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珊:球场,我从未远离

(2013-08-29 16:46:02)
标签:

电视报

胡进

共同成长

赵雪琪

从未

分类: 津门星空

    她是球场上叱咤风云的女排队员,技艺高超战术灵活;她是球场下“有范儿”的珊姐,性格温柔造型多变;她是教练陈忠和、王宝泉口中的强力战将,也是女排队员在场上心里依赖的不二人选……她是李珊,是天津女排的骄傲!当记者在天津体工大队见到李珊时,已为人妻的她性格中更添温婉,言语不失风趣幽默,现在虽已转做行政工作,但在场上动惯了的李珊直言自己一直未远离球场:“只是暂时转换了工作内容,我没有正式退役。球场,我始终未曾远离!”

李珊:球场,我从未远离

    若不是选择,生活里便没有排球
    李珊是天津人,父母都是专业的篮球运动员,正因此,得以获得优良遗传基因的李珊自幼身体就长得快,身高远比同龄人高,运动细胞格外发达。由于父母经常带着李珊到体育场玩,小小年纪的她便认识了很多教练老师,李珊印象中第一次正式接触运动是一次妈妈带着她到天津网球馆。“她本来是想让我学网球的,当时那个网球教练也非常喜欢我,可我拿着网球拍浑身不自在,觉得太重,不喜欢,坚持不学这个。”李珊玩笑称自己或许跟网球无缘,因为排球之路在前面等待着她。
    这一次看似无关大局的选择却关乎着李珊未来的命运走向,“生命中很重要的时刻大部分是我自己选的,当年没选网球,我才有了日后接触排球的机会。”缘分这种东西往往解释不通,无非就是机会来了,彼此看对眼,用这个描述李珊和排球的感情不为过。当李珊第一次接触排球的时候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样一个神奇的运动项目居然能集结这么多小伙伴一起合作?“我当时上小学四年级,和很多小伙伴一起上了排球业校,每天放学就激动地奔到业校,可以和很多同龄小朋友们一起玩,这是项多棒的运动啊!”那个时候的李珊已经长到了一米六五,最快的时候甚至一年长十几公分,加之业校两年多的训练,让李珊的身体素质已经非常适合往专业排球运动员方向发展,就在此时,她又面临一个关乎人生走向的重要选择——升重点中学继续深造还是上体校走半专业路线。
    当时因为排球特长生有加分,不出意外的话,李珊应该会如父母期望,考上市一中,但此时的她却选择按自己的意愿上天津体校。“因为当时在业校的时候只有技术特别好的、经过层层筛选出类拔萃的苗子才有可能上体校,走半专业化路线,我认为我有这个实力成为优秀者,所以我要上体校!”小小年纪的李珊又一次自己做了选择,为她日后的人生路铺就了基石。
    一般学生要在体校上满五年时间,但李珊用行动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做优秀者,在体校只待了三年,刚满15岁就被天津体工大队的教练看中,选入专业队培养。队里最小年纪、最快时间进入、在高淘汰率中留下,李珊轻描淡写地说是自己幸运,而在我们看来,或许是因为后面还有着更多重要的任务需要她去扛起并完成。

李珊:球场,我从未远离

   若没有排球,记忆中便不会满载收获
    问及在训练中有没有最难熬的时光,李珊一语带过,冬日早晨的长跑、加班夜训的疲惫、严重的急性半月板撕裂、摸爬滚打的新伤旧痛……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在她的成长和经历中,天津女排从全国不起眼摇身一变为强敌惧怕的佼佼者,李珊不但成为二十几年来天津首位入选国家队的女排队员,还一路飞奔,在国内联赛、大奖赛、锦标赛、世界杯、奥运会、国际邀请赛等重大赛事中接连出现,并将一枚枚重量级奖牌收入囊中。
    一个人的成就往往和天时、地利、人和分不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天津女排无论哪个方面都不具备国内一流水平,甚至一度在保级边缘徘徊,这样的处境为此后突飞猛进地崛起埋足了伏笔,李珊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与天津女排共同成长的。
    1996年的全国排球锦标赛是李珊第一次正式参加全国比赛,“那年在福建漳州比赛,我第一次见到像李月明这样优秀的国家队队员,她是我曾经觉得很遥远的偶像级人物。”强队云集、高水平比拼的赛事全面激发了李珊的斗志,但由于年龄和经验的限制,当时担任副攻手的李珊发挥并不理想。“那年我才16岁,第一次上场感觉完全跟不上节奏,战战兢兢,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李珊直言现在的自己已经学会了换位思考,更能体谅和关怀新队员们。当时,还未从福建归来,李珊便接到了被调往国家青年队的通知,对她来说,这个时机绝佳,但却来得有些过早。
    作为国家青年队里最小的队员,李珊身体素质和作战经验显然比队友逊色不少,巨大的差距和残酷的竞争让她第一次感到吃力,只参加了大半个月的集训便被退回专业队。“那一次说不上受打击,但却让我更好地看清了自己,明确了下一阶段的目标。”开阔了眼界、明确了方向,李珊开始重新起步,蛰伏两年后,1998年,她再次入选国家青年队,这一年,时机刚刚好。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李珊给自己最低的要求就是别再被退回了,先力争赶超倒数第一、倒数第二……直到真正成为场上主力。于是,方法恰当、心态平稳、技术看涨的李珊在她19岁的时候迎来了最重要的一次人生转折——入选国家队,她也是天津二十几年来第一位入选国家队的女排姑娘,用李珊的话说,这让她在国家队的日子充满责任感。“这里的竞争更激烈了,我的年龄还是最小,周围全是各队一流的队员,除了力争不要被退回,我最大的动力就是为天津争光,觉得自己身上有副重担。”
    1999年到2006年是李珊在国家队效力的日子,这段时光同时也是一个运动员的黄金时期,正是这段时光成就了李珊,让她收获了包括奥运会在内各种大小赛事的最高荣誉。在这七年多的日子里,李珊没有修过一个整天的假,每周只休息半天,一年最多只能在家里住上十天。高强度训练和紧张的赛事也会带来情绪和身体的不适,但李珊都默默地忍下了,“这段时期也是天津队进步飞快的时候,所以每次从国家队集训回来我都直接归队,赶趟儿般连轴转,虽然辛苦,但集体需要嘛,一切以大局为重,被需要的感觉既充实又富有动力。”李珊总是不愿多描述那些艰苦难捱的时光,在她的记忆里,与排球相伴的日子,始终都在收获和成长,从来就不觉得苦。

李珊:球场,我从未远离

    若失去收获,人生将不会斑斓而充实
  成功不能复制,每个机遇都有自己的偶然性和必然性,除了生得逢时和后天努力,李珊还先后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几位金牌教练,比如赵雪琪和王宝泉。
  赵雪琪曾是天津女排的老教练,在她的带领下,天津女排从全国第二十八名直接跃入全国前六,如果说王宝泉是天津女排的缔造者,那赵雪琪无疑就是至关重要的奠基人,而这位奠基人也恰恰陪伴了李珊八年,从启蒙教练一直到专业队教练,赵雪琪可谓一手发掘了李珊,而此后陪伴李珊时间最长的便是王宝泉教练。“我1995年进队的时候王教练就在,当时他是助理教练,掌握着很多最新的战术技法,他给我的初印象是很亲切风趣,没有大家心目中那么严厉。可能后来角色的转变和压力的增加,加上身体原因,王教练慢慢开始越发严格,但在我心中,他始终是很有耐心很令人尊敬的教练。”
  国家队的胡进教练也是对李珊最重要的一个人,因为正是胡教练将李珊的副攻位置调整为后来的接应二传。“1999年在瑞士比赛的时候,我们对战古巴,在关键时刻主攻受伤了,胡教练大胆地做了一个决定,让从没打过接应二传的我直接站到这个位置。”接应二传既要有副攻的战术还得有主攻的强攻力,第一次接手的李珊居然发挥完美,“教练很满意我的表现,之后就慢慢帮我把位置改成了接应二传,所以我很自豪的一点就是,之前我凭借副攻的位置入选了国家队,之后凭借接应二传的位置在国家队又频获佳绩,一直到为天津队屡屡夺冠,各种能力可以被认可,我很自豪。”
  除了收获奖杯的激励、教练的青睐和球迷的喜爱,李珊还在2009年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和恋爱三年的丈夫修成正果。“我和我先生2006年认识,他是天津体工大队的跨栏运动员,之前我一直在国家队集训,很少在天津,也基本没闲暇时间谈情说爱。我常跟他开玩笑,说人家暑期都看‘好声音’、周末都吃饭看电影,只有我陪你在家看田径世锦赛。”言外之意,共同的爱好是李珊和丈夫感情的最佳粘合剂。
  后记:
  李珊是老到的队员,在球场上总是能敏锐发现对手缺点,组织全队展开战术攻击,成为队友心中的灵魂人物。李珊是聪明的女人,婚后的她有了更多时间跟家人相处,并十分享受烹饪的乐趣,总是能给丈夫带来可口的晚餐,做体贴又贤惠的妻子。李珊是时尚一族,喜欢尝试一切新鲜事物,安静的时候刷微信、微博,活泼的时候逛街唱K,时刻让自己可爱又美丽着……
                        本报记者 赵晓颖

                (转载请注明摘自《天津广播电视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