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届“夏青杯”朗诵大赛天津赛区决赛侧记

(2013-07-18 16:19:59)
标签:

杂谈

分类: 特别策划

                    聚能量  扬真情  展风采
                       ——第三届“夏青杯”朗诵大赛天津赛区决赛侧记

    7月13日下午,由天津广播电视台承办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三届“夏青杯”朗诵大赛天津赛区决赛在天宇大酒店国际报告厅举行。现场时而深情款款,时而青春洋溢,时而庄严正气,精彩的比赛不仅吸引了广大朗诵爱好者现场观看,也通过天津广播网进行了全程直播。

第三届“夏青杯”朗诵大赛天津赛区决赛侧记
    展时代风貌
  本次大赛自4月份启动以来,从6岁的孩子到80岁的老人踊跃报名, 343名选手参加了资格赛, 65名选手进入复赛。大赛本着公开、公平、公正、权威的原则,聘请关山等天津知名演播艺术家、播音员及业内专家担任各阶段评委。
    最终进入决赛的28个参赛作品经过激烈角逐,产生本届大赛的3个一等奖,即少年组的王子洋,业余成人组的陈岳,专业组的黑丹;5个二等奖,即少年组的邵天祎,业余成人组的李麟和王童童组合、方立东,专业组的穆岩、芬菲和大卫组合;此外,还有10个三等奖和10个优秀奖,即业余成人组的鲍亦巧、肖艳丽、孙京臣、孙小军、赵彩萍、刘刚、谢肖湉、宋涛,专业组的刘宾霞、柴巍, “最佳人气奖”由天津电台相声广播穆岩摘得。至此,30个决赛参赛选手的28个作品悉数获得了天津赛区选送中央台“夏青杯”朗诵大赛复赛的参赛资格。
  本届大赛的参赛作品较前两届相比,原创、编创比例增大,除了诗歌、散文朗诵外,还融入其他舞台艺术元素,配合多种表达手段,宣扬了正气和大爱,歌颂了人间真情。来自本市专业播音主持人员、业余朗诵爱好者和在校学生通过真挚、深情的朗诵展现出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风貌。
诉温暖亲情
  本次决赛专业组一等奖的获得者黑丹以一篇深情演绎的《秋天的怀念》打动了现场观众和评委的心。《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为怀念母亲而创作的,讲述了作者在双腿瘫痪以后变得闷闷不乐且喜怒无常,母亲为了让儿子放松心情,想推着他去北海公园看菊花。最后,儿子同意和母亲去看菊花,却因母亲病重离世而未能成行。
    谈及为何会选择这个作品参加比赛,黑丹表示:“《秋天的怀念》对我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高中读到这篇文章时,我就被感动得一塌糊涂,所以在升大学考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时,我选择了这个作品作为‘敲门砖’,而后走进了播音员主持人的行列。”在十多年后重拾《秋天的怀念》参加比赛,黑丹对作品的理解也变了很多:“随着年龄逐步增长,感情逐渐成熟,我也更能理解其中蕴含的感情和深刻的道理。以前的我可能只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讲述一个动人故事,但现在则是融入其中,将自己变成作品中的人物,这样才能发自肺腑地诠释其中的深情。作品中最后说‘要好好活’更传递出一种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强,要正确乐观地面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它也让我明白了一定要珍惜当下,珍惜眼前的幸福,而这些在过去我可能是无法体会的。我想,再过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以后,我对它的理解又会不一样,所以我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要继续打磨才能更好地呈现好作品。”

第三届“夏青杯”朗诵大赛天津赛区决赛侧记
演悲伤之事
    决赛现场,当穆岩身着墨绿色旗袍,手端一杯红酒走上台时,仿佛带着观众“穿越”到了八九十年前的旧上海时期。“我的朗诵作品是《阮玲玉之死》,其实这是一个独白表演。从参加比赛时我就在考虑,要想从高手如云的专业组脱颖而出,必须得找到一个突破口。我虽然大学学的是播音主持专业,但一直很喜欢表演,所以就想把表演的技巧运用到作品中,于是剑走偏锋,将朗诵作品以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再现了阮玲玉在死前一晚参加舞会的最后故事。说实在的,我这次参加比赛目的不是为了拿奖,就单纯想过过戏瘾。”穆岩笑着说。
    为了了解人物、深入人物内心,穆岩大量翻阅了关于阮玲玉的文字资料、纪录片、档案片,甚至还将有关她的电影、话剧都看了个遍。“以前对阮玲玉没有那么深刻地理解时,我觉得她就是一个靓丽的女明星,但在细致研究以后发现,她其实是一个特别单纯朴素又很低调的人。”为了更贴合人物形象,比赛时穆岩穿了一件墨绿色的丝绒旗袍,上面缀有亮片作为装饰,看起来庄重大方又不失风采。
    在表演之前,穆岩先播放了一段介绍阮玲玉生平的视频,将观众带入到了当年的情境。随后她登上舞台,向生命中路过的人物——张达民、唐季珊、蔡导演、黄记者、马大哥、影迷等一一致敬,有含恨带怨的,有依依惜别的,也有感激的,穆岩将面对不同人物时的不同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因为舞台上灯光很强,根本看不到台下,我眼前是黑茫茫的一片,于是我就假定自己面对的人物就站在那里,这样眼神不会流离,就能更好地投入感情了。”
  对于自己在决赛时的表现,穆岩表示肯定中又带有一些遗憾:“我没能把握好自己的感情,本来设计的是在最后喝下毒酒之时流下眼泪,但因为感情过于投入,在前面与梦露姐话别时,泪就止不住流下来了,以至于下台以后我还觉得胸口堵得厉害,想去洗手间痛哭一场。”对于穆岩的表演,观众表示了很大的认可,活动结束后很多人在纷纷向她表示了赞赏和喜爱,她也一举收获了专业组二等奖和最佳人气奖。
传青春能量
    芬菲和大卫组合带来的朗诵作品《蚂蚁》讲述的是年轻人为梦想而奋斗的故事。“《蚂蚁》是一个很接地气的作品,它没有一般朗诵作品的宏大气势,而是从一个小角度出发,借助一个爱唱歌的男生在地铁通道唱歌为生、坚守音乐梦想的故事,传递出一种奋斗励志的精神。其实,在北京、天津,有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处于一种漂泊、打拼的状态,大家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这个年轻人的影子。我大学毕业后也度过了一段‘蚁族’的生活,租住在一间小房子里,每天天不亮上班,天黑以后下班,除了睡觉就是工作,虽然辛苦,但却因理想而坚持下来。所以,我们想站在自己所处的人生角度,看着和自己有共同经历的人,去感受他们,通过《蚂蚁》这个作品一起见证青春和梦想的力量。”大卫说。“去年台里举行了一场夏季朗诵比赛,因为是在南开大学办的,底下坐了很多的大学生观众。我们在台上演着,台下很多同学哭着。我想,这个作品让大家找到了共鸣。因为梦想而坚持,因为坚持而珍惜。”芬菲补充道。
    此次参加比赛,芬菲和大卫不仅锻炼了默契程度,对朗诵表演也有了更多认识:“作为播音员,我们基本上都是在话筒前工作,很少会有舞台表现的机会,但要通过朗诵表演将《蚂蚁》的故事展现出来,就不仅要用语言,还要有舞台动作。一开始还不能理解,既然是朗诵比赛,为什么一定要有动作表现,但随着对作品理解加深,以及指导老师的意见,我们逐渐明白,当语言与形体动作结合在一起时,感情才得以全部释放,演出会更形象生动,也更加完整。”
    天津知名演播艺术家关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朗诵的意义不仅是对语言和舞台表演有专业要求,它更是文学作品思想感情的再燃烧,朗诵者要完美呈现一个作品,就要了解作品背后的深情和涵义,也从文章中学会做人。‘夏青杯’朗诵大赛天津赛区决赛是一场紧张激烈的赛事,对选手是一次交流与观摩,对观众也是一次艺术享受和陶冶。”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传统朗诵赛事,“夏青杯”朗诵大赛在天津朗诵爱好者已形成了较高的知名度。有的选手连续三年、每一届都报名参加大赛,这也成了他们业余生活中期待的朗诵盛事。“比赛中不仅有专业人士、业余青年和儿童,还有很多老同志也乐此不疲地坚持参赛,这些让人感动。我很高兴看到天津广播电视台搭建一个艺术的平台,普及、发展、提升朗诵艺术,让更多人感受朗诵的魅力。”
                                              本报记者  李新蕊

                                  (转载请注明摘自《天津广播电视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