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话题】
中国公民出境游 文明更需“拘小节”
近年来,中国已成为全球出境旅游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近期出境游市场出现的许多不文明个案,正在触动国民的耻感神经,不仅损害国家形象,也对整个社会的文明素养进行了一场考问。“文明出境游”这一话题也成为近期各方关注的焦点之一。
【中国游客出境游陋习多,
屡遭诟病有损国人形象】在出境旅游的过程中,大多数中国游客的言行大方得体,受到了许多国家公民的欢迎,而一小部分出境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友人对中国游客的整体印象。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游市场的同时,不文明现象也在世界各地时常发生,一些旅客把在国内的“不拘小节”习惯带出了国门,比如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这种行为不仅会引来国外友人的反感,更加损坏了国家形象。前不久,就有网友发微博称,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了“某某某到此一游”几个中文字,此事在微博上引起热议,也引发多位网友对涉事者的声讨。据称,涉事者是南京市的一个孩子,事件发生不久后孩子的父母已通过媒体向外界道歉。但社会各界针对此次事件所折射出现象的讨论却并未停止,一场“文明出境游大讨论”也就此展开。
【文明出境游引发大讨论
旅游更需约束自身行为】近日,“文明出境游”的话题引起各界热议,北方论坛网友也以亲身经历,指出中国游客出境旅游的一些不文明行为,还有不少网友提出对于文明出境游的建议。
网友“星空寂寥”:出国游玩本来就代表着国人的形象,怎么说也不能给自己国家丢脸。我认为要坚决杜绝不文明行为,多学学其他国家游客的良好出游行为,不要将自己的恶习带出国。
网友“我不是章子怡”:如果要靠某一行为规范来约束的话,建议像信用卡那样来个信用评级。如果在国外有什么不恰当的行为,当地的旅行社或官方组织可以进行记录,并纳入该游客的“出行信用等级”中,若累计几次如此的行为,可在其下次出境游中适当地进行设卡、阻拦。
网友“冰凌雪”:如果想从根本上改变国人在境外不文明现象,应做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多种渠道,对国人加强关于国际礼仪方面的教育宣传。此外,可从国内旅游抓起,形成文明旅游的新风尚,有效制裁游客在景区及公共场所的不文明行为。
【官方倡议“文明出境游”,
出台完善措施“拘小节”】针对游客在出境旅游时出现的不文明行为,为了更好地倡导和指导游客的文明行为规范,各地近日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规范及措施。
国家旅游局证实,“要把文明旅游纳入旅游合同之中,更好地约束和规范旅游文明行为”。具体来说,是将《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作为合同附件或者出团的随赠宣传内容。此外,中国公民出境游文明素质的要求可能会纳入导游资格考试、日常培训和年度培训考核中,对不履行职责、造成不良影响的导游、领队和旅行社,或会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整改。
天津市旅游局要求全市各旅行社建立游客出行前“行前会”制度,并要求导游员和游客出游前签订“文明旅游承诺书”。“行前会”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出行前召集每位游客举行“行前会”;二是出行前组织领队、导游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
上海市旅游局等部门联合制订的上海版“文明旅游”细则有望于8月出台,上海市旅游局有关人士透露,旅游团在出境游中出现不文明行为,将与旅行社的评级、出境旅游资质等挂钩,以期从机制上杜绝出境旅游的不文明行为,对游客而言,在境外的不文明行为,也可能影响到个人旅游诚信记录。
【网民智囊团专家建言,传统美德融汇现代文明】《政民零距离》栏目“网民智囊团”成员尚洁倡议,让文明出境游成为旅游本身的风景,她认为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光辉文明史的国度,传承千年的儒家经典思想——“仁、义、礼、智、信”规定了人们在接人待物中的基本礼仪和道德圭臬,并随着中华文化的内涵的发展,成为了中国人基本的文化属性,而举止行为是这一文化属性的外在表现。游客出境游览,代表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形象,因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展现中华民族良好的风范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利益,不可小觑。众所周知,文明出游不仅对保护旅游区的景观、营造整洁高雅的环境和氛围起到重要的作用,更可使人们在享受大自然馈赠和人类文明的同时,得到心灵净化和精神陶冶。但当旅游倘若仅剩下“到此一游”的过程,就缺失了文明的内涵。从现实看,有些人恰恰缺乏必要的陋习改良,甚至不同程度地放弃了道德约束。
另一位“网民智囊团”成员陈淑珍在谈如何做到文明出境旅游时称,首先,要把个人的言行与国家的整体利益联系起来。公民出境旅游,一言一行代表着国家形象,体现中国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修养。某个人的不文明言行,不仅影响个人形象,更主要的是极大地损害了中国人的形象,损害了我们中国这个“文明礼仪之邦”的形象,乃至于影响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其次,要充分考虑所在国家及其公民的权益,个人的言行不能影响所在国家通行的各种秩序。严格遵守所在国家的法律、制度、习俗等,这也是在履行国际道义准则;最后,要严格遵守我国制定的有关出境旅游的各种规章制度,按规行事。我国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早在2006年10月2日就联合颁布了《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对公民出境旅游时应衣着得体、讲究卫生、保护环境、请勿喧哗、安静用餐等文明礼仪作了详实的规定,我们要严格按照《指南》规范言行,提升我们文明出境旅游的形象,为国增光。
“网民智囊团”成员、南开大学教授程同顺认为文明旅游不需分内外。他认为一个人的文明举止是长期学习和修养的结果,靠一两次专门的培训是不解决问题的。要想提高中国游客在境外的形象地位,还得从整体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而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个人可以一夜暴富,但是没有办法在一夜间突然变得文明起来。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既不是愤慨,也不是临时抱佛脚地培训,而是要做最基础性的工作,发展文化教育,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素质。只有这样,中国人才会不论居家生活还是出外旅游,不论境内旅游还是境外旅游,都能表现出一个古老的、文明的和伟大的民族应有的气派和风范。
【结语】日益富裕起来的中国人,逐渐走向世界开阔自己的眼界,却在不经意间将种种“不拘小节”的习惯带出了国门。常言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每个公民在国外的一举一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国家在外籍友人心目中的形象。倘若每个人都能从自身做起,从规范自己的言行出发,并以此来影响其他人,涓流成海,就能让“文明古国”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网民留言
网民:请问东丽区金钟新市镇何时还迁?补偿标准如何制定?
东丽区答复:金钟新市镇经过几年的建设到目前为止已基本完工,计划2013年8月底启动还迁工作。关于拆迁补偿标准、还迁人员资格将依据“津丽党发(2009)24号文件《东丽区整体村域房屋拆还迁规定》《东丽政发[2004]14号》《金钟新市镇房屋还迁安置方案》”等文件执行。
网民:请问塘沽地区有无新建妇幼保健医院或儿童医院的计划?
滨海新区答复:根据塘沽卫生局2013-2020年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塘沽将新建塘沽妇产医院,建设床位600张,以解决妇幼保健院床位紧张和百姓就医问题,规划现已上报。自滨海新区成立以来,滨海新区卫生资源配置由新区卫生局统一部署,按照滨海新区卫生的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有建设滨海新区儿童医院的计划,该项目将于2020年完成。
网民:请问海河教育园区的拆迁村何时还迁?还迁方案是否已经制定?
津南区答复:据反馈,海河教育园区拆迁村,计划于今年9月份陆续启动还迁,具体还迁方案正在研究中。
【我与《政民零距离》的故事】
我是来自河北保定的外来务工人员,在滨海新区工作了12年,现在已经“扎根儿”天津,如今,孩子和老公也一直在滨海新区陪伴我。
2012年,我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6月份,我带孩子到所属的广州道小学报名,带齐了学校要求的证件,可是6月中旬时却接到学校的电话通知,因为错过了学校老师的入户调查,孩子不能入学。
放下电话后,我心里这个着急啊,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心想:孩子的爷爷奶奶几年前相继去世,孩子根本没办法回老家上学,而这边学校又不能录取,我赶紧打电话跟老公商量该怎么办。
后来,我们来到塘沽教育局了解相关情况,得到小学科焦科长的热情接待。我们把家里的情况如实地跟焦科长做了介绍,焦科长说今年报名的学生太多了,名额非常紧张,让我们先等消息,并表示一定尽量安排孩子上学。
跟焦科长的一番交流让我心里好受一些,可一听这“等”字,还是像一块石头,压在我的心头,难以抚平。
之后,我跟同事们聊起孩子上学的问题,同事说可以到《政民零距离》栏目上写一份求助信。她说,这个栏目开办三年了,而且还获得过国家奖项,解决了好多百姓的难题。
晚上回到家,我将孩子的情况发在栏目里。没想到才过了两天,栏目就给我进行了第一次回复,告诉我们已经转到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核实情况。
看到这封回复信,我心里犹如涌入一股暖流,别看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让我心里好受了许多,我当时第一感觉就是孩子上学应该有希望了。
7月底,我和老公再次来到塘沽教育局了解情况时,焦科长表示已经收到我们在《政民零距离》中的留言了,又仔细查看了我们的相关材料,并向教育局领导申请。经批准,我们的孩子可以入学了。
孩子上学问题解决了,我们全家都很高兴,谢谢无私帮助我们的人,也非常感谢《政民零距离》这个栏目,为我们解决了实际困难。
■网友 李娜
【网民留言办理单位】滨海新区正在开发开放时期,外来务工人员较多,本区教育资源与入学儿童人数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针对这一矛盾,我区一直致力于加强学校现代化建设,努力为每个适龄儿童提供优质、公平的教育条件和教育机会,妥善地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塘沽就学,有力地保障了适龄儿童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免试入学。今后,我区还将继续关注相关问题,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
【网民智囊团】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教育从孩子抓起。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更是如此,离乡背井不辞劳苦的工作就是为了能够让家人和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当孩子不能上学、不能获得良好教育的时候,在津务工的网友李娜选择了通过《政民零距离》栏目向区政府求助,并得到了满意的答复。通过此事,让网民感受到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深切关怀;感受到政府高效的办事效率;感受到《政民零距离》栏目在市民遇到困难的时刻,所起到的“直通车”作用。——陈淑珍
登录北方网www.enorth.com.cn
天津政务网www.tj.gov.cn浏览详细内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