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备看家菜
(2014-07-03 15:51:07)
标签:
美食芥菜咸鸭蛋竹叶青红油 |
分类: 老菜说吃食 |
在我们中国人家庭生活中,每家都有每家的看家菜。但看家菜并不是拿手菜,拿手菜如果有4款,看家菜也许只有1样;有的拿手菜做起来很复杂,但看家菜必是操作简单的;拿手菜可能一年吃一次,看家菜却是常备不缺的。家庭不同,口味不同,偏爱不同,看家菜也不同。
以往物质生活艰难时,也有看家菜。住在我家对门的刘大伯,在港务局工作,好像是开翻斗车,他写得一手好毛笔字,酷爱喝口小酒。那时候,没有条件喝瓶装的白酒,都是打散酒,到“大合(作)社”的柜台前,打一毛钱的,售货员用木制的酒提子从酒缸里提一提子,倒在酒壶里,回家“啧喽啧喽”地就喝上了。下酒的小菜就是看家菜。看家菜必是放得住的——保质期长,比如咸鸭蛋,刘大伯每次喝酒都用牙签从咸鸭蛋中挑出一点儿,十分珍惜地抹到嘴里,鸭蛋还放回原处,一个鸭蛋能吃上半个月。刘大伯下酒的看家菜也换花样,奢侈时是咸鸭蛋,盛夏天儿是韭菜花酱,有时候到了寒冬腊月没的吃,掰块生姜也能佐酒,他还有个词:辣配辣,全不怕。
隔壁的田三娘家的看家菜是竹叶青疙瘩头。芥菜疙瘩洗净晾干,切掉老根,一面切两三毫米厚的片,但不断开,反过来呈90度再切片,然后码在一只土陶的酱坛子里,放水、大盐、酱油,封盖20多天,再出来就是酱黑色的竹叶青疙瘩头咸菜了。后来才懂得,老百姓凭经验坚持咸菜腌制20天以上,恰恰是亚硝酸盐自然降解所需的时长,依靠时间的作用天然解毒!这疙瘩头当主菜吃、当凉菜吃,当拌菜吃,当下酒菜吃简直通吃。我小时候得病发烧了,田三娘就切点儿竹叶青的细丝,拌上点儿香油、醋,端过来“慰问”我,就白米稀饭吃,别提多“合堂”了。
我研究了一下,如今的看家菜也分几个种类。一是常备的生鲜菜,比如洋葱、胡萝卜、土豆,有没有冰箱都能存放几个星期。临时没有准备,切了滚刀块就能烩牛肉,切成小丁就能炖咖喱鸡丁,实在没有荤腥,土豆切片就能炒青椒……这几样看家菜的耐储功能是茄子、芹菜、西红柿比不了的。注意土豆存放时尽量避光,不然着光的一面就会变绿,产生龙葵素,有毒,吃的时候一定要削掉。
再有就是家庭独有的自制调味料,比如红油、蘑菇酱。我调制的红油有繁简两个版本。简单的就是把辣椒面、白芝麻、蒜末、鸡粉、盐拌匀用热油一浇即成。复杂版的其实也不复杂,就是稍微耗时,热锅凉油烧大料、花椒、葱姜片,待姜片焦黄卷曲时关火,捞出油渣,放入切成丁的二荆条干红辣椒稍炸,浇在拌匀的辣椒面、花椒面、白芝麻、花生碎、腰果碎、蒜末、鸡粉、盐上晾凉装瓶。不论哪版的红油,要常备无缺,随时拿出来拌金针菇呀,拌蕨根粉呀,拌白菜呀,拌木耳呀,拌一切呀……又香又辣,开胃下饭无可比拟。
蘑菇酱是我的朋友、天津市烹饪协会的副会长贾洪涛大师传授的,更是我家的看家菜。杏鲍菇切绿豆粒大小的细丁,四川菜籽油烧热,下新鲜二荆条碎,加一勺郫县豆瓣酱,下杏鲍菇丁炒浓,加盐调味,稍咸点儿存得住。就饭、夹饼、抹馒头、拌面条,只要不怕辣,一辣解三馋。
第三类看家菜就是佐餐的小菜,这类花样更多,因各家的喜好而千变万化。有的人家就爱吃涪陵榨菜,冰箱门上总存着几袋,餐桌的小碗里总是满满的榨菜丝,还没吃净又撕开一袋加上,以至于忘了官称是什么,“哎,再来袋张铁林!”家人也总是心领神会。
我家不断顿儿的是炒芥菜丝。也有两个版本,辣版和咸版。辣版的原色原味,鲜芥菜头切丝,少油,用花椒炝锅,芥菜丝下锅沾热即出锅装在带盖的容器里焖上。放在冰箱里能存上几天,冰鲜即食,芥菜窜鼻的辛辣令人难舍难忘。
咸版的如同炒菜,多油炝锅,炒芥菜丝(最好不切,用大孔擦床擦成粗丝),放生抽、蚝油、盐、糖调味,加入点煮熟的黄豆粒,出锅时撒上芫荽末,晾凉入冰箱,随吃随取,早点配餐,午餐提味,晚饭祛腻百搭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