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天津广播电视报
天津广播电视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2,731
  • 关注人气:1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业界精英“把脉”国产剧

(2017-03-02 15:55:52)
标签:

ip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王中磊

国产剧

分类: 娱乐前沿

       IP“药效”失灵了吗?明星片酬涨到了什么水准?快餐化的制作在透支信用?如何整治抄袭之风?电视剧收视人群怎样划分?未来将会出现哪些新剧型?来到2017上海电视剧制播年会,且听——业界精英“把脉”国产剧。

业界精英“把脉”国产剧
      电视剧行业一年一度的盛会——2017上海电视剧制播年会日前举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关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广电系统、电视台、500多家影视公司的千余名嘉宾出席了本次盛会。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郑维东,SMG影视剧中心主任王磊卿,著名导演郭靖宇、刘江,金牌制作人侯鸿亮,慈文传媒集团董事长马中骏,新丽传媒副总裁黄澜,华谊兄弟CEO王中磊,新锐编剧袁子弹以及清华大学教授尹鸿等行业精英齐聚一堂,在主题演讲环节和电视剧产业论坛上,就IP“药效”失灵、明星片酬高涨、抄袭之风如何遏制、快餐化的制作、收视人群的划分等话题展开讨论,2017国产剧的走向也能从这里窥见一斑。

高片酬遏制了国产剧的“喉咙”

      SMG影视剧中心主任王磊卿把中国电视剧未来发展的过程,比作一次攀越珠峰的过程,首先要过的是缺氧这一关,而高片酬正如“缺氧”一般遏制了国产剧的“喉咙”。“2016年最飞涨的不是房价而是明星的片酬。去年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所有一线和二线演员的片酬增长了将近250%,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字!在一些高流量偶像IP剧的投入方面,演员片酬占到整个制作成本的75%。高片酬产生的后果会是什么样呢?可以看一下2016年所采购2017年的电视剧,出现了非常多的超天价,电视平台的价格超过600万,网络平台的价格超过1000万,而最新信息显示,又有一部网络剧的采购价格达到1200万!销售价格节节攀升,其实是平台的广告收入和采购价格的严重倒挂。

业界精英“把脉”国产剧
IP“药效”还灵不灵?

      从去年暑假开始,一些IP项目在卫视平台上收视口碑相继败北,2017年第一季度,各大视频网站的大IP网剧几乎全军覆没。被大家奉为“灵丹妙药”的IP为什么会“药效”失灵呢?王磊卿总结了三个原因:“大IP主要来源于网络小说,高度商业化写作的网络小说本身就有类型化、模式化的先天不足;网络写作软件的出现,又引发了各种撞梗、融梗的后天缺陷,雷同不绝。制作公司选择购买IP时,集中在仙侠、宫斗、女强等几个门类,人为造成‘拥堵’和‘撞车’;部分IP孵化团队思维固化,转化率低下,功夫只在表面,IP变成了PPT工程。”王磊卿大胆预言,随着IP的过度开发,IP改编剧带来的新鲜度也会进入半衰期,更多的IP泡沫将被市场挤破。

      著名导演刘江也表示,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浪淘沙,尘埃落定之后,真实的东西就会露出来。IP热也是一时的一种反应,还是会回归理性的。慈文传媒集团董事长马中骏分析说:“在IP热的时候,大家一窝蜂地追IP,所以就会产生泡沫,但实际上不是所有影视文学作品都具有IP价值,适合影视改编的品牌或文学作品才具有IP价值。细想起来,这类作品其实并不多,相当多是冒牌的,这需要有一个区分。”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则觉得,IP确实跟用户有亲和力、更容易跟观众沟通等先天优势,“但以为拿到IP就抱上‘金罐子’,还有拿IP配一点小鲜肉、加一个狗血制作,就认为这个剧会横行天下了,都是错误的。IP要找到转化的基础认真去做,其实任何一个IP改编都是重新创作,没有这个创作过程是做不出成功IP剧的。”

抄袭之风如何遏制

      说起IP中的抄袭,王磊卿提到一个词“融梗”,“我本来不懂什么是‘融梗’,后来有朋友告诉我,似抄非抄就叫‘融梗’。”而在论坛中,著名导演郭靖宇也直言,当前IP剧最大的问题是抄袭,“影视创作中借鉴是可以的,借鉴不属于违反知识产权保护法的范畴,但是如果能确认他就是抄袭的怎么办?所谓的IP,如果真的是大IP的话,在网络文学过程当中,已经在网上放了很久了,到底是不是抄袭剧,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公司为什么花几亿去投?这就出现问题了。所以有些IP剧出来,我有时候确实没有办法判断,因为不知道未来播出以后法院会不会判抄袭。应当大IP在开拍之前,先有人断定它是不是抄袭了,才可以拍。记得我20年前刚入行时,所有打官司的剧是不允许发行的,但是今年那么多人明明打官司,但还是叱咤风云。管理部门应该想想办法,否则将来都是抄的,行业人会被贻笑大方的。”

业界精英“把脉”国产剧
从文字到影像,最核心的是编剧

      在论坛上,业界“大佬”纷纷谈起了IP改编的环节,并指出了其中重要的一环——编剧。华谊兄弟CEO王中磊说,目前收视靠前的电视剧很多是IP改编的,只是我们对它不满意,觉得改编得不够好。这个过程有很多状况,优秀的创作队伍和对影视改变的专业属性可能变得更重要了。金牌制作人侯鸿亮表示,现在出现的问题是大家只求IP的量是不是够多,而不看改编;看明星牌子是不是够大,而不看适不适合这个人物,这是行业内的通病。“现在很多IP是可以刷出来的,很多影视公司看到IP网络排在第几名,而不读这个IP的内容,这也是一个问题。从文字到影像,最核心的不是在IP上,而是在编剧上。没有一个好的剧本,后面的一切东西都白费。好的编剧可以原创,可以在一定基础上进行改编,但是一个好的IP,再好也不可能拿着它直接影视化,所以大家真的不要买椟还珠,把重点给忽视了。”

      马中骏在发言中也一再强调改编者的能力,“改编者拥有的技术条件,还有他是不是那么急功近利去做好IP的转化,我觉得是最重要的环节。有时候一个特别大的IP、特别优秀的文学作品,结果改出来不是那么回事;而有一些网文并没有那么大影响力,结果制作得好是特别现象级的影视作品。所以相当多的功夫在于制作的编导主创团队,这是IP能否成功的关键。”作为去年高口碑热剧《欢乐颂》的编剧,袁子弹也表示,网文水平参差不齐,但并不是越大的、越热的IP就越适合影视化。在她看来,有两部IP剧反而是给IP加分了,一部是《琅琊榜》,另一部是《甄嬛传》。

观众审美提升促进制作水准

      现在,电视剧在播出的时候,制作单位、电视台都特别有压力,“因为我们发觉现在电视观众的欣赏水平是天天向上的,每个人都火眼金睛。他们懂得哪部IP剧中有抄袭,哪部IP剧中有‘融梗’,哪些是‘倒模式表演’,还学会通过截频方式逐桢分析‘抠像式后期’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就连男女主角表演的时候,观众也能分辨出镜头另一边的明星是真人还是替身。当观众审美不断提高后,我们发觉我们制作单位、制作能力、制作水平有很多时候还停留在‘快餐’的水平上,剧本还处于模块式。行业内有很多剧组拿着八集、十集剧本开拍的情况屡见不鲜;有大导演挂着名,结果找他十八代徒子徒孙当导演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有大牌主演一周内同时开拍三部大戏,到周日还休息一天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紧张的后期制作引发一连串吐槽也是屡见不鲜。这些快餐式的制作理念和方式,正在不断消耗我们对观众、对中国电视剧的信用和口碑。”王磊卿说,观众的电视剧审美水平提高,一定会倒逼制作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同时,王磊卿还呼吁,不要照抄海外电视剧模式,要多参照一些海外优秀电视制作公司的制作流程和模式,希望能够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电视剧制作全流程的ISO900技术标准,把专业制胜、工匠制胜放在首位。

业界精英“把脉”国产剧
经典好剧跨越受众年龄

      被调侃有着“广泛中老年观众群基础”的导演郭靖宇,因为刚刚翻拍2017年版《射雕英雄传》而对电视剧收视人群的划分深有体会,“不要低估中国的少年,很多年轻人看这部翻拍的《射雕》,他们认真地写影评,认真地给我留言,谈的不是主角多帅,而是对剧中传达的价值观、爱情观的体会。所以我们不用专门去想他们偏爱什么而去迎合,未来的年轻人更容易获取正能量,更容易在好的故事、好的精神中找到诉求。”导演刘江则用“炒菜”做比喻,“拍电视剧跟炒菜一样,因为要招揽顾客可能需要很多花样,但最终好内容、好故事才是坚守的底线。”

      不管是网络平台,还是传统的卫视平台,年轻观众已经成为主力军,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面对挑剔又新潮的90后、00后,制作团队该如何改变策略,使出大招?在新丽传媒副总裁黄澜看来,心态转变特别重要,“首先要理解他们的特点、特性,同时在尊重他们特性的过程中,不要忘记他们的共性需求是什么。但基本人性需要大家其实是一样的,比如成长、梦想、期待平等尊重的交流等。”作为“国剧良心团队”领航人的侯鸿亮也表示:“韩剧、日剧火了我曾去研究,包括好莱坞的作品,我发现其实创作实质都是一样的,只是影像、台词上做一些改变。拍电视剧并不是说今天我们要服务老年观众,明天就要转向喜欢‘小鲜肉’的观众,要有感而发,做出来的才是真正的好东西。”

2017观众究竟需要怎样的剧?

      无论是什么题材的剧,都必须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审美,从而弘扬中国精神。“就拿热播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来说,其实仙侠剧的收视高点,并不是依靠激光特效的神仙打架,也不是四海八荒的权利游戏,而是能给观众带来善与恶、爱与恨的人性情感的集结。只有真正的好故事,真情感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真正是收视的高点。”王磊卿说,经过一年的优胜劣汰后,有些剧慢慢在走下坡路,但也有新剧型将在2017年成长起来,比如传统文学将以其故事质感、人性深度重新回到影视版权改编的风口浪尖;再有就是国际视野剧,将延伸温暖现实题材的新方向,其中包括讲述当代年轻人在海外留学的生活剧、涉外职场剧,还有海外反恐、反恐追讨等特殊品项类型剧。

本报记者 王新

(转载需注明摘自《天津广播电视报》)   

 

     业界精英“把脉”国产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