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端午节一早,第二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的重头戏“新皇会”展演在天津美术馆盛装开演,这是京津冀三地首次举办“新皇会”展演,共有来自京津冀地区有代表性的12道新皇会参加。这些包括国家级、市级非遗项目在内的皇会展示,让大家在领略民间花会表演风采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活动当天适逢端午节,市民们一大早就来到天津美术馆门前,等待民间非遗项目的精彩展演。为了配合第二届京津冀非遗联展,天津群众艺术馆和天津非遗保护协会从第一批到第四批的国家级和市级花会非遗项目里精心挑选了十道参展,涉及到天津老皇会中的不少类型,包括宝辇、法鼓、高跷、飞镲、飞叉等,此外又挑选了河北省和北京市的两道国家级非遗项目的花会,新皇会具有天津浓郁的地方风格,也能融合当代的百姓生活。

记者在现场看到,手眼步伐密切配合的汉沽飞镲一出场就让人眼前应接不暇。不管是气魄高昂的沧州舞狮,还是俏皮可爱的老高跷和童子跷,每一个班底都盛装出席,场面隆重。最值得一提的是津南区的葛沽宝辇,前有海亭引驾,后有八马武士、十三磅筛锣、长号开道,威严庄重、宏大壮观的场面瞬间让人有穿越之感。另一个亮点则是来自河西区挂甲寺的庆音法鼓銮驾老会,亮相的仪仗执事据说就是明代崇祯皇帝后妃娘娘下赐的“半副銮驾”,堪称文物珍宝。
新皇会结束后,天津美术馆迎来首批观展热潮,不少市民慕名而来,带着老人、孩子一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精湛技艺。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设置随时间更迭,皮影、彩绘、剪纸、泥塑、绢画、陶艺等精美展品让人应接不暇,不仅非遗传承人携项目参展,更有互动环节可以让大家亲手实践这些绝活儿技艺,尤其是一楼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中的老师也现场展现技艺,还为广大市民开辟公益讲座,市民可携身份证到天津美术馆换票入场。
■本报记者 赵晓颖
(转载需注明摘自《天津广播电视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