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平:从名角到院长

(2013-11-07 16:54:06)
标签:

目的

名角

传统戏

段令

剧目

娱乐

分类: 津门星空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艺术节第十四届“文华奖”颁奖仪式上,天津京剧院院长王平荣获“2013年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王平,国家一级演员,天津市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天津剧协理事、河西区文联副主席、河西区戏剧家协会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学戏苦,全靠不服输
    王平出生于梨园世家,父亲王宝春是20世纪60年代天津市京剧团著名武生演员,全家当年就住在位于天津中国大戏院剧场后台的演员宿舍里。“我从记事儿起耳边听到的就是京剧锣鼓点儿和各种唱腔,看到的是连唱带打的各种人物形象,简直可以说是在戏院的侧幕旁边长大的。”特殊的环境让王平在幼年就领略到国粹的魅力,从此一发不可收。“三四岁时,我就总爱模仿演员的表演,穿上大人的长衣服当水袖挥舞一番,把大人的围巾系在腰间当大带踢来踢去……”但是,当王平真正走进京剧,才发现一切并不像他想象中那样好看好玩。他印象中最深的是自己的腿总被父亲吊在头上,每天一条腿吊了两三个小时放下来后,还要再踢上几百腿,然后换另一条。王平的叔叔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也不胜感慨,“孩子那么小,我哥就让他对着墙练劈叉,每只脚下边垫三块砖,后背再顶个大椅子。”那时候,幼小的王平每天一起床就要耗膀子、压腿、吊腿、劈叉、翻筋斗……哪一样做得不到位,都会遭到父亲用刀坯子打屁股的严厉惩罚。  “我当年真不知流了多少眼泪,要不是因为不服输,根本坚持不下来。”现在回想起来,他却感谢父亲的严格,“我今年50多岁了还能驾驭舞台,还不是太吃力,跟小时候打下的基础有很大关系。”
    当王平熬过最初的困难阶段,其坚实的幼功很快结出回报的硕果。“我7岁时就登上了舞台,演出了武生戏《林冲夜奔》、《乾元山》。我12岁时‘文革’开始了,没法继续学戏、演戏。”于是,王平在1970年考入部队文工团,一呆就是10年。上世纪80年代,京剧传统戏回归舞台。王平为了已深存心中的国粹艺术,毅然放弃了在部队继续提干的机会,复员到当时的天津市京剧二团,成为一名专业京剧演员。和许多艺术大家一样,王平的成“角儿”之路也是从跑龙套开始。“虽然我的基本功好,但由于学过的传统戏太少,来到京剧团后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很多老先生喜欢他,有的甚至主动提出要栽培他。“教过我的老师很多,除了父亲、叔叔,还有三位令我在艺术上获益匪浅。”这第一位,就是京剧大师谭富英先生的入室弟子、富连成科班“世”字辈费世延先生。“我从进京剧团到1999年费老师去世以前,所有的文戏都是向费老师学的。” 20年间,王平在这样一位前辈大家的悉心调教下,学会了《击鼓骂曹》、《战太平》等几十出传统戏,也循序领悟了塑造人物、贴合剧情、借力技巧、总结方法等由点到面的表演之道,步入了唱戏用心、演戏用脑的更高境界。
    王平的第二位重要老师是梅兰芳先生大为赞赏、京剧界公认为杨小楼大师之后最好的武生、表演艺术家厉慧良先生。“厉先生不仅给我说戏、指导我的表演,而且还多次让我与他本人在一出戏中同台演出。”在老师的提携和自己的努力下,文武不挡、老生武生兼工的王平名声鹊起,日渐被观众戏迷熟识并喜爱。2000年,谭派第五代传人、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主动提出要收他为弟子,当时的王平早已因在新编传统戏《岳飞与杨再兴》中对岳飞的精彩演绎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名满菊坛。于是,这一师一徒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仅以半个月的时间,就高效地完成了谭门代表作《定军山》、《阳平关》的传承。
    一部《华子良》斩获多项大奖
    2005年,王平以革命题材新编现代京剧《华子良》中华子良一角二度荣膺梅花奖,并且斩获了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第十届文华奖“文华大奖”、“文华表演奖”,第十四届上海白玉兰奖主角(榜首)奖等所有国家级重大舞台奖项,登上个人艺术巅峰。“为了创作这个戏,我把当年一个人练功、随后学的文戏武戏、老师们的教诲和自己所有的积淀和储存,几乎全用上了。”
    王平最初接到这个角色时非常忐忑,因为不知道怎么做才能把像疯但不是疯表现得可信。他特意深入精神病院体验生活。“我询问医生后得知,精神病分不同级别,有特别严重级的,也有轻的,我很受启发。”于是,他通过现实观察后把华子良的表演分出层次,见到敌人时或痴狂或热烈或偏执,完全是一副特级疯子的无法捉摸;见到难友时是中疯,口中隐喻、疯话穿插,眼中清醒、呆愣交叠;见到亲人时则用压抑的真情表现出一种神经质,或称小疯;一个人时则不疯。
   《华子良》首演时,重头戏“下山”一段令观众印象深刻、耳目一新:王平饰演的华子良被意在试探的敌人放下山。起初,他如出笼之鸟,唱出一连串高亢激昂的高拨子、导板、回龙京剧唱腔,并辅以轻松欢快的箩筐舞表现激动的心情。但很快,他发现了暗中监视的特务,于是迅速决定以“疯”戏敌。只见他先挥洒出一套转筐、抛筐、背身接筐、单手耍筐、顶筐等高难动作,当观众正为这段行云流水般的表演惊叹不已时,他又突然将箩筐变作武器,从左手绕到右手再绕过脖颈,把紧跟的敌人晃得晕头转向。最后,他猛然将箩筐砸向特务,同时翻一个难度极大的空翻后躺倒在地。这段精妙纷呈的“耍筐”和剧中前几场戏的装疯耍草帽、耍鞋段落一起,事后被戏评家们赞为经典“三耍”,如今已成为中国戏曲学院的示范教材。
    2009年8月,王平带领《华子良》剧组来到北京,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的三场演出,获得首都人民的热烈欢迎。但谢幕时热情的观众们并不知道,王平是带伤强撑着完成的表演。“那天剧场后台的地太滑,我一下儿就脑袋着地摔蒙了,被送到医院急救,医生说是轻微脑震荡。”演出还没开始,不可替代的主角就受了这么严重的伤,同事们建议他掐一点情节或减一些动作。“这都不可能,掐了、减了剧情就不连贯、不流畅了。”结果,王平一咬牙,愣是没有一丝减色地完成了演出。下得台来,他的后脑勺已鼓出大包,整个头都开始发肿,但他为了肩上主演和团队领导的双重责任,硬是以华子良的精神为信念,坚持演完了三场。
   “《华子良》从诞生至今,已在全国巡演300多场,其间我们遇到过各种困难。但演了这出戏,我受到很多启发,当我再遇到任何问题和挫折,总会想起这些历尽苦难的革命先辈们,心里就觉得没有什么克服不了。”
    传徒、管理不辞劳苦
    在付出了超越常人几倍的努力和汗水后,王平终于成为当今京剧舞台上文武全才之首。但他从未停步,依然执著地走在京剧之路上。
   “我的风格是文武并举,所以戏路宽一些,在武生戏、老生戏、表演上都可以给学生们传授一些。”除了本院团的弟子,王平还为北京、上海、湖北、江苏、哈尔滨等城市或地区京剧院的青年演员们说戏,倾囊相授了《秦琼观阵》、《八大锤》、《挑滑车》、  《艳阳楼》、《雁荡山》、《长坂坡汉津口》、《闹天宫》、《野猪林》等经典老戏。因为戏曲传承中独特的口传心授特性,以及剧目自身的技巧和表演难度极大,这些老戏很费教导者的精力。每一个动作是大一点还是小一点?每个表情应该夸张一点还是含蓄一点?这些都需要老师亲身示范、当面把关。有时一程课教下来,老师和学生一样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但王平很少顾及这些个人的辛劳,为了教戏,他甚至曾在晚上有演出的情况下,坚持利用白天时间给弟子说戏。
    2008年12月,王平因自身优秀的谭、余派艺术和多年来为流派传承带徒教学并取得累累佳绩,被评选为第一批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王平以全票当选天津京剧院院长,成为全国京剧院团中寥寥无几的艺术、管理“两门抱”代表。剧院著名鼓师李凤阁说:“王平自从当了院长后,晚上9点之前就没回过家。”他拿出当年一个人坚守排练场的韧劲,开始了年过半百后的又一次“全新创作”,只是这次他为的是幕后那些期待他的同事们。
    “京剧是‘角儿’的艺术,所以演员梯队建设对一个院团至关重要,这也是我最熟悉的领域。”王平上任伊始就把李经文、杨乃彭、邓沐玮、康万生等已退休的老艺术家们返聘回来,请他们在演出之余传帮带青年演员,并以他们为基础组成艺术委员会,提高整个院团的艺术品质。 “我希望在我管理的工作环境内,大家追求的是一种向上的氛围、上进的氛围、健康的氛围,这就是我最想达到的目的。”
                     ■河西区戏剧家协会特约供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