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渴望》《北京人在纽约》《编辑部故事》,还是后来的《金婚》《春草》《红高粱》等,郑晓龙导演的每一部作品都足以载入中国电视剧史册。由他导演的古装大戏《甄嬛传》不仅掀起了收视风暴,更是在社会上引发了“甄嬛现象”,一时间“甄嬛”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作为《甄嬛传》的姊妹篇,正在热播的《芈月传》又成为一部现象级大剧,还没播出时就已经创下了中国电视剧在海外销售第一的记录。日前,记者在东方卫视《芈月传》开播盛典上采访到了这位中国电视剧史上的传奇导演——郑晓龙。

芈月就是中国的伊丽莎白一世
印象中的郑晓龙是位磕着瓜子,闲庭信步般就把电视剧拍了的传奇导演。片场有了瓜子,郑导仿佛就有了无限的创作源泉。这次采访虽然没有为郑导备下瓜子,但谈起钟爱的作品,郑导一上来就打开了话匣子。“芈月作为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她的原型秦宣太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政治家,执掌秦国41年,把一个四分五裂的混乱虚弱的国家统一起来,变成强大的秦国。她死后19年,秦王嬴政即位,然后统一中国。可以说如果没有芈月为秦国打下的基础,秦始皇是不可能统一中国的。”
郑晓龙认为,芈月这样一个在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只是因为在男权社会中女人当政,所以史书对她的记载较少,但是这个人应该值得大家关注,“秦宣太后是中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化的代表人物,代表了当时先进的生产力,所以她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物。而且她不是一个小女人,是一个女政治家,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的伊丽莎白一世’。”因此,郑晓龙的主创团队是以人物传记的方式来叙事的,“我想讲的是一个人的成长故事,从芈月出生一直拍到七十多岁,将这个小女人是如何逐步成熟长大的,一点一滴地刻画出来。也正是因为这样,《芈月传》的格局要比《甄嬛传》大得多,她聚焦的不是男女之情,而是家国情怀。”
《芈月传》“去甄嬛化”
《甄嬛传》里,无论是华妃、甄嬛还是安陵容等后宫妃子,她们都是皇帝的妃子、朝臣的女儿,但《芈月传》里,大王的女人是各国的公主,属于政治联姻。郑晓龙说:“公主与臣女,在后宫的处事风格是完全不同的。虽然两者同为宫廷故事,但《芈月传》的后宫和《甄嬛传》也大不一样,甄嬛是女人争宠,芈月虽然也有后宫斗争,但并不是以此为主。”他甚至认为《甄嬛传》讲的也不是“宫斗”,“《甄嬛传》是对封建社会皇家婚姻制度的批判,用‘宫斗’来总结有些以偏概全。”同时,为了与《甄嬛传》划清界限,郑晓龙还要求《芈月传》的一切都要“去甄嬛化”,“拍摄过程当中或者搞剧本过程中,有像‘甄嬛’的情节,或者像‘甄嬛’的故事,或者是像《甄嬛传》里的台词‘这是极好的’等等,我都要去掉。”
《甄嬛传》中,孙俪将甄嬛从一个天真少女到腹黑娘娘的转变演得淋漓尽致,让郑晓龙非常满意。所以拍完《甄嬛传》后,他与孙俪就相约下回继续合作。在有了《芈月传》故事后,郑晓龙就第一时间询问了孙俪,孙俪也是十分愿意,这样就有了两人的第二次合作。郑晓龙坦言这部剧可以说就是为孙俪量身定制的,“孙俪身上有那种男孩的劲儿,和芈月很像,所以一开始这个角色就照着她来设计。而之前在演甄嬛时,你会觉得孙俪只是在演甄嬛。这次饰演芈月,就能感受到她是在展现她自己,感觉她整个人就融入到芈月的身体中了,让人觉得孙俪就是芈月,芈月就是孙俪。”
对于此次孙俪在《芈月传》的表现,郑晓龙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孙俪这次有很大进步。我在剪接的时候,凡是我担心的地方,特别难演的地方,反而她演得最好。比如秦王死的时候,她哭秦王那种感觉,就像一个女儿对待父亲。义渠王死的时候,两个男女之间那种撕心裂肺的关系,她也表现得非常好。”
除了主演孙俪外,斓曦、蒋欣、孙茜等《甄嬛传》中的部分演员也参与到《芈月传》的演出。对此,郑晓龙表示之所以选她们是因为对她们非常了解,而且这些角色她们也驾驭得了。同时,郑晓龙也笑称因为别人总拿甄嬛来对比,也让他产生一种逆反心理,“总有一些人希望看到‘甄嬛’,所以我也延续了一些,让他们不要失望。”谈及挑选演员的标准,郑晓龙说这主要看演员气质是否符合角色需要,“比如刘涛演嫡公主,是因为她身上有那种贵气和善良,后来随着她和孙俪的境遇发生变化而导致性格变化,那是另一回事。我希望她能把这种变化一点一滴、潜移默化、丝丝入扣地表现出来,这特别不容易,她做到了。”郑晓龙坦言,对于女演员来说,《芈月传》比《甄嬛传》难度要大,“后宫争宠的戏份并不难演,家国情怀的戏,比感情戏难演多了,因为对演员来说,这些东西比较陌生,演绎的时候,不光要从女性的角度出发,有时候还需要一些中性色彩。”
光看帅不帅是低层次的欣赏
《芈月传》自播出以来,除了一路走高的收视率外,话题热度也是居高不下。有人就质疑,黄歇与芈月的初恋纯属虚构,以年龄论,芈月与黄歇年龄相差二十多岁,所谓的青梅竹马不存在。此外,剧中过于色彩亮丽的服饰,也被认为有偶像剧的味道。对此,郑晓龙解释道:“这部剧的定位是历史古装传奇剧,它可以虚构,否则就不要拍了,就看史书得了。剧中我们尽量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大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不虚构,尽量参照当时历史情况。”
关于服装过于鲜艳的问题,郑晓龙回应道,《芈月传》确实在有些服装上做了一些加工,但这些加工是有讲究的,“根据之前考古的发现,战国的服装都是非常暗的。这几年新考古成果发现,当地除了棉没有,其它都有,丝绸和一些纺织品基本都有。所以我们的服装师、化妆师,做了很多这方面的研究后,把色彩稍微弄得鲜亮了一些。”
《甄嬛传》播出后,陈建斌演技受到了不少质疑。很多人都认为他演的皇上既没有霸气,长得也不帅。但是郑晓龙却认为陈建斌的气质和皇帝非常接近,而且他把皇帝的多疑、无情、决绝演得很到位。他说:“只有女孩才会看脸,我不希望把皇上偶像化,中国历史上有几个帅的皇上?那样不真实。而且我对帅不帅没有特别在意,我觉得光看帅不帅,是低层次的欣赏,看影视剧还是要看角色,要看人物性格塑造,长得不好就不能演戏的话,葛优不活了?”郑晓龙说,好的文艺作品一定要有能让观众刻骨铭心的人物,无论是中国四大名著还是西方著名的文艺作品,都是用人物来表现作品。
“有些媒体断我的章取他们的意”
《琅琊榜》不管是妆容、台词、表演还是宫内布景、古代礼仪规范都是非常出色的。作为《甄嬛传》之后制作最为精良的古装剧,很多人也认为《琅琊榜》是男版《甄嬛传》。对此,郑晓龙表示因为没有时间看《琅琊榜》,所以没法比较。如果非要比较,那就交给观众吧,“既然大家都愿意拿《甄嬛传》作为标杆去比较,那么作为甄嬛的制作人我是很骄傲的。如果古装片都注重礼仪、服装,把片子做得精致,这倒是件好事。”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郑晓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琅琊榜》的故事并没有吸引到他,人物故事并不是很吸引人,一个好的故事应该有一个好的人物,《琅琊榜》在这方面有欠缺。记者当面向郑晓龙求证此事是否属实时,郑晓龙义正言辞地表示:“他们这是断我的章取他们的意,说得好像我对《琅琊榜》不尊重,其实不是这样的。而且我和孔笙都是导演协会的朋友,这以后还让我们怎么见面?有些媒体就是愿意把事搅和起来,这样做不高级。”
《芈月传》播出前,小说原作者蒋胜男在微博上就编剧署名权问题发出质疑,这也让《芈月传》陷入争议。说到这里,郑晓龙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原作者提交的剧本第一稿完全不符合我的要求,我们几乎一点儿都没用,拍摄用的剧本全部都是由另一位编剧重写的,现在她已经出版了原作小说。至于署名权,合同有明确规定,我们没有违约。”郑晓龙认为蒋胜男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发微博纯属炒作,“我同情她,她太着急了。我希望这件事可以到此为止,最终有什么情况,只能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
挣钱得挣有意思的钱
《甄嬛传》火爆荧屏之后,作为《甄嬛传》续作的《如懿传》拍摄呼声一直很高。即便是拥有《如懿传》的优先拍摄权,郑晓龙还是拒绝了拍摄《如懿传》的提议,“从挣钱的角度来看,肯定是拍‘如懿’好,因为不管拍成什么样,电视台都会抢,但我就是不想重复,就算要挣钱,也得挣些有意思的钱。我如果还拍得和《甄嬛传》一样,观众也会不满意,我不愿意让大家有‘郑晓龙江郎才尽’的感觉。”对于《甄嬛传》和《如懿传》的作者流潋紫,郑晓龙认为她是一位非常有才能的作家,如果能写出与“甄嬛”不同的小说,以后还会继续合作。
相比数量繁多的电视剧作品,郑晓龙的电影作品却只有一部《刮痧》,而且还遭遇偷票房事件,这也令他一度远离电影圈。但是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进一步规范,郑晓龙笑称现在他也可以与时俱进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筹拍电影版《图兰朵》。电视剧方面就是准备《北京人在纽约》的续集,目前都是在做剧本阶段。”
■本报记者
刘杨
(转载请注明摘自《天津广播电视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