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方颗粒是近些年来对中药制备的一次革新,作为一种新的独立剂型品种,它确实具有质量稳定、安全快捷、方便卫生等优势。目前,在临床上与饮片保持各自的应用人群和范围。为了便于大家了解和安全使用这类药物,下面简要介绍一下中药配方颗粒。

1.中药配方颗粒是如何生产的?
中药配方颗粒和传统汤剂煎煮方法相似,是在继承传统汤剂煎煮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生产。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是依据中药汤剂的煎煮要求,根据不同品种分别制定生产工艺规程,其基本工艺路线是:优选中药材,炮制加工、提取、浓缩,干燥、制粒、包装、检验。比如,中药配方颗粒的提取工艺是按照传统汤剂的煎药的要求,如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次数、先煎、后下、包煎、烊化、溶化、另煎、冲服等。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优化不同中药品种的提取技术参数。对于传统药材粉末入药的品种,采用超微粉碎技术,使植物细胞破壁,快速发挥药效。
2.
中药配方颗粒分煎冲服与中药饮片共煎成份有区别吗?疗效比较如何?
绝大部分方剂两者在外观、口感上没有太大区别。饮片“单煎”后混合和“混煎”这两种形式的化学成份和药效究竟有无差别或有多大的差别,目前还尚未做出全面的定论,但我们不妨从中药传统制剂工艺来理解:自古中药有丸、散、膏、丹、汤剂等多种剂型,其中丹、丸、散剂型都不是中药共煎剂型,现代医生用这些丸、散剂基本方辩证加减,组成汤剂应用而已。中药饮片放在一起混煎,有些药物成份相互之间会产生作用,但多数是酸、碱性成份的相互反应。这种化学反应是一个复杂过程,需要具备温度、压力、时间、催化剂等条件,所以,在单纯的水煎煮条件下,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及对疗效的影响,没有足够的试验和临床证据验证。
3.
中药配方颗粒比中药饮片贵多少?
中药配方颗粒价格制定受原材料的价格和生产工艺的影响,按规格折算后,配方颗粒比饮片的价格约高出30~40%左右。生产配方颗粒的原料全部采用符合药典标准的中药饮片,再经过一系列的工业化生产过程和全过程质量控制,因此,中药配方颗粒的价格在一定范围内高出饮片是正常的。一般来说,同一类的药物,如花类、根类,生产工艺条件相似,费用相差不多。同样规格饮片单价较低时,附带加工费用,则成品与原料的价格增幅就高的多了。
4.
小袋装产品的规格是如何确定的?
中药配方颗粒的产品规格是指:每袋装的*克颗粒相当于*克中药饮片。基于临床传统方剂的常规用法,每个品种都有相对固定的规格,开具处方时可成倍数加量。过小剂量的包装以及规格过多,生产工艺流程无法满足,也会增加成本,给调剂、划价和管理系统带来极大不便,容易出现差错。
5.
中药配方颗粒有无添加辅料?糖尿病人可以服用吗?
通常,中药配方颗粒为“原汁原味”中药配方颗粒,一般不添加任何辅料。仅有个别药物的赋形剂中少量含糖,经由医生开具处方加减,糖尿病人可放心使用。
6.
中药配方颗粒冲服要注意哪些问题?
冲服方法:将医生所开一剂药中的每一小袋药沿预留的切口撕开,倒入同一杯中,先用少量开水(90~100℃)湿润,再倒入足量开水(250毫升),搅拌30秒~1分钟至充分溶解,药液放凉或温热,分早晚两次服用。晚上服用时可加一些热水兑热或加热。部分贵重生药经超微粉碎入药,不能溶解的,可以摇匀后服用。
7.
中药配方颗粒的有效期是如何制定的?
中药配方颗粒有效期一般为三年。药品稳定性包括物理稳定性(引湿性、颗粒粘结、变色、溶化性)、微生物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氧化、水解、还原、光解)三个方面。有效期则是通过对中药配方颗粒产品进行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加速试验的考察,然后再进行室温留样考察等一系列步骤制订的。
8.
中药配方颗粒是否可用于灌肠和外用?
中药配方颗粒根据中药饮片的特性进行加工生产,保持了中药饮片的药性药味,替代饮片供临床配方使用。主要是内服用药,外用药较少。一般来说,绝大多数外用药是不能用于内服的,而内服药完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作外用,中药配方颗粒是在十万级洁净区的净化环境中生产制造的,其卫生标准完全符合《中国药典》口服制剂标准,灌肠、外敷、外冼都可应用。
9.
为什么有些配方颗粒冲服会出现不溶解或难溶解现象?
配方颗粒在冲服时有些品种会出现不溶解或部分不溶解,或溶解较慢。出现上述现象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颗粒本身是由药材微粉化后制成,冲服时类似于散剂,有不溶解、沉淀现象。如:川贝母、天麻、全蝎、蜈蚣、沉香、西洋参、三七等。另一方面,有些籽仁、根类产品,冲服时出现混浊或有絮状物,尤其在药液放冷后比较明显,这是由于这类药物含有的一些物质,在温度较高的药液里溶解,在温度较低的药液里凝聚所致。这类产品有:车前子、菟丝子、法半夏等。难溶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冲服方法不当造成,如水温低、搅拌不充分等,患者经常反映的“不溶”多指这一类。上述情况可以放心服用。但如果药粉在包装袋中已结成块,说明药物受潮或变质,则不能继续使用了。
10.
为什么极个别患者服用配方颗粒后会出现“上火”现象?
所谓“上火”现象是指有的患者服用中药后出现咽喉干燥不适或疼痛症状。出现该症状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患者本身是阴虚火旺体质,在服用一些温热性药物后,会出现“上火”。(2)在中药配方颗粒生产过程中要经过喷雾干燥等物料受热工序,按中医的说法,经煎炸、烘烤后的物品,其性偏燥,有极少的人服用后会出现“上火”。(3)再有是地域的影响,这种现象主要在广东、广西、香港等南方地区更为明显。在临床上,医生应视具体情况进行药味的调整,上火现象很快会消失。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
宋晓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