学诵经典才艺展示大型公益活动”在历时近四个多月的初赛、复赛、半决赛后,终于进入了总决赛的比拼环节。7月10日,天津有线导视频道全程摄录了总决赛的精彩节目,将少儿学国学的朝气与风貌通过镜头传达出来,发挥媒体优势,将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生动立体地展示给广大市民。

弘扬国学
营造传统学习氛围
中华文化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更是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智慧精髓。“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也是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从儿童乃至青少年抓起,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给予最得当的引导和培育正是教育的本质,也是“学国学诵经典”活动创办的初衷。“活动创办三年以来,从第一年只有一万人参加,发展到第二年有八万人参加,再到今年有十几万人参与,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学国学的大军中来,这个氛围特别好。”活动主办方、海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一系列选拔和考核,共有24个团体和24名个人进入总决赛,在舞台上,他们以诗会友、以舞传情、以文达意,将国学的魅力全方位展示给大家。”

发挥所长
体现经典润物无声
活动自今年2月份启动,一直持续到7月中旬,通过在幼儿园、小学及中学广泛开展不同层次的以学诵经典为内容的特色活动,调动了少儿学习国学文化的积极性。天津有线导视频道派出专门的精英团队深入校园、走进课堂,用镜头记录国学对于学生身心成长的影响。“用镜头去捕捉真实的教育样态,呈现出孩子在学习中的闪光点,把静态的教学立体化为动态的视频,家长、老师、孩子都可以看到,然后通过答题送福利的方式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国学经典。这样收录、播放,一进一出,就将国学润物无声的魅力播撒到了更多的领域,从而影响到更多受众。”
记者在总决赛现场看到,《三字经》《满江红》《弟子规》《千字文》《童趣》《论语》《陋室铭》《道德经》……经典被创新演绎。个人念白、配乐书画、伴舞吟诵……选手们有的将课堂搬到舞台,模拟教学,呈现国学之美;有的把文化进行对比,一动一静分别展示,彰显国学之融。镜头里,无论是团体还是个人,从精心设计的舞蹈、抑扬顿挫的诵读中,可以看到每一个稚气未脱的面孔都写满对国学的热情。孩子们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大声地表达出来,陶冶于其中、享受于其中。

媒体嫁接
推动社会人文建设
学习传统文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如何将学习变得更有趣、将传承变得可持续、让影响铺陈得更广泛则是关键。这其中,电视媒体绝对是最佳传播媒介。“看到孩子们一年年地成长,看到国学经典一年年被传承和创新演绎,我非常感慨。这种搭建舞台、将传统教育与现代手段相结合,并连续三年逐渐扩大影响的活动,天津走在了全国前列。”连续做了三届“学国学诵经典”活动评委的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客座教授、当代著名文化学者普颖华女士强调了电视媒体介入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同为三届评委的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汉学研究院院长、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总课题组执行主任张健也对活动的形式给予了高度评价:“相比往年,今年的形式更丰富,孩子们在读音、韵律、艺术表现方式等方面下足了功夫,我身边的人也通过观看电视节目慢慢了解到我们所做的活动。”此外,对于一路陪伴孩子学习、排练的家长来说,能让孩子的才艺在舞台展示、在电视上呈现,是全家最为关注的一件事儿,“他以前回家就想玩游戏,现在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排练节目,对着镜子练背诵。通过这个活动,我观察他在为人处世、人格情操上的确得到了提升,能见证学有所用,让我们很欣慰。”
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走进孩子的日常生活,每一个孩子都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主办方为孩子们搭建平台、用镜头呈现,分享“学国学诵经典”成果,使得“学国学诵经典”成为一个弘扬传统文化的品牌。在这个过程中,电视媒体、新媒体等也彰显出各自的社会责任,不断为弘扬传统文化开辟新窗口、探索新道路。
■本报记者 赵晓颖 文/摄
(转载需注明摘自《天津广播电视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