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小时代》无疑是近日最热门的话题,自上映以来,首日票房就破7000万元,上映三天,影片票房已过2亿元。与票房的大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在网络上引起的巨大争议,包括导演何平、影评人周黎明、编剧史航等众多微博加V的名人纷纷直斥该片空洞,价值观扭曲,是超越《富春山居图》的年度大烂片,而这些评论也得到了《小时代》粉丝强烈反击。

对于影评人的批评,该片原作者兼导演郭敬明回应道:“电影不是给所谓的影评人看的,是给万万千千走进影院的人看,看完大家感受到欢笑、愉快,这就成功了,对我而言,我的电影达不到能拯救人类价值观这样的高度。”可以说,《小时代》的受众群体定位非常明确,即年轻的90后,而这其中又以女性为主。在上影节的一场论坛上,郭敬明透露了一组精确的数据:2011年,中国观众的平均年龄是25.7岁;到2013年,变成21.7岁。他清楚地知道,哪些人会走进电影院看电影,而他更清楚地知道哪些人会走进电影院去看他的电影。对于《小时代》的粉丝,他更做足了功课。“我做了五年,每一次发书都有精准的数据,我很清楚地知道什么样的人在喜欢这个书,包括杨幂的粉丝、郭采洁的粉丝、柯震东的粉丝,我们都有做调查。所以我们大概知道观影人群是什么样子,其中的结构、比例以及冲着原作来的有多少,我们会做一个基本的市场分析。”相对于导演这个名号,他更像一个精明的商人,谈论如何赚钱多于谈论影片本身,请的每一个明星背后都有着精确的算计,因为粉丝的多寡直接关乎票房的高低。这一经验直接得益于他作为书商的成功,他的书虽屡遭批评,但丝毫不影响他的书的畅销。他选定了最乐意掏腰包的人群,读者需要什么他就提供什么,他无意在文学和电影中争长短,文学和电影在他手中只是一件商品,如何将之卖出才是他最关心的。他作为商人的精明甚至盖过了他的才华,而且日益明显。
《小时代》是郭敬明首次担任导演的处女作,影片的水准真的很符合他现有的执导水平,也只能到这种程度,你不能要求太高。对《小时代》的争议聚焦在男女主角奢靡的生活指引上,电影的确不必承载“拯救人类价值观”的重任,但联想《小时代》的观众多为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年轻学生,这种担忧就不无道理了。自郭敬明成功后,通过奢华的描写来塑造主角的高端生活开始出现,现在更有刻意为之之嫌。尽管他的作品时有争议,但没人能否认他在商业上的成功,他需要通过展现高端生活来体现他的成功,只有他的成功神话不破灭,那些追随他的粉丝才能有增无减,这似乎成了一个循环。诚如编剧宁财神所言,即使不喜欢,也很想搞清楚,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想知道他们到底是谁?因此,他得保住自己的成功,精心地算计粉丝的多少,即使在文学和电影上得不到赞誉,但在经济上一定要获利。
正如导演王晶所说,《小时代》是一部“定位精准的出色商业片”,这个评价非常到位,其出色主要表现在商业上,不管是在考虑是否由自己担任导演上,还是在演员的选择、观影人的定位以及大肆的宣传上,都透着浓浓的商业运作。《小时代》极力强调了电影的商业属性,而忽略电影的文化属性,最后也只能使《小时代》沦为一件为了赚钱而赚钱的商品。
■本报记者 贺雄雄
(转摘须注明转自《天津广播电视报》)
加载中,请稍候......