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师徒情深”公益人像拍摄近尾声  听名家讲述传承那些事儿

(2016-10-06 17:41:35)
标签:

师徒情深

分类: 娱乐前沿

    由天津广电网络、《天津广播电视报》携手天津著名传统文化公益平台老魏茶舍以及美域文化、惟川摄影工作室等单位共同发起的“师徒情深(曲艺篇)”大型公益活动的拍摄已近尾声。经过一个多月紧锣密鼓的拍摄,相继完成了相声名家田立禾、尹笑声、李伯祥、王佩元、魏文华、佟有为、马树春、张文霞、刘俊杰、赵津生,雷琴演奏家宋东安,京韵大鼓名家刘春爱,单弦名家刘秀梅,古彩戏法名家肖桂森等本人肖像及师徒合影的拍摄,后续还会有相声名家杨志刚、西河大鼓名家陈凤芸、京韵大鼓名家杨凤杰等人参与到活动中来。拍摄过程中,本报记者追随各位名家,聆听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师徒轶事,见证了他们一辈辈朴素又深刻的师徒情谊。

“师徒情深”公益人像拍摄近尾声 <wbr> <wbr>听名家讲述传承那些事儿
    李伯祥:传道要正

      对于参与此次公益活动的拍摄,李伯祥一直非常重视,不仅因为他热衷公益事业,更因为这是一个将传承贯穿到底的活动,“从我师父赵佩茹到我,再到我的徒弟们,要说有什么经久不变的,那一定是师徒情谊,做这么一个可以帮助梳理并留存这些宝贵资料的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

      成为相声名家赵佩茹的大弟子,李伯祥是被父亲李洁尘“指腹为徒”的,由于当年李洁尘和赵佩茹关系好,李伯祥刚出生就被父亲“推荐”给了赵佩茹,“这孩子将来做别的就算了,要是说相声就做你的徒弟了!”如此一来,便开启了李伯祥和赵佩茹二十多年的师徒渊源。

      由于出身相声家庭,李伯祥学艺的直接途径是耳濡目染,而在当时文化知识水平有限的情况下,赵佩茹要求李伯祥最多的就是学文化,然后再将段子和技巧口传心授给他。“老师平时很严肃,但绝不等于不幽默。你在台上说,他在台下很仔细地听,包袱儿和包袱儿间要有层次感,杜绝糊涂相声,他绝不许我们胡说八道。”

      在李伯祥的眼里,赵佩茹传授之道的中心就是一个“正”字,“中国人讲究忠厚礼义信,老师教我们要做忠厚的人,做有意义的事。相声一定要能给人以正能量,让观众有所启迪,这才是能‘延年益寿’的相声,才不至于随时间消逝。”

      不管对已经小有名气的相声演员戴志诚、郑健、王宏等,还是对分散在各个工作岗位上的业余相声爱好者,只要拜在李伯祥门下,便等于间接习得了赵佩茹的德艺风范。除了学习技艺,徒弟们更多的是被教导做人做事要正,“我常跟他们说的是要跟上时代,要懂新闻时事,不要在台上瞎说,要尊老扶幼、尊师重道,不要没有主见、人云亦云。其实说了一辈子相声,我觉得自己也还只是这个门道中的一个孩子,要学的太多,我也越来越觉得相声可爱。正因如此,我们在传承中一定要让相声健健康康地成长下去,继续可爱下去!”

“师徒情深”公益人像拍摄近尾声 <wbr> <wbr>听名家讲述传承那些事儿

王佩元:授业需精

      众所周知,王佩元是相声名家常宝霆的徒弟。师徒相处了大半个世纪,王佩元在常家的口碑一直很好,除了自小天资聪慧、讨巧可人外,王佩元能拜在常宝霆门下,身上一定有着过人的优点。

      “其实师徒之间很讲究缘分的,当初听说我要拜他为师,我师父第一句是回绝的——‘不行,你脾气太大,谁管得了你!’就在我要放弃的时候,他却使了一个激将法——‘可是你师娘喜欢你,说你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世俗,收你可以,你得改脾气!’”还没拜师,就搬出“师娘”,可见常宝霆对王佩元的钟爱,“通过拜师,我成熟了很多,也慢慢改掉了自己的脾气。”

      在王佩元心中,不论是学艺还是学做人,常宝霆都透着一个“精”字,不是精明,而是精细。“师父晚年常失眠,其实这是年轻时落下的毛病,他每创作演出一个段子,都力求新,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要反思三天——为什么这样?怎么样才能更好,这种孜孜以求尽善尽美的态度是我在传承中一定会坚持的精髓。”

      无论外出还是居家,常宝霆都周到地照顾每个人的情绪,“晚辈过生日,当事人不记得,他却记着;出去演出,他永远和最普通的工作人员一起坐在最后一排;在外做事,即便是个灯具,他也要帮忙拎着,亲自参与到集体活动的方方面面;无论见谁,总是先低头鞠躬……这些精细周到之处,正是我们要学习并传承的。”

      王佩元的徒弟并不多,大部分都是业余相声爱好者,不管水平如何,王佩元自始至终坚持的也是要徒弟“精”——学艺精、人品精,“无论大小演出,可以的情况下我都会带上徒弟,给他们一个锻炼的平台。这次‘师徒情深’拍摄刚好赶上李建生在身边,就顺便一起来了。”王佩元总是希望让每个徒弟都得到表现机会,像师父对他一样去照顾每个徒弟的情绪,“要对得起别人喊你一句师父,精细传艺、精致做人,让别人因为你感到快乐和舒服。”


刘俊杰:解惑当明

      作为文哏大师苏文茂的徒弟,刘俊杰是和师父相处时间最长的,“师父是一个要求自己比较多,要求别人比较少的人。从学艺到做人,是他帮我扫清心中的迷茫,让我明白做人、明白做事,把握着我从艺和做人的大方向。”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苏文茂晚年病榻前出现得最多的身影就是刘俊杰,二人相处了四、五十年,心灵默契颇深,“我拜师的时候已经是成年人了,和师父相处也大多是成年人的交流方式。台上的文哏大师在生活中也是一个学者型的人,无时无刻不在学习,性格非常耿直,从没听他说过谁的不是。”看着苏文茂在圈内的好人缘儿,刘俊杰也暗下决心像师父一样做一个有追求的人。

      在苏文茂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刘俊杰也习得了文哏大师的表演精髓并以此要求自己和徒弟,“伦理哏不说、讽刺残疾人的不说、粗俗话不说,这三点是师父的毕生追求,我也这样要求我的徒弟。尤其是如今网络时代讯息传播速度飞快,不管哪个徒弟,只要让我看见他分享或者转发一些有不好苗头或跟风的东西,我立刻通知他删帖,因为演员要有底线。我们是公众人物,一言一行会影响观众,师父要求我明辨是非,说相声也是在传播文化,师父常说的一句话是‘这不经时候儿啊’。要想做能留得住、传得下去的东西,就一定要恪守底线、帮人解惑、教人向前。”

 

       与此同时,刘俊杰在对徒弟的传授中,还十分注重对每个人个性的延展和把握,像苏文茂对他的影响一样,去解答自己徒弟们成长中方方面面的困惑,“相声的个性很强,人的个性也很强,在两者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将其有机结合,该表现时就去释放,该韬光养晦则要低调,有尺度、有底线、讲原则,才能让传承这件事在一个良性的循环中周转并长长久久。”

本报记者 赵晓颖

(转载需注明摘自《天津广播电视报》)    

 

      “师徒情深”公益人像拍摄近尾声 <wbr> <wbr>听名家讲述传承那些事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