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文茂是相声大师常宝堃的弟子,先后与朱相臣、马志存等人合作,以其苏派相声的艺术魅力在我国相声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以“文哏”见长,文而不温、含蓄隽永,是我国相声界“文哏”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将相声“文哏”艺术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被誉为“文哏”大师。苏先生的代表作品有:《文章会》《苏批三国》《论捧逗》《汾河湾》等传统节目,他创作的《大办喜事》《美名远扬》《得寸进尺》《废品翻身记》等段子,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5月3日12:23,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一代文哏大师苏文茂因病医治无效,在天津逝世,享年86岁。苏文茂的遗体告别仪式将于5月9日上午在天津北仓殡仪馆举行。惊悉噩耗,记者代表《天津广播电视报》和仰慕他的读者、观众,第一时间赶到苏先生的灵堂,献上花篮以表哀思,泣别这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苏先生的子女、弟子以及相声界的同仁向记者讲述起老先生的生前旧事,还原了一代相声大师留给后人的满满正能量。

病中依然不失乐观幽默
谈到父亲的离世,苏明杰很是感伤。他说父亲多年前脑梗塞得病之初只是头疼,根本没当回事。“他二十年没去体检过,让他去他总是不去,他觉得自己身体很好,不愿意给大家添麻烦。后来有一天晚上突然发现他嘴有点歪,我赶紧把他送到总医院。当时医院急诊人很多,老爷子也没有搞特殊。在楼道输液的时候,很多观众认出他,纷纷围上来问候,医生护士才知道他是苏文茂。怕影响治疗,医生们就给他转到了医护更衣室输液。”此后,苏文茂又在北京301医院做了静脉支架手术。“后来老爷子的病就越来越严重了,腿不能动了,一只眼睛也失明了。”
即使在病重期间,苏文茂也没有失掉一个相声演员的幽默和乐观。“有一次吃饺子,我把饺子夹成两半,给他喂下去一半,他嚼了嚼,我以为他咽下去,将另一半又送到了他的嘴边,他嫌我喂得太快了,说:‘你填鸭子呢。’还有一次我买了螃蟹,我知道他爱这口儿,就又给他倒了点儿酒。他平时酒量也就一两,因为生着病不敢让他多喝,就给他倒了不到半两。我倒完后,他看看我,看看我弟弟,弟弟明白了,就让我再倒一点儿。我就又象征性地点了一点儿,然后把酒瓶拿走了。我刚一转身,父亲就一撇嘴说了两个字:‘财迷!’把我和弟弟都乐喷了。”
父亲去世后,苏明杰也感受到了父亲在观众心目中中分量。“我们早晨在早点铺吃早点时,说起老爷子的丧事,旁边一个女孩听到了,跟我们回家给父亲献了个花篮。还有一个93岁的老观众也特意来到家中吊唁,这些让我们真的很感动。”苏明杰还特意嘱咐记者:“我想通过《天津广播电视报》,对那些关心我父亲的读者和观众表示感谢,感谢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父亲的支持和厚爱。”

支持儿子出演天视相声TV
作为苏文茂的长子,苏明杰并没有从事专业的相声表演。苏杰明表示,自己几个兄弟姐妹虽然都具备说相声的条件,但是父亲却并不愿意他们从事这一行业。从上世纪70年代起,苏明杰就一直在南郊和刘俊杰搭档说相声,后来曲艺团来调相声演员,问到苏文茂,他说:“调刘俊杰吧,就别调苏明杰了。”“后来我也就此问过父亲,为什么不想让我干这行?他说这行太苦了,爸爸吃了这苦,不想让你们再吃这苦。这行也确实苦,我还记得我父亲为了练贯口活,大冬天站在电线杆子下边说《报菜名》。”
虽然不希望孩子从事相声行业,但苏文茂并不强迫他们。“父亲说,你如果喜欢相声,业余时间干也行。”而至今仍广为人知的相声TV《纠纷》就是苏明杰在业余时间拍摄的。“当时天津电视台筹拍相声TV《纠纷》,台里的编导找到我,希望我能出演丁文元。”因为当时还没有相声TV这种形式,苏明杰心里没底,就回家和父亲商量。“《纠纷》这段相声写得特别好,我们行话叫单边活,适合拍TV。我请示父亲的时候,父亲也说,(马)志明这活写得不错。但他还说:‘这种单边活,你用形体来表演,有一点难度,你得把握住人物的内心和那种感觉,千万不能毁了人家的段子啊。’听力父亲的话,我就回家一句句仔细听那段相声带子,找感觉。拍出来后,大家都说,我的口型和声音太吻合了。”后来,苏明杰又拍摄了侯宝林的《醉酒》、父亲苏文茂的《扔靴子》、马季的《拔牙》等几个相声TV,但他认为这些都无法超越《纠纷》。“丁文元这个人物太有特点了。拍完后,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的汪文华特意来找我要带子,播了好几次。我出去买菜,大家看到我,也都喊我‘丁文元’。”苏明杰说,相声TV《纠纷》也得到了父亲苏文茂的认可,他很惊喜儿子的表演。“虽然我后来没有从事相声这行,但父亲也不会有遗憾了。”
三代同台其乐融融
不久前刚刚从美国赶回家看望父亲的苏明俊没想到,这次与父亲竟成了永别。苏明俊说,春节他还回来和父亲过了一个团圆年,原计划7月和妻子、儿子、女儿一起回来的。如今,儿子和女儿的回国手续还在办理中,孩子们一定要赶回来送爷爷最后一程。
虽然苏家的第三代也没有专业从事相声这一行的,但苏先生唯一的孙子苏美龙有幸在1993年纪念苏文茂相声艺术60周年的时候,与爷爷、大伯、父亲三代同台。当时小美龙还得到了爷爷的指点,这也是唯一的一次爷爷对孙子在相声专业上的指导。“当时小美龙只有3岁,大伯苏明杰给他量活,爷俩表演了一段《反正话》。在台下练习《报菜名》时,说到最后一句‘没钱’,孩子不懂,就大声喊‘没钱’。爷爷就给他耐心地讲解,要生活化,不能‘喊相声’,要‘说相声’,还教他配合动作表情。后来孩子上台时,还真学得像模像样的,爷爷看了特别高兴。”
苏美龙是苏文茂唯一的孙子,苏文茂当初在给孩子取名字时就颇费心思。苏明俊想给儿子取名“苏美中”,苏文茂觉得孙子出生在美国,虽然在那边成长,但永远也不能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于是,他就给孙子取名“苏美龙”。
苏明俊当年进入交通局运输5厂六号门文工团后,曾经创演了很多反映交通题材的相声作品。出国前,苏明俊在相声表演时的搭档是王明中。王明中在苏明俊出国后,成了苏文茂先生的另一个“儿子”。“先生在家教育孩子的时候,从没见他行使家长的作风,要求孩子一定要怎样,他总是润物细无声般地给孩子示范,让孩子自己悟出一条生活的坦途。他也从不呵斥孩子,印象中很少见他着急,只有一次例外。”王明中说的这次例外,还是在他们年轻的时候,“我和明俊有一次在台上表演,先生在台下看。下来后我们俩都觉得挺好的。没想到先生特别生气,他说:‘你们这是在践踏艺术!相声不是出怪相,你们两个小时背下台词,用四五个小时练练就上台,这样能演得好吗?!’”那一次,让苏明俊和王明中感触颇深,想想苏先生一段《批三国》就改了六七十次,砸瓷实了才敢上台,回来又根据台下观众的反馈不断调整、修改,俩人羞愧难当。他们至今仍记得苏先生的那句话:“要对得起观众。”
做人民的艺术家
苏文茂被誉为文哏大师,表演风格温尔尔雅,而作为徒弟刘俊杰透露,师父不仅在舞台上如此,在私下里也像个文人学者。“他很少开玩笑,做人规规矩矩的,跟个学者教授一样。”刘俊杰说,师父的相声不仅是在说,还是在演。“《批三国》讽刺了一些不会装会、不懂装懂的人,经过苏文茂的改编后,成了一个塑造人物的表演。因为他的相声特别注重塑造人物,所以到现在都非常禁听。”
刘俊杰认为,师父的相声特别干净,基本没有不适合录音的段子。“有的相声可以在茶馆里演,但是难登大雅之堂,但师父的相声拿来就可以录音,所以他在电台保留的录音比一般的演员都要多,至少有100段。而这种干净的风格正是师傅毕生追求的目标。”苏文茂的相声有“三不说”,即粗俗的不说、伦理哏的不说、讽刺残疾人的不说。“师父常说,如果我的相声讽刺一个残疾人,人家残疾人心里会怎么想?他经常换位思考,从观众的角度去揣摩这个相声合不合适、包袱该不该抖。”
刘俊杰说,由于师父给自己设立的这些规定,也注定了他的演艺生涯不会一帆风顺,他选择了一条更加艰难的道路。“他跟我们讲,他的相声宁缺毋滥,这个包袱如果不好,我宁愿不说。”因为这个,苏文茂错过了很多商业演出的机会,但他从不后悔:“他说相声本来就是文化人干的事情,不能哗众取宠,应该恢复相声本来的面目。”
与师父前后相处40余年,除了在做艺上受益匪浅,刘俊杰还在做人上从师傅那里得到很多教诲。“师傅去买水果如果遇到有坏的,他绝对不会跟小贩争执。他说:‘我宁愿回家来把坏水果扔掉,也不会去和人家计较和争论。如果我和小贩争执被观众看到,观众会怎么想?人家会觉得我在台上说相声都是装的。’”刘俊杰说,与师父相处这么多年,即使在私下聊天中也没看到他说人是非。“他从不在背后说人不好,但他又直言不讳,你哪错了,他会直接告诉你。”刘俊杰表示,师父为人特别正,负面的东西在他身上基本找不到,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正能量。“师徒如父子,即使打你一下、骂你一句也没什么可说的,但是他从来没打骂过我们,但是我们见了他都紧张,这就是他强大的人格魅力所在。”
虽然是老一辈相声表演艺术家,但苏先生并没有墨守陈规,对新人和新作一直都很关注。羊年春晚相声作品《圈子》的创作者、天津青年相声演员冯阳是刘俊杰的弟子。他记得2004年去看望师爷时,一进门苏先生就和他谈论起了他在央视《曲苑杂坛》录制的新作品《新对联》。“师爷从头到尾都看了,他点评了两个字‘随我’。这样的评价令我非常忐忑,但师爷话锋一转说:‘我年轻时也不这样,年轻人要活泼、有朝气。’”冯阳说,这句提点令他终生受用,“我悟出来了,师爷的意思是让我在相声表演中融入年轻人的精气神。”
至今,最令弟子们感动的是师傅从来不做广告,很多广告商曾找上门来,以高价请苏文茂出山为产品代言,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我问过师傅,送上门的钱您怎么不要呢?师傅说,他没用过人家的产品,也不知道效果怎样,就不能做代言,不能坑了老百姓。”刘俊杰说。
心里一直装着老百姓的苏文茂走了。采访中,苏先生的家人和弟子都曾说过,他生前最大的愿望不是当名垂青史的大师,而是想做个接地气儿的“人民的艺术家”。他做到了,人们不会忘记这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苏文茂。
■本报记者
王新、贺雄雄、刘杨 文并摄
(转载请注明摘自《天津广播电视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