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不知道的《“狂人”记》

标签:
舞蹈《“狂人”记》 |
分类: 娱乐前沿 |
除了观众能感受到的传统艺术元素,《“狂人”记》还加入了全体演职人员的很多巧思,尤其在道具设计方面。戏中最重要的三个面具——鹿面、鬼脸、兔相内涵丰富,“面具的灵感来自傩面,比如戏中的鹿面,表面上看起来是鹿,但结合了马的脸、蝙蝠的鼻子、牛的耳朵;兔相融入了蛤蟆、兔爷、布老虎等元素,这些面具其实有点像图腾,又像人生百态。”这部戏剧对于舞台的精心设计远不止此,还有很多观众不曾发现的东西,“舞蹈编导在傩舞中加入了西藏金刚舞,演员肢体的灵感来源于日本古典戏剧的狂言,不设观众席,让观众自由走动,营造一种围观和被围观的感觉,彻底摧毁第四堵墙,演绎全新的观演关系,这些混搭的艺术形式让整部戏更加完整。”曹菁在揭秘了这部戏剧背后细节时还表示,“我最想感谢我的演员们,因为我要求很严格,他们每个动作无论是站立、坐下,都要流畅。像戏中狂人妻从侧卧到举伞站起的动作,她不能用手撑地,而是借助腹部力量将整个人拉起来,看似简单,我们练了两个小时才做到完美。”
在《“狂人”记》首演之后,曹菁感叹不见观众永远不会发现有太多不完美,对于目前比较萧条的话剧市场,她乐观地表示,“这些都不重要,戏剧是我的信仰,只要我还做得起、饿不死,就会一直坚持下去。”《“狂人”记》也将在接下来的演出行程中断完善,给观众呈现最完美的一面。
■本报记者 李新蕊 文/摄
(转载需注明摘自《天津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