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非遗课程进校园  文化传承 人人有责

(2017-03-23 15:47:36)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进学校

分类: 娱乐前沿

       为在青年人群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推动文化强民、文化乐民、文化安民,促进非遗与现代教育的深度融合,日前,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与南开大学签署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传承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推出“非遗公选课”,首期课程便由中央美术学院非遗研究中心主任、剪纸名家乔晓光教授开讲。

非遗课程进校园 <wbr> <wbr>文化传承 <wbr>人人有责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了人类文明的技术思想和实践经验,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精湛的部分,饱含了中国人的记忆与技艺,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和梦想。“在天津南开大学开设非遗类课程,在全国来讲是一个开创性的举措,融合大学里更多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去做传承保护的事情,不仅是对中国也是对全人类的贡献。”乔晓光不仅从历史的角度追溯了大量濒危传统文化亟待保护的重要性,还站在全人类文明和文化的角度,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文化就是活着的实体,文明也并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那些,而是遍布在我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是文化和人才的输出重地,从高校做起,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非遗保护中来,使其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人的使命。”

      在首期公选课上,记者看到,大学学生、热心市民等都踊跃地来参与实践,在课堂上一边听一边动手,跟着老师一起实践操作剪纸技艺,感受着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据悉,未来还会有古琴、法鼓、高跷、年画、四时节令、茶、香与花、传统武术、古书画装裱修复、青铜器修复及复制、蓝染等多门非遗课程和大家见面,并以课程互动的形式吸引大家去了解并产生兴趣,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的非遗,并身体力行地去保护和传承。

本报记者  赵晓颖 /

(转载需注明摘自《天津广播电视报》)   

 

     非遗课程进校园 <wbr> <wbr>文化传承 <wbr>人人有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