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广播电视报》创刊六十周年读者迎新文艺演出隆重举行

标签:
天津广播电视报天津广播电视报读者生60周年 |
分类: 特别策划 |
共庆六十华诞
《天津广播电视报》创刊六十周年读者迎新文艺演出隆重举行
《天津广播电视报》是相知相伴的同路人
说是读者,更像是家人;说是演出,更像是大家庭的一次亲切聚会。作为在读者们心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天津媒体经典品牌,读者与《天津广播电视报》之间有太多美好的回忆。
“小时候,我家有一台红灯牌收音机,父亲最爱听的广播节目是《阅读与欣赏》等文艺类节目,哥哥、姐姐也都有他们爱听的节目,我最盼望听的是音乐节目,于是我们全家每周都必须买一份《天津广播电视报》,作为我们全家收听节目的权威指南。那时的‘广播报’还只是黑白版,只有节目单,我们全家人用红笔分别在自己喜爱的节目下面标注记号,然后按图索骥,准时收听自己最喜爱的节目。”65岁的白水深情地回忆起他和《天津广播电视报》的不解情缘。
张淑春和老伴宁锡亮三十多年来搬家数次,但从未放弃阅读《天津广播电视报》的习惯,“每周如果不买《天津广播电视报》,就好像少了点什么,即使一家家报刊亭问,也要找到《天津广播电视报》。刚搬到东丽区的新家时,因为小区配套不完善,我们老两口就坐着公交车出去买《天津广播电视报》。”张淑春朴实的语言透出对《天津广播电视报》的眷恋。
在这些读者眼中,《天津广播电视报》之于他们,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报纸,更蕴含着浓浓的感情,他们不仅是报纸的服务对象,更是和报纸相知相伴的同路人。
活动现场,75岁的读者张宝华老人精神矍烁,脸上一直洋溢着开心的笑容,根本看不出他曾经两次身患重病。
圆梦艺术团的团长温国安自豪地说,他们在这次演出中,共被选中四个节目:管弦合奏《欢迎曲》《我和我的祖国》和独唱《打起手鼓唱起歌》、二重唱《祖国之恋》。圆梦艺术团为了这次《天津广播电视报》创刊六十周年的演出,排练了很长时间。艺术团中年龄最大的王登科72岁了,在排练中从未缺勤,即使在老伴摔伤时也是安排好老伴,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排练现场。
家住和平区的读者向荣老人与《天津广播电视报》相伴三十多年,她热心为这次报社的迎新演出推荐了舞蹈《雨巷》、古筝合奏《渔歌唱晚》《小小竹排江中游》三个节目,都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
演出一开始便是一段由知青年华舞蹈队带来的开场舞《张灯结彩》,阿姨们身着花袄红裤,拎着红灯笼扭起腰身,欢快的曲子和舞蹈让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开场舞之后是两曲管弦合奏,圆梦艺术团的叔叔阿姨带着乐器上台,演奏了《欢迎曲》《我和我的祖国》,一时间管弦齐鸣,引起观众一片喝彩。在梦圆艺术团的伴奏下,身穿彩色礼服的迟美艳独唱了《我和我的祖国》,潘文洲、刘晓莉演唱了二重唱《祖国之恋》,声乐和器乐相互辉映,相得益彰。如果音乐沟通的是人们的情绪,那么用文字沟通的便是情感。热心的读者白水和红艳为庆祝《天津广播电视报》六十周年生日特别创作了诗歌《情结》,情谊深长的诗歌通过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诵,感染了全场。
在演出的空隙,本报读者生活馆书画吧的成员带来自己的书法和绘画作品,作为报纸创刊六十周年的贺礼,表达了读者的祝福和期望。同时,还有许多热心读者献上锦旗,感谢本报多年来的陪伴。
各界嘉宾共话本报美好未来
南开区养老中心院长李静表示,她带来了南开区养老中心所有入住老人对《天津广播电视报》的祝福。“《天津广播电视报》不仅是读者的家,而且是爱老、为老的先锋团队,我希望以后报社到南开区养老中心组织类似活动,丰富我们那里老人的文娱生活。”她表示希望结合两方优势,为老年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河北区新开河街道办事处宣传科长尚红表示,作为街道办最基层的办事人员来参加这次文艺演出,心情特别激动。他表示,今年本报深入各社区开展了一系列扶老助贫的活动,开展了很多回馈读者的公益活动,为老年朋友带来了便利和帮助。对于本次文艺演出,她表示老年朋友和读者能参与进来非常好。“我们街道每个社区都有歌舞队,以后有机会他们也可以参与进来。”
(转载需注明摘自《天津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